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萍
(晋中市榆次区国营庆城林场,山西晋中 030600)
食叶害虫舞毒蛾危险性分析
王爱萍
(晋中市榆次区国营庆城林场,山西晋中 030600)
介绍了舞毒蛾分布、扩散蔓延可能性、天敌分布与制约能力以及对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该虫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其评估值R=1.81,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林业有害生物。
舞毒蛾;危险性;分析
舞毒蛾属于鳞翅目毒蛾科毒蛾属,是世界性害虫。据国外报道,它可取食300余种植物,我国文献记载可取食500多种植物。具有分布广、食性杂、危害重、幼虫顺风迁移等特点。1981年,美国600万hm2森林受害,在欧洲该虫发生也很普遍。是我国森林、园林、蚕业、果树的一大害虫,有效控制舞毒蛾种群密度,使林木免受危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1 分布情况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江苏、福建、台湾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欧洲及美洲等地区。
1.2 目前采取的管理措施
舞毒蛾的危害与土壤瘠薄程度、主林层郁闭度、林地面积等因子相关程度较高,采取提高造林密度、合理施肥、加速林地郁闭度,以及种植舞毒蛾不喜食的油松、华山松、白皮松、刺槐、国槐等树种取代喜食的杨、柿等,以此抑制舞毒蛾的发生。
舞毒蛾初孵幼虫有群聚性,集中成片,根据其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的越冬场所采取相应的人工防治方法。例如1月-3月,人工收集舞毒蛾卵块进行销毁,以降低害虫数量,减少当年虫口密度;幼虫群集尚未分散时,及时进行人工捕捉处理。
舞毒蛾大发生时采用化学防治法降低种群密度,喷洒菊酯类、灭幼脲类等农药或施放烟剂,用菊酯类药剂制成的毒笔、毒纸、毒绳等在树干上划毒环,缚毒纸、毒绳,毒杀常沿树干迁移的幼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舞毒蛾雄性不育技术已在美国用于控制舞毒蛾的种群密度。Bt、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防治舞毒蛾中使用较普遍,对环境影响较小。利用舞毒蛾的天敌来控制舞毒蛾的方法也被广泛使用。
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舞毒蛾的寄主植物高达500余种,危害多种针阔叶树种和果树,当大量发生时,甚至危害农作物和杂草,但在不同的地理分布区,主要危害的树种有所不同。这种情况是由于舞毒蛾是第三纪针阔混交林的居住者,在其广大的分布区域内与当地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杨、李、樱桃、苹果、山楂、柿、杏、柳、榆、桦、槭、椴、云杉、落叶松、沙棘、黄刺玫等等,都是舞毒蛾幼虫喜食的树种。舞毒蛾寄主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抑制困难。
2.2 在全国的适生性
舞毒蛾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份,全国约有2/3省都发生过危害,寄主植物分布于全国各地。舞毒蛾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越冬成活率高,适生性很强。
2.3 传播渠道
舞毒蛾新孵化的幼虫对扩散具有形态的和行为的良好适应性,幼龄幼虫全身密被长毛,因此可以借水力和风力作远距离的迁徙并蔓延至临近的森林、果园等地段上。幼虫还可以吐丝悬垂,像一粒带毛种子籍风力吹布。成虫善飞翔,最远可达数十公里。舞毒蛾的长途传播,主要是随苗木或运输工具的流动而传入新的地区。
2.4 舞毒蛾天敌分布及制约能力
根据国内资料,中国舞毒蛾天敌共计6目、19科、91种。其中,寄生性昆虫57种:即膜翅目姬蜂科30种,双翅目寄蝇科27种;捕食性昆虫32种:即网翅目螳螂科3种;鞘翅目步甲科10种;异翅目蝽科19种。
对于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模型的构建,应遵循概念化、明确、形式化和共享四个方面,基于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的特点,对其本体构建流程包括:基于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的分类获取数据、确定本体的目的和领域、检验本体可否重用、分析数据并提取概念特征及其关系、建立初始本体、本体的验证分析、建立本体模型[11]。
