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经济学视角下会计信息失真思考
张宁
Point
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导致决策的失误,给企业以及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要想从根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注重问题的本质,加大信息失真的监管与处罚力度,减少违规的收益空间,提高风险成本,不断的健全法制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反应公司效益的依据,是企业投资、策划、决策之根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然而,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严重扰乱经济秩序,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而,如何加强会计信息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提高企业以及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计信息属于一种产品,具有自身的特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特点:会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种,信息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区别在于,信息产品具有共享性、无形性以及可复制的特性。其共享性以达到多方共同使用的目的,而不影响转让方的信息数量;复制性体现在零成本,操作方便、简便;无形性是以文字、数据的形式存在,体现实物的真实价值。也就是说,信息产品共享性是非竞争性的体现,可复制不但体现简便快捷,同时也体现出非排他性的特点。
1.2 会计信息产品与其他信息产品的区别:作为信息产品就有所有信息产品的共性,同时又与普通信息产品有本质的区别。会计信息产品不是独立存在的产品,隶属于企业产品。会计信息产品是对企业产品的真实反映,消费者认可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同时就会产生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也就得到充分的体现。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是能够真实体现企业价值,一旦离开了企业产品,会计信息不具任何意义。因此,会计信息产品与企业产品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1.3 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分析。会计信息作为信息产品的一种,具有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是劳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的使用特点:管理者运用会计信息产品调整经营管理;投资者运用会计产品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经营等实际情况,并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国家职能部门根据会计信息了解产业情况,并以此制定、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以便实施宏观调控等。
会计信息失真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所形成的会计信息特点不尽相同。我国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不论是政治、经济与法律都处在完善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样具有其特殊性。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规模大、危害高、存在普遍性等特点,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会计信息的正当监管。国家职能部门的正常监管是职能的体现,然而不恰当的干预是越权行为,职能部门在经济上的越权干预,就会直接导致、鼓励、纵容会计的违规行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职能部门对企业形成习惯性的行政干预,乱摊派、瞎指挥的现象时常发生。国家的行政干预会打击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针对这一现象,企业会采取会计手段,减小行政干预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2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国有企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管理者对自己职位、薪酬、奖金等考虑,虚增企业利润;从个人仕途考虑,为满足政绩需要更改会计报表;为掩盖自身过度消费、推卸责任等运用会计手段进行造假。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因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同时防止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侵吞国有资产等行为而更改会计报表。
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违规主
要在筹资、保持股价以及避免退市等方面,我国上市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筹资,离开证券市场很多的上市场工资就会出现资金危机。由于我国的政策限制,公司上市困难重重,同时上市后的硬性指标等因素,要想企业成功上市,并且确保不退市,都需要一张华丽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失真,就会出现大股东侵犯小股东的利益。
2.4 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由于私营企业存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在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经营者都会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出现各种会计违规行为。私营企业会计造假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避税、银行贷款等。根据相关调查所示。通过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中存在普遍性与严重性,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其打击、处罚、监管力度不够。
2.5 借款动机会计信息的失真分析。各金融机构不同于行政机关,对各种虚假财务报表进行借款的企业进行追究、处罚,缺乏借款动机的会计信息依据支持。以虚假财务报表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这种行为受法律制裁的概率不高。这种现象在不上市的公司表现更为突出,虽然银行要求会计报表需审计,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也比上市公司宽松得多,现阶段金融行业一直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在进行探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金融机构不能对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会计信息的失真主要是由会计规则而引发,对会计信息的管理要从会计规则着手。我国现有的会计规则系统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会计法,审计法与注册会计师法;二是企业会计、独立审计准则与企业财务会计的报告条例;三是,具体会计准则,金融会计、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独立审计的具体准则;四是,财政部的各种补充规定、解释与指导意见等。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不同层次的会计规则会导致会计信息规则性的失真,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适用性、条理性、合理性、协调性、一致性以及信息劣势方的保护性能。会计规则对事实的反映程度与社会会计理论的发展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密不可分,同时,会计规则是实现社会总利益的最大化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会计规则要从公平、公正的立场,制定出合理的,能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冲突的,保持高度一致性的会计准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会计是一项国际性的商业语言,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不但要符合中国国情,还要适应国际会计发展趋势。
3.2 对违规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宏观途径。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违规性失真,治理违规性失真要从宏观、微观与中观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产生会计信息失真具有客观原因、必要条件与直接的动因,加强对这方面的控制,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从宏观上控制的有效途径。其次,提高会计信息的违规成本,使违规收益低于不违规净收益,违规成本包括精神与物质成本。物质成本指实施违规后所付出的金钱、精力与时间处罚,精神成本包括受到的心理压力,道德谴责等。也就是说提高会计信息的违规成本主要包括信誉、监督、道德等各个方面。
3.3 对违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中观治理途径。中观治理途径包括信誉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构建以及从道德方面进行控制。信誉机制是属于理想机制,它不会影响社会总益效,建立是个长期过程,信誉机制的建立与运行需要其他外部机制的协作完成;激励机制是提高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途径,但是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激励不能超过人力资本的本身价值,不能违背市场经济法则。监督机制,监督是管理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代理关系,监督机制为激励机制提供事实依据,能及时发现违规行为,能使违规者受到法律的制裁。会计道德是导致违规的重要因素,是违规行为中最难把握与控制。会计道德受社会制度、文化、环境以及法制等水平的影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是不道德行为,同时也是违法行为。道德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社会舆论的监督,打造高尚的道德环境,树立遵纪守德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