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林,张 娟
(1.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长春 130012;2.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学院,长春 130022)
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MTI翻译教学研究
张广林1,张 娟2
(1.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长春 130012;2.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学院,长春 130022)
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认知视角为MTI翻译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基于MTI翻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和教学评估四个层面,分析目前国内MTI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社会建构主义;MTI;翻译教学;教学模式
为满足我国翻译市场对“高层次、专业性、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立了“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有近300所高校开设了MTI专业,MTI的发展壮大完善了翻译领域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突出了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和市场性要求。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如何培养高层次职业译者进行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MTI翻译教学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同时还遇到了学科发展的困难和瓶颈,目前,各学校的MTI翻译教学模式深受学术型研究生翻译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翻译实践活动匮乏,学生的翻译能力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MTI的人才培养不容乐观,调查发现,目前MTI毕业生从事翻译职业的比例不足20%,且半数的用人单位反映其主要原因是翻译的社会实践不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1],在MTI培养过程中,如何结合各翻译硕士点的自身优势,针对地方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特殊要求,通过在教学中大量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翻译实践活动,构建符合地方翻译产业需求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社会建构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上个世纪,教育界的主流知识观分为两大类——内因论和外因论,主张内因论的学者强调人类本身的逻辑推理和概念理解能力,认为大脑以自身精准的方式运行着,不断消化吸收外界知识;而外因论则强调外部的客观世界才是关键,大脑是自然环境的镜子,知识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射的产物,只有准确地反映外部环境才能达到对知识高效地获取,[2]在这两种主流知识观念的影响下,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教学实现了从“理性研究”向“社会建构”的重大转变,使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从理论转向科学实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现代建构主义的重要分支,深受维果茨基的心理论、皮亚杰的认知论及布鲁纳的学习论等多重影响,它的兴起对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流派,都是将知识的获取看成个体本身的建构过程,但不同的是社会建构主义更加关注社会这一层面。
20世纪末期,英国心理语言学研究学者R.布尔登和应用语言学家M.威廉姆斯结合语言教学、社会互动理论及全人教育理论,赋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更为全面、客观的内涵,提出了社会构建理论下新型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习看作是自身经验累积的动态系统,学习者占有核心主体位置,同时还具体阐释了该动态系统中学习主体、教师、教学任务及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3]
2000年Kiraly将社会建构主义思想结合到翻译教学,凯拉里强调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张提出翻译教学应该让学生主体在真实的语境中培养各方面素质,包括不同实用文体翻译的把握、双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及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积累等等,同时,凯拉里认为教师在真实翻译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主体的知识构建,起到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4]
1.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指在外部社会的整体背景下,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自发地构建自我认知,该理论强调学习个体是社会信息的加工者和知识的自我建构者,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由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四个方面构成,四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
(1)知识的社会建构,社会构建主义理论强调社会活动及人文环境在人的知识构建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换句话说,人类个体所获得的知识源自于社会的构建,社会活动是构建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具有历史和文化上的特殊性,社会构建主义认为知识源自于社会,而非个体内部,个体本身只能共享知识,个体知识的形成与构建有赖于自身的社会活动,个体拥有的知识在本质上是社会客观知识内化的结果,是对客观知识的重新构建,[5]个体知识是一种社会个体间通过互动及不断地自我认知的建构,即学习个体通过不断地进行社会交往、媒介、信息转化来建构知识,因此,只有个体知识的构建与其所处社会的文化历史环境相适应的情况下,学习个体才能发展。
(2)学生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个体与社会环境是不可分离的,人的成长是个体之间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个体是不能被完全孤立存在的,同样,学习个体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交互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将学习个体比喻成“对话中的人”,也就是不断进行有情景意义的语言互动及超语言对话活动的人,因此,学习个体发展是整个社会情景活动中的一个核心要素——个体意义的社会建构,学习个体以自身的经验为知识背景,通过社会交往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协作经验,以自身独特的思维建构方式,将新的外部信息内化成自身的内部知识,因此,学习个体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者,作为认知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一定的工具,如语言、符号等主动地建构知识。
(3)学习的社会建构,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社会建构主义阐释了学习的社会本质,即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而是学习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工具,如纸质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网上资源等,通过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有意义互动,来汲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是学习个体在外部社会环境中,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及其它帮助下主动内化知识的过程,社会建构理论注重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协商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者与认知环境相联系的纽带,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个体将社会协商这一媒介中所获得的信息加以转化、发展为内在的、个性化的知识,因此,学习的建构不仅仅需要教师讲授的新信息和自身固有的知识相互作用,还要依靠学习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的协商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
(4)教师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理论中,学习个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过程的“中介”,也就是说,教师是学习者与意义建构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通过不同的合作、交流、任务等教学手段促进和引导学习者独立自主地汲取和内化知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语言环境、心理环境以及物理环境等,不同环境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意义建构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学习环境对知识构建的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明确培养“职业译者”的教学目的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地提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6],目前,MTI翻译教学中重视翻译技巧和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学生个体未来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个体的发展也是社会大环境的组成部分。
社会建构的整体世界实现了客观存在的经验共享,只有当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个体才能获得全人发展,因此,培养顺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职业译者成为了MTI翻译教学的首要目标,这一教育目标既有利于MTI学生个体发展,同时又满足了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
2.2 建立建全“动态平衡”的教学模式