在寄生性昆虫中,以幼虫寄生性天敌最多,寄生率较高。1982年,研究人员在黑龙江省桦南县孟家岗林场发现,毒蛾绒茧蜂对舞毒蛾幼虫的寄生率达15.30%~39.80%。在山东嵛山,舞毒蛾茧蜂等4种绒茧蜂的自然寄生率为32.31%。在生态环境好的林区,前期幼虫被绒茧蜂等天敌的自然寄生率达43.80%。
在卵寄生性天敌中,大蛾卵跳小蜂对舞毒蛾卵的任何发育阶段都可寄生,而且能顺利地完成生活史。在野外,1个卵块的卵粒寄生率一般在50%以下。舞毒蛾卵平腹小蜂的寄生率平均为19%。
据研究,林分中若无天敌时,舞毒蛾的种群趋势指数为有天敌时的8.5371倍,即除去天敌的作用,舞毒蛾的数量在翌年(次代)将增至当代的44.9倍。但在有天敌干扰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只增加8.5倍,可见天敌对舞毒蛾的制约作用很大。绒茧蜂、悬茧蜂和病毒可杀死毒蛾幼虫62.10%~70%,在舞毒蛾幼虫期,主要抑制天敌的是病毒、窄腹凹眼姬蜂和绒茧蜂,可杀死56.09%的幼虫。蛹期主要是寄蝇和麻蝇,寄蝇数量占75%以上,总寄生率为31.21%。
在北京地区调查舞毒蛾天敌时,将室外采集的舞毒蛾放在室内饲养,共得到舞毒蛾天敌昆虫23种。其中,卵期天敌有大蛾卵跳小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采集地最高寄生率为5.20%~10.90%;幼虫期天敌有绒茧蜂、斑痣悬茧蜂、寄蝇类等,7个采集地平均寄生率为9.60%;蛹期天敌有寄蝇类、广大腿小蜂、舞毒蛾黑瘤姬蜂、脊腿囊爪姬蜂等,7个采集地平均寄生率为19.10%(不包括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和病毒致死率)。在舞毒蛾卵—蛹期,累计约有30.10%的个体被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而致死。
3.1 在国内的危害情况
舞毒蛾常暴发成灾,大发生时寄主植物叶片被食光,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经济树种叶片被食后,林果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损失。
3.2 潜在的经济影响
舞毒蛾取食植物的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使植物生长受到限制,特别是危害经济树种后,常常造成产量下降或绝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3.3 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影响
舞毒蛾的危害,常造成植物生长减缓,生态效益大大下降。有些国家禁止从舞毒蛾发生区调入林产品,容易引起国际上的贸易壁垒。
舞毒蛾属于食叶类害虫,幼虫体表花纹明显,越冬卵块覆盖一层黄色绒毛,不论是越冬期的卵块还是危害期的幼虫,都清晰可见,容易发现,检疫起来难度较小。舞毒蛾的研究国内外开展得比较多,防治方法选择余地大,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其繁殖力强、扩散容易,要彻底铲除,难度很大。
根据上述定性分析,按照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进行定量分析,舞毒蛾在我国的风险性R值:
按照2.5≤R<3.0为特别危险,2.0≤R<2.5为高度危险,1.5≤R<2.0为中度危险,1.0≤R<1.5为低度危险的分级标准,舞毒蛾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6.1 加强产地和调运检疫
舞毒蛾除自然因素造成扩散外,人为活动往往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加强舞毒蛾发生地的检疫管理,严禁携带舞毒蛾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调运。
6.2 加强发生区疫情除治
舞毒蛾是暴发性害虫,大发生时可以考虑化学防治,平时应以性息素引诱防治、Bt、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天敌控制等方法为主,降低对环境污染。此外,要加强监测和检疫把关,未发区应加强监测和复检工作,严防舞毒蛾的传入。
S763.42
C
1005-4707(2015)01-041-02
10.3969/j.issn.1005-4707.2015.02.018
王爱萍(1971-),女,1998年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现任晋中市榆次区国营庆城林场工程师.
2014-12-25;
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