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光,宋 戈,2,韦振锋,刘 晗
(1.东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30;2.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哈尔滨110819;3.广西财经大学,南宁530003;4.哈尔滨市水务局,哈尔滨150030)
植被物候是指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周期现象[1],是植被生长发育随着季节变化而形成的节律[2]。物候是植被模型的重要参数[3-6],可以解释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程度、提高植被与其影响因子之间能量交换的模拟精度,对农作物的选种和种植有着重要意义[7]。在生态系统研究中,植被在监测气候变化中起到指示器的作用,而植被物候已成为重点研究领域[8]。近几十年来,北半球植被生长季呈延长趋势[9-12],与地面观测数据相一致。欧洲和北美大部分植被春季物候提前[8,13-14]。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华北地区植被春季物候也呈提前趋势[15-16]。随着全球变暖,温度升高,20世纪90年代北半球多地植被春季物候出现转折,春季物候出现推迟现象[17-18]。Yu等[17]认为随着温度升高,温带、寒带及高海拔地区春季植被物候开始时间与冬、春季气温变化相关,尤其冬季气温偏高会使春季物候推迟。鉴于此,本文以中国西北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是否也有相应的变化趋势,以期为西北农业选种、播种和生产等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以西北五省为研究区域,主要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和陕西。地形以盆地和高原为主,包括青藏高原、渭河平原、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秦巴山地等。植被覆盖稀疏,从东到西大致划分为森林—草原—荒漠。干燥少雨、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依次递减。沙漠地区植被变化不明显,因此只研究沙漠以外区域植被物候变化特征,本文对其进行掩膜处理。
文中使用的数据是1999—2010年SPOT VEG-ETATION采用最大合成法合成的旬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1km,经过校正处理,误差较小、精度较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尺度植被变化的研究中,是目前分析植被时间变化的数据源[19-20],数据来源互联网(http:∥free.vgt.vito.be/home.php)。
虽然SPOT VEGETATION使用最大合成法,但数据处理过程受各种因素干扰,数据的亚像元内残余云、长时间云霾或其他负面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在时间上出现随机性,造成数据节律趋势不明显,因此需要对其进一步平滑处理。常用的数据平滑方法[21-23]只是简单地描述曲线的一般特征,忽略曲线内部蕴涵的周期性。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是一种新的植物物候分析手段,该方法重新构建时间序列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数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4]。本研究应用该平滑方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通过HANTS对原始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然后通过傅里叶插值法进行插值生成1d分辨率的NDVI数据(图1)。由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种类繁多,本研究根据植被类型掩膜消除沙漠戈壁、稀疏植被和常绿林的影响,剔除异常值象元,只研究NDVI最大值出现在3—10月的有效像元,对城市、河流、湖泊和冰川等像元不作研究。
图1 HANST处理后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
目前物候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最大比率法[18,25];②阈值法[26-27];③是方法①和②的整合,根据比率最大值来确定某一物候阈值,再根据阈值确定每年该物候出现的日期[28-29];④利用 Logistic函数或谐波分解函数来确定NDVI时间序列的拐点,根据拐点估计某一物候特征[30-31]。
但目前没有一种方法被普遍接受。本文采用最大比率法和阈值法提取物候的生长季始期(SOG)、生长季末期(EOG)和生长季长度(LOG)。步骤如下:首先,利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平滑1999—2010年每个像元NDVI旬值,然后通过傅里叶插值法把平滑后的旬数据插值成天数据,计算每个像元两相邻时间点上的NDVI差值,差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用来分别确定SOG和EOG的NDVI阈值(图2)。SOG的NDVI阈值对应的天数为SOG出现的天数,EOG的NDVI阈值对应的天数为EOG出现的天数。EOG和SOG的差值即为LOG,对应天数的差即LOG物候天数。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SOG,EOG和LOG的年际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检验。