学生、教师、任务三者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三大要素,在传统的MTI笔译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有核心位置,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知识传授中的权威,虽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了相对应的任务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并未能真正地实现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而在社会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中介,而任务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三大要素因学习个体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如图1),这种“动态平衡”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个体的主体认知作用,认为学生自身是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建构者、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不再是新信息的灌输者,而是起到支架的作用,引导和辅助学习者能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思考的不再是应教会学生什么、怎么去教,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而任务将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通过设计和建构任务来帮助学生与他人进行社会协商,完成意义性的练习,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
图1 平衡关系示意图
2.3 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及建构和运用知识的保障,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学生自我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与外部客观存在发生社会交互的结果,即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能动地将各主体间的信息内化为个体自身知识的过程,为培养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高层次翻译人才,MTI翻译教学与真实社会环境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应该为MTI翻译教学创造更加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动意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互动中,提高MTI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个体的信息处理和知识的建构一般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真实的翻译情景对MTI翻译教学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具体而言,MTI笔译教学过程中,可充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创造真实的翻译情境,在外部客观的环境中构建自我认知结构,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职业素养。
2.4 实行灵活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有助于发现并改正现存的问题,提高学生能力,目前,MTI翻译教学的评价主体为评价体系制定者和教师,学生很少有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并未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评价结果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不同教师的评价标准也难以达到统一,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社会交互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张学生能动地对客观实际进行反射并做出判断,MTI翻译教学的评价体系的能动化和灵活化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
3.1 合理利用特色资源,建构职业化的教学课程体系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重视社会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因此,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市场,想要提高MTI毕业生在翻译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建构出适合社会市场发展的课程体系。
(1)利用地方特色资源,MTI的教学目标强调翻译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特点,因此必须结合翻译市场的实际需求,建构职业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听取用人单位、各领域资深人士的意见,紧密结合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地方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原则开设特色专业方向,避免单一雷同的课程体系,在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应增设商务相关课程;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重工业地区可以重点开设机械方向的专业课程;在三亚、北京、西安等旅游发达的地区则增开旅游行业的课程。
(2)引入双师制度,职业化的教学课程体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因此在师资配备上,传统的“导师制”无法满足学生职业化发展的需求,双师制度优化了教学效果,校企合作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界限,形成了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学校聘请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开设培训课程和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另一方面,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了解学生最新动向,减少招聘压力。
3.2 注重翻译实践,建构抛锚式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MTI翻译课程的讲授或练习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学习文本与社会脱节,实践能力差的局面,社会建构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建构真实的学习情景,将学习放在更为宏观的社会情境中,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便于社会交互、经验共享的“锚”,抛锚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激发学习的欲望,并通过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协商,体验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过程,提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
(1)校企合作“抛锚”,增强翻译实践情景,MTI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职业翻译,教学重点是社会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尝试结合校外的企业资源共同为学生建立起便于提高翻译能力的“锚”,让MTI毕业生能在社会翻译市场中得以立足,一方面,MTI的培养学校充分利用职业译者的丰富实践经验,与翻译公司联合创建翻译实践基地,创造真实的翻译任务,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训练学生翻译项目的统筹和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利用寒暑假派遣学生到企业实习,接触真正的翻译市场,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积累翻译经验,在改正错误中能动地磨练自己职业素养,校企联合的双赢模式为学生创造了翻译实践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对企业而言,发现潜在的优秀译者,降低了招聘和培训的难度及资本,提前进行人才储备。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翻译资源共享平台,人类进入了全面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深入到各个行业,也对翻译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量的信息交流、个体交互的网络化及广阔的技术平台等给MTI翻译教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MTI翻译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娴熟的翻译技能,同时也要强调翻译技术的使用,顺应翻译市场对高水平、高效率翻译人才的需求,[7]MTI培养单位应完善校园网、电子语料库,社交公共平台等网络设施,增强学习个体间的社会交互作用;鼓励学生熟悉操作Trados、雅信等翻译软件,提高翻译效率;教师选择合适的国内外精品课程或制作微课,上传社交平台,鼓励学生品评互动。
3.3 鼓励社会追惩,优化教学评估体系
准确、客观、全面、灵活的教学评价体系既是教学检验的结果,又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整知识建构方法的基石,传统教学评估体系中,教师占有绝对的决定权,忽视了评价的客观性,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社会追惩评价模式突出学习的社会性,强调学习个体的发展在整体社会环境中进行,评价的主体也是社会本身,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而是由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决定,形式灵活多变,不拘泥于课堂点评,可以以评价小组、角色扮演、自我反思等各种形式进行,在译文完成后,学习共同体及客户共同进行评价,学习个体针对评估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重构,追究错误的原因并淘汰不合理的译文,学习个体的最终评价结果由课堂学习成绩、翻译实践评价、企业实习表现三方面共同形成。
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我国翻译市场对职业化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MTI专业的设立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又给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传统的翻译教学面对新的挑战,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对MTI翻译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和教学评估四个方面加以分析,提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MTI翻译人才职业素养。
[1] 王建国,彭云.MTI教育的问题与解决建议[J].外语界.2012(4):44-51.
[2] Kennth J.Gergen,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M].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5.
[3] Williams,Marion.,Burden,Robert 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m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G642
A
1009-3907(2015)06-0105-05
2014-10-21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58);吉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2014ZH01)
张广林(1962-),男,吉林长春人,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及翻译教学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