观察

2015-01-04 03:17曹晓昂
汽车纵横 2014年12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外资常态

曹晓昂

在刚刚结束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解读,并表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显现出与过去的不同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事实上,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无论是在经济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经济增长动力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而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在实现2000万的产销规模后,中国汽车产业虽然仍在持续向前,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其增速将会放缓。过去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正逐步凸显,中国汽车产业将出现明显不同于以往的特征。

“旧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往往是由政府主导‘发展重点产业、战略产业等,而‘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变化则是以市场和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这一水平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会由制造业产品向服务业产品转变。

“不少国家在人均GDP从7000美元上升到20000美元的阶段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会提高约10个百分点。在这一趋势下,医疗、教育、IT、体育、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将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动力之源。”马骏说。

现在的问题是,‘新常态下,我们将如何应对挑战?中国汽车产业将向何方?在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压力的今天,通过剖析在中国市场占据主流优势位置的外资车企的战略也许能为我们带来有益的思考。再当前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点,很明显地,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外资车企的产品阵容正在不断向下延伸,由此所引发的态势正在给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外资车企阵容中,不同的企业的战略选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优势企业,如大众和通用,这些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正在紧密地扩充产能,全方位地加强着战略布局。对于汽车产业来说,规模效应可以带来巨大的成本优势,当前的产能投入,将为这些企业今后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探奠定基础,而且这些新投产的生产企业,大多拥有先进的制造设备和更优秀的管理手段,生产效率也将大为提高,这将使得中国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空间进一步缩小。

如果把大众和通用比做在华外资车企的“第一阵营”,那么处在“第二阵营”中的现代就是在走“高端化”道路。目前,现代一方面在加快本地化生产,积极扩充产能,另一方面,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品牌提升,应该说,现代的种种举措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代汽车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正在提高,并且客户满意度也越来越高。而对于中国本土品牌来说,如何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毕竟,此前依靠性价优势取得的成功难以长期维系,企业真正要发展需要更强的赢利能力。

而作为先行者,标致、雪铁龙首先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个性化订制”,也从另一个层面带给中国本土企业有益的思考。当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后,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可能再如同过去一般,也就是说,“以量取胜”已经成为历史,那么,中国本土企业能否发挥出本土的优势,走出另一条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道路来?应该说,与外资相比,中国本土企业更了解本地需求,也能够以更灵活的姿态应对本土客户的需求,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挑战,我们是否真正想去做,以及准备如何去做。

在中国经济改革已经深水区的今天,不仅仅是大众、通用等规模优势明显的企业在积极寻求转型,就连宝马、奔驰等高端品牌也在向年轻化、本土化转型,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的将是真正严峻的挑战。

当然,面对挑战,我们也不必彷徨,汽车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有其长远意义的,毕竟它暗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同时也让我们必须去关注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兴产业机会,如果真的把握好机会,或许,中国本土企业也能够实现“逆袭”?endprint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外资常态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