图2 根据平滑后的旬NDVI数据多年均值的最大相对变化值来确定SOG和EOG的NDVI阈值
如图3所示,由东南向西北,西北植被NDVI物候多年平均SOG逐渐推迟,EOG逐渐提前,LOG缩短。SOG早于第80天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和陕南以及陕西和甘肃交界地区,这些地区的植被主要以农业植被和灌丛为主,说明到2—3月耕作开始,农业植被逐步返青。而在三江源、宁夏和陕北地区的SOG出现于第120~160d,有的甚至晚于第160天,这些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植被以草地为主,说明高海拔地区草地返青时间主要在4—5月;图3B为西北植被EOG多年平均值空间分布,可以看出,55.24%的区域植被EOG出现在第260~280天,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尤其在青海地区比较明显。而29.46%地区植被EOG出现晚于第280天,主要分布在陕西省,且呈南北递增规律。陕南地区EOG推迟延长,甚至大于第320天。关中以南地区植被物候EOG出现推迟主要在10月左右,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植被大部分属于一年两熟的农业植被,延长了植被物候EOG。而秦岭以灌丛为主,植被物候周期较长,因此EOG出现推迟现象;海拔高,EOG提前,农业植被和灌丛EOG出现要晚于草地;在高海拔地区(如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草地LOG较短,为3~4个月,而青海西南地区物候LOG较长,生长周期大概为5个月,说明在高寒植被周期相对较长。而在海拔较低的陕西和宁夏地区,植被物候LOG变化呈南北递减规律,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南北纬度温度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是植被类型不同,一年两熟农作物生长周期要比草地植被长。
图3 西北植被物候多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海拔每升高1km,SOG推迟2d,但推迟不显著(图4A)。海拔2km以下为人类活动区域,农业植被SOG提前,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在2~5km,SOG随温度降低而推迟。海拔大于5km地区,植被物候SOG出现提前趋势,主要是在低纬度高寒地区,温度升高,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降水,使得高寒植被逐步返青。
海拔每升高1km,EOG推迟7d(R2=0.7459,p<0.01,图4B)。在2km以下,主要是一年两熟的农业植被,因此EOG变化相对平缓,植被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在2km以上,海拔越高,EOG越提前。
海拔每升高1km,SOG缩短5d(R2=0.233 3,p<0.01,图4C)。海拔2km以下为人类活动以种植农业为主,由于种植农作物不同,收割季节也不同期,因此在这个海拔范围内植被物候LOG波动较大。在海拔2~5km,植被LOG逐渐缩短,而海拔5 km以上,主要分布在低纬度高寒地带植被的SOG提前。
综合分析西北地区植被物候多年平均值特征,在海拔较高、山地地区主要以自然植被为主;在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地区,主要以农业植被为主(小麦),有些地区以冬小麦为主,有些地区以春小麦为主,不同区域熟制也不同,有的一年一熟,有的一年两熟,有的两年三熟。因此,相对自然植被物候而言,农业植被物候SOG比较提前(如春小麦)、EOG推迟(如冬小麦),LOG延长(如一年两熟)。
3.2.1 物候年际变化空间分布特征 SOG提前1~4d的占区域的39%,主要分布在陕西以及甘肃南部地区(图5A)。由于这些地区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加上全球温度升高,人们开始种植作物的时间提前。海拔较高的地区,温度相对较低,植被物候SOG推迟1~2 d的占区域面积的28%,主要分布在青海等地。大部分地区SOG年际变化空间差异不显著(图5D),只有少数地区植被物候提前和推迟,其中显著提前(p<0.05)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4.31%,提前(0.05<p<0.2)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10.36%,无显著变化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78.31%;显著推迟(p<0.05)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71%,推迟(0.05<p<0.2)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1.30%。整体来看,SOG年际变化幅度较小,海拔较高地区略有推迟。
图4 1999-2010年西北植被物候多年平均值与海拔之间的关系
