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雯
解决农村养老 助推扶贫开发
◎秦丽雯
在世界进入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先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与人口老龄化直接相关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与城市相比,现在和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均会高于城市。在倡导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老年人口的福利问题,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社会养老。社会养老除了家庭养老以外,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如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经济需求等)还能够通过社会各路径得到满足,此类养老方式统称社会养老。具体体现为政府出台关于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和方案以及由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民间自发创建的养老院等。春秋战国时期先是逐渐出现特定于官吏的种种养老措施,此后民间社会养老也逐步发展起来,到汉朝时期日臻完善,由朝廷官方组织的养老以及民间坊中的养老模式构建了当时的整个养老体系。
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
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具体体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方面。在经济供养上,一对农村夫妇往往要供养4个老人,抚养一个小孩,经济负担加重。加之我国农村经济本身就比较落后,因此,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挑战。在生活照料方面,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不仅无法照料家中老人,反而把孩子和家中农活留给老人,老人负担沉重。
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数低于农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孙子上学及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精神没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别无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有事无人帮,有话无处诉说。他们常常一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一边为了生活还要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巢老人”活动空间十分狭小,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家庭小型化的演进,子女外出打工,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感情交流,难免孤单寂寞。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
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医保范围,提高低保﹑医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享受到低保﹑医保待遇。同时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对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高龄老人,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助。
加快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善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要新﹑扩建一批乡镇养老院,接纳更多的老人进来养老。对于不能进养老院的老人应由政府出资建设困难老人集中居住点,专门用于赡养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政府要根据情况部分和全部负担农村老人的生活﹑医疗费用。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全社会都要注重加强对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宣传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村民公约的全面推行﹑落实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由村组织﹑老年协会督促子女赡养老人,按时付给生活费,对尊老敬老的群体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老年组织建设。要将老龄组织机构延伸到村﹑组,同时加强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老年协会护老维权的作用。同时以老年协会为平台,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自娱自乐﹑互助互爱等多种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
建立党员﹑干部义务服务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开展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予以安慰,切实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让农村老人精神愉快的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永昌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