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庆
台湾人民抗日斗争
——中国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魏 庆
台湾少年团训练照片
台湾地区当局将于2015年7月4日在新竹举办战力展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倡导下,全国人民结成联合抗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达到近代以来空前的团结,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一道,同心协力,与侵入我国土、欲亡我家园的凶残敌人展开了血战。台湾民众抗日史始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军侵占台湾全岛,结束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被视为中国的“海上明珠”。它不仅处于连接南北海运的重要地理位置,而且拥有发展经济极为重要的农林、水电、矿藏等丰富资源。因此,日本很早就对台湾垂涎欲夺,侵占台湾、掠夺台湾资源成为日本历届政府奉行“南进政策”的核心。在16~19世纪的几百年间,日本军阀和历届政府曾多次派人骚扰台湾,有些政客曾扬言:要密切关注台湾的领土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强占台湾。自此,台湾经历了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的苦难历程。
日本统治台湾期间,在实施残酷暴虐的政治统治的同时,还对台湾进行了经济掠夺。为稳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掠夺台湾人民的财富,日本利用台湾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没有地券、契约作为根据的情况,对广大台湾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掠夺和强占。1905年,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制定了《土地登记规则》,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所有权申报”,并规定“凡没有地券或其他确证可以证明所有权的土地”,“概归官有”。大批台湾农民的耕地被日本殖民统治者以没有地券作凭据为借口,被视为“官有土地”而强行没收。日本殖民统治者强行霸占台湾农民的土地后,便开始肆无忌惮地掠夺台湾的农林产品,并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国内。据统计,仅1926~1942年的17年间,由台湾输出往海外的优质木材总量为588961立方,而输往日本的就多达503025立方,占全部输出总量的85.41%。由此可见,在日本统治时期,台湾的森林是为日本而存在的,台湾的木材是为日本而生产的。随着殖民垄断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本对台湾工业的垄断逐步扩展到其他行业。
在统治台湾的50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凭借殖民统治特权,强行贯彻野蛮的“台湾的农业,日本的工业”基本原则,在农业、工业、商业、贸易等各个经济领域内,全面加强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严厉控制和对台湾资源的掠夺。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实行的长达5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清楚地表明:以维护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为目的,依靠战争来侵占海外殖民地,借助于对殖民地残酷的经济掠夺来谋取巨额利润,促进日本本国经济发展的野蛮性,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
抗日战争中的台湾高山族战士
抗法、抗日名将,黑旗将军刘永福
从1895~1915年,台湾武装抗日运动历经了全面保台、各地游击、零星起义三个阶段,是给台湾历史留下光辉一页的一场全岛性政治运动。武装抗日运动以“不当亡国奴、抗击日军占领”为动员台湾军民的共同社会目标,反对将台湾纳入日本版图,从本质上反映了台湾军民与日本占领者之间的严重对立与冲突。在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百般欺凌的背景下兴起的台湾武装抗日运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和现实要求。近代中国,尤其是1840年以后,台湾的命运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决定了这块土地上坚实的民族主义基础。
在清政府与日本签约将台湾“永远让于日本”之时,台湾民众闻讯激愤万分,奔走相告。台湾绅民屡次刺血上书,提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之手”,表达出“拒倭守土”的坚定决心。1895年5月8日烟台换约后,《马关条约》正式生效,清政府割台已成定局,台湾军民拉开了武装保台的壮烈一幕,进行了20年英勇抗战。
台湾民众的抗日斗争形式是与日本人的统治形式相应的。根据战场环境,台湾人民分别采取武装斗争、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三种形式。这些斗争寄予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倾注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刘永福的黑旗军为核心,联合台湾同胞,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在许多战役中重创日军。仅八卦山一役,日军伤亡千余人。而嘉义一战,炸死日军700多人,日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被炸伤,不久即毙命。与此同时,台湾丘逢甲、许南英、史士洁等爱国义士毅然投笔从戎,在台湾各地组织义军,决心武装抵抗日寇侵台,得到台湾民众的广泛响应,到处都是人民的反抗斗争,到处都在重创日军。甚至连日本人也惊呼“人民就是士兵,其数不得而知”。抗日的烽火燃遍日军占领下的台湾,全岛从北到南,自东到西,新竹、北埔、嘉义、台南等地的抗日斗争都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
随着武装斗争被残酷镇压,台湾民众开始了对敌的政治斗争。1915年前后,日本在台统治趋于稳定。台湾的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新的社会力量逐渐兴起,加上全球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声浪,台湾民众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民族解放运动时期。这是一个在新的社会力量参与下,以新的方式追求以民族解放为主要目的时期。这时期包括了林献堂等提倡的、在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台湾人民要求自主管理的民族民主运动,也包括台湾民众渴望推翻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此间出现了林木顺、谢雪红等人组织的台湾共产党。文化斗争主要表现在坚持中华文化、抵抗“皇民文化”方面。与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求和相比,面对强敌,台湾人民挺身而起挑起了保家卫国的历史重担,中国传统的超越忠君意识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台湾军民抗敌的精神支柱。
台湾武装抗日运动不是孤立的、突发的社会运动,它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直至最后战胜侵略者的一个历史环节,这种历史的规律性就为台湾军民武装抗日运动价值观奠定了理性基础和特定的历史主题—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台湾被割让,是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斗争过程中失败受辱的产物,其间台湾人民深切体味着被遗弃者的悲凉和无助者的孤独。从台湾军民向日本侵略者打响第一枪起,台湾人民武装反抗日本入侵的运动,就自觉地融入整体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民族解放运动之中,确定了台湾武装抗日运动中的民族主义历史主题。日本霸占了台湾,但不能征服台湾民众的心。
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庆祝台湾光复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时刻都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归宿。八年抗战期间,日本在台湾岛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岛内台胞的斗争十分艰难,虽形式零散,但英勇壮烈,台湾爱国义士蔡惠如被捕入狱后,把未来寄托于祖国的强大,写下“中原大地如春归,绿水青山待我还”的爱国主义诗句。此间,大量台胞奔赴大陆,参加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战斗。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活跃在江浙闽的台湾抗日义勇队,队长李友邦号召“统一台湾一切革命力量,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的统治,归还祖国”。他在《独立归还论》中说:“第一,必须以台湾作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而向他争取独立;第二,又必须以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而且适应着全民的要求归返祖国。”说明台湾人民的抗日是为了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抗战的八年中,台湾著名爱国人士翁俊明、刘启光以及李纯清、宋裴如等组织的爱国抗日活动,更是同祖国的抗日战争联系在一起,互相呼应。大量台湾同胞奔向内地,在祖国的各个抗日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在抗日战争中,台湾同胞不仅没有缺席,而且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展现了台湾民众世代相传、爱国爱乡的强烈情感和不屈的性格,证明了台湾民众是在特殊环境下成长的英雄人民,是祖国的好儿女。他们的牺牲与奋斗,为祖国、为中华民族争得了尊严。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台湾光复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