EOG年际变化率呈东南向西北递减,EOG年际变化率推迟区域明显大于提前区域(图5B)。提前1~2d,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8.15%,分布在青海西南地区。EOG推迟区占整个区域的54.8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尤其在陕南地区EOG出现推迟比较明显,主要是农业作物一年两熟所致。EOG显著推迟区域明显大于变化显著提前区域,推迟(p<0.2)区占整个研究区域的15.48%,分布在黄河青海河段以及青海湖周边区域,提前(p<0.2)区只有6.29%。EOG年际无显著变化的区域占整个区域的78.23%,主要分布在青海三江源地区。
41.03%的地区植被物候LOG缩短,其中缩短1~4d的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4.18%,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地区(图5C)。LOG增长1~4d的占整个研究区域的39.31%,主要分布在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以及农业区。LOG显著缩短区域相对较少,只有整个研究区域的6.12%(图5F)。LOG显著增长占整个研究区域的14.17%,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大部分地区是无显著变化,占整个区域的79.72%。整体来看,西北地区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东部明显高于西部。
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加速,草原内陆湖泊面积增加,草地植被物候SOG提前,EOG提前,LOG变化不大,但草场植被增加的面积相对整个西北来讲较小,变化不明显,而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物候SOG,EOG,LOG变化不显著,面积要远远大于显著区域,整体来看,整个研究区域植被物候变化不显著。
图5 西北植被物候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
3.2.2 西北植被物候年际变化随海拔的变化特征 如图6A所示,海拔2km以下,SOG变化波动较大,是人类活动区域,不确定因素较多;海拔2~4km,SOG相对较平稳;全球变暖,在4~6km,SOG出现提前趋势,海拔高于6km的高寒植被SOG出现推迟。
如图6B所示,海拔2km以下,植被物候EOG推迟,主要是人类活动较频繁,植被类型以农作物为主,一年两熟;在2~6km,EOG年际变化率随海拔增高而减少,其中在2~4km,植被EOG变化率属于正值呈推迟趋势,只是推迟的趋势逐渐变小,而全球变暖,在4~6km,植被EOG变化率是负值,呈提前趋势,提前趋势逐渐增大。海拔超过6km,属于高寒植被,EOG呈推迟趋势。如图6C所示,研究区植被LOG整体随海拔升高年际变化率逐步降低。海拔在2km,LOG年际变化率波动较大,主要与人类种植农作物有关,在2~6km,LOG年际变化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图6 物候年际变化率在海拔上的分异特征
海拔在2km以下,陕西、宁夏以及甘肃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类型以农业植被为主,物候SOG相对提前,EOG推迟,LOG延长。在海拔较高的青海地区,青海西南地区属于高寒,全球变暖、冰雪融化补给降水会使得植被物候SOG相对三江源有所提前。1999—2010年西北植被物候东部SOG提前、EOG推迟、LOG延长,西部物候SOG逐步推迟、EOG提前、LOG缩短。一方面是从陕西到青海海拔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陕西一带农业区集中,青海地区主要以草地植被为主。
由于西北地区地形复杂,经纬跨度大,植被种类多,西北植被物候期变化波动较大。本文研究粗略得出研究区植被物候和经纬度、海拔以及人类种植作物有关。农业区植被物候变化波动较大,SOG提前,EOG推迟,LOG延长;随海拔升高,植被物候SOG推迟,LOG提前,LOG缩短;从东南往西北,植被物候SOG逐渐推迟,EOG提前,LOG呈缩短趋势。
西北农业(小麦)种植,应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条件选种种植。甘肃和宁夏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及祁连山雪水灌溉,种植制度应为一年一熟,3月上旬播种,8月上旬左右成熟。增产关键措施为修筑梯田,平整地面,防止水土流失,增施肥料,培肥地力。灌区渠系配套、防渗节约用水。陕北种植制度旱地可以为一年一熟,水浇地为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播期旱地为9月上、中旬,水浇地9月下旬。成熟期通常为6月中、下旬。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选用耐旱耐瘠品种。精耕细种,划畦灌溉,增施肥料,均为有效的增产措施。
[1] 张学霞,葛全胜,郑景云.北京地区气候变化和植被的关系:基于遥感数据和物候资料的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499-506.
[2] 陆佩玲,于强,贺庆棠.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6,26(3):923-929.
[3] Van Vliet A J H,de Groot R S,Bellens Y,et al.The European Phenology network[J].Int.J.Biometeorol,2003,47(4):202-212.
