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总编辑

2015-01-03 08:47
中外文摘 2015年2期
关键词:布拉德利摆件尼克松

□ 陈 墨

最“危险”的总编辑

□ 陈 墨

与白宫对簿公堂

1963年肯尼迪遇刺的几个月前,《华盛顿邮报》出版商菲利普·格雷厄姆自杀,报纸由其遗孀凯瑟琳接管。布拉德利临危受命,担任执行副主编,并继而在1968年出任主编。他决心把这份只靠“女人那些事”吸引人的小报办成最富有影响力的报纸。他招兵买马,“只聘用比自己聪明的人,并协助他们施展才能”。

这位极具个人魅力的编辑在自传中轻描淡写道:“倘若要想让编辑能够得意地把腿搁在办公桌上,接受别人的恭贺,那需要许多人发挥才干,日夜奋战,全力以赴。如果有这样的人才,编辑只需静候佳音就行了。”

记忆逐渐模糊的布拉德利可能忘了,当恭贺到来时,他的脚没搁在办公桌上,而是站在了法庭上。1971年,一位前政府官员把曝光越战内幕的美国五角大楼文件交给了《纽约时报》,文章发表三天后,尼克松政府以这些内容会对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为由,禁止报刊登载此文。而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也获得了这份文件,几经斟酌,最终在布拉德利的推动下发表了此文。

很快,《华盛顿邮报》被指控损害国家利益,与白宫对簿公堂,几经磨难,最终报纸胜诉。在一张照片中,布拉德利手上拿着五角大楼文件一案的判决书,挥着右手满脸笑容,右脚高高地踩在桌子上,露出一大截袜子。凯瑟琳事后感慨布拉德利的作用:“他订立了基本原则,(把这条线往前)推,推,推……迎着指控和威胁,不屈不挠地追逐真相。”

把尼克松拉下台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刚刚过去一年,1972年6月,五个人因闯入水门大厦内的民主党全国总部而被逮捕,《华盛顿邮报》的两位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立即着手调查此事,当记者们向着白宫一手导演的全面消息封锁突击时,布拉德利成了他们最好的掩体。

在整个事件持续发酵的28个月里,《华盛顿邮报》对此事共刊载约400篇文章。布拉德利发现“整个世界被谎言压得让人窒息,而总统成了说谎大王。”那时,白宫新闻发言人每天都会跳出来抨击《华盛顿邮报》,并点名批评布拉德利和两位记者。

最终,这起政治丑闻大白于天下,尼克松被迫于1974年8月辞职,《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赢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真正成为了国际性大报。

“博物馆里的摆件”

2014年10月21日,93岁的本·布拉德利在家中自然死亡。奥巴马在悼念声明中称:“对于布拉德利来说,新闻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公众事务重要的部分。”

去世前一年,在白宫接受奥巴马颁发“总统自由勋章”的布拉德利,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雪白的头发和从前一样梳得一丝不乱,只是浑浊的眼睛已不再活泛。据其第三任妻子萨利·奎恩透露,布拉德利已患阿尔茨海默症多年。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布拉德利就已经“选择性地”忘事了。1991年8月1日,布拉德利和往常一样准备召开报道会议,直到看见每个人都穿了与他一样的白领“T&A”牌衬衫时(尽管多数是仿货),方才恍然想起,自己要退休了。

退休后的布拉德利被任命为报社名誉副总裁,在《华盛顿邮报》拥有一个玻璃隔出的办公室,他笑称自己像个“博物馆里的摆件”,他的办公室成了新记者“入职参观的一个景点”。

前来应聘《华盛顿邮报》新主编之位的人纷纷穿起白领衬衫,希望能像布拉德利一样一边露出天神般的笑容,一边说几句粗话,但都难得其精髓——世间再无布拉德利。

(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布拉德利摆件尼克松
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赏鉴
M2布拉德利装甲车
稻草人小摆件
温暖系美食摆件
简析《黑王子》中的解构主义手法
推销员的求助
布拉德利中心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1976:尼克松为何给江青“差评”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