[4] White M A,Thornton P E,Running S W.A continental phenology model for monitoring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inter-annual climatic variability[J].Glob.Biogeochem.Cycles,1997,11:217-234.
[5] Chuine I.A unified model for budburst of trees[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2000,207(3):337-347.
[6] 王连喜,陈怀亮,李琪,等.植物物候与气候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30(2):447-454.
[7] Menzel A.Phenology:It′s importance to the global change community[J].Clim Change,2002,54:379-385.
[8] Myneni R B,Keeling C D,Tucker C J,et al.Increased plant growth in the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from1981—1991[J].Nature,1997,386:698D701.
[9] 朴世龙,方精云.1982—1999年我国陆地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季节差异[J].地理学报,2003,58(1):119-125.
[10] 陈效逑,喻蓉.1982—1999年我国东部暖温带植被生长季节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07,62(1):41-51.
[11] 国志兴,张晓宁,王宗明,等.东北地区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0,29(3):578-585.
[12] Menzel A,Sparks T H,Estrella N,et al.European phen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matches the warming pattern[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6,12(10):1969-1976.
[13] 韦振锋,任志远,张翀,等.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J].水土保持通报,2014,34(3):283-289.
[14] 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气候增暖对我国近40年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2,47(20):1582-1587.
[15] 李荣平,周广胜.1980—2005年中国东北木本植物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0,29(12):2317-2326.
[16] Piao S L,Cui M D,Chen A P,et al.Altitude and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change in the spring vegetation green-up date from1982to2006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J].Agricultural Lnd Forest Meteorology,2011,151(12):1599-1608.
[17] Yu H Y,Luedeling E,Xu J C.Winter and spring warming result in delayed spring phenology on the Tibetan Plateau[J].Proc.Natl.Acad.Sci.USA,2010,107(51):22151-22156.
[18] Beck H E,McVicar T R,van Dijk A I J M,et al.Global evaluation of four AVHRR-NDVI data sets:Intercomparison and assessment against Landsat imagery[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1,115(10):2547-2563.
[19] Goetz S J,Fiske G J,Bunn A G.Using satellite timeseries data sets to analyze fire disturbance and forest recovery across Canada[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6,101(3):352-365.
[20] Malingreau J R.Global vegetation dynamics:Satellite observations over Asia[J].Int J Remote Sens,1986,7:1121-1146.
[21] 侯英雨,王石立.基于作物植被指数和温度的产量估算模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3):105-107.
[22] 辛景峰,宇振荣,Driessen P M.利用 NOAA-NDVI数据集监测冬小麦生育期的研究[J].遥感学报,2001,6(6):442-447.
[23] Roerink G J,Menenti M,Verhoef W.Reconstructing cloud free NDVI composites using Fourier analysis of time series[J].Int J Remote Sens,2000,21(9):1911-1917.
[24] Shen M G,Tang Y H,Chen J,et al.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before the growing season spring phenology in grasslands of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J].Agri Forest Meteorol,2011,151(12):1711-1722.
[25] Lloyd D A.Phe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over using shortwave vegetation index imagery[J].Int.J.Remote Sens.,1990,11:2269-2279.
[26] Zhou L M,Tucker C J,Kaufmann R K,et al.Variation in northern vegetation activity inferred from satellite data of vegetation index during1981to1999[J].J.Geophys Res.,2001,106(D17):20069-20083.
[27] Zhang X Y,Friedl M A,Schaaf C B,et al.Monitoring vegetation phenology using MODIS[J].Remote Sens.Environ.,2003,84:471-475.
[28] 韦振锋,任志远,张翀,等.1999—2010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荒漠化空间特征[J].中国沙漠,2014,34(5):1230-1236.
[29] Piao S L,Fang J Y,Zhou L M,et al.Variations in satellite-derived phenology in China′s temperate vegetation[J].Glob.Change Biol.,2006,12:672-685.
[30] Stckli R,Vidale P L.European plant phenology and climate as seen in a20-year AVHRR land-surface parameter dataset[J].Int.J.Remote Sens.,2004,25:3303-3330.
[31] Kaduk J,Heimann M A.Prognostic phenology scheme for global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models[J].Clim.Res.,1996,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