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会敏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心”管理三部曲
颜会敏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人力资源是企业绝对的战略性资源,“人”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同时也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丰富、具备多项才能、有无限潜力的资源。管理者的前提任务就是要发挥并挖掘蕴藏在“人”中的一切力量,最终创造一个有活力的组织,并完成组织目标。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本文从先哲们的著作中寻找管理智慧和灵感,结合“物本、人本、心本”管理,给管理者提供一种“知心、治心、动心”的三心管理三步曲。
制度;文化;知心;治心;动心
企业中关于“人”的重要性,是中西方所有人一致认同的。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曾强调:“必须要十分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因为在所有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资源是唯一取之不尽,并且可能不断增值的一种资源。重视开发人才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它资源的不足。”那么东方管理者从古至今亦是如此看重人的作用。比如我们的汉字“企”,恰似三“人”合一组合而成,另外,企字上面是个人字,下面是个止字,意味着一个企业如果离开了人,这个企业也就停止了。企业是由众多的“人”,从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角度构成的一个结构完美的组织。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企业中个人的素质决定着组织的素质,个人的绩效决定着组织的绩效。发挥无限能量的是人,使组织崩溃的也是人,人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那么作为管理者必然要将焦点对准人,掌握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管理“人”。但是,人是相对复杂的,各式各样,有不同的动机和需要。在同治时期,李棠阶和倭仁是出身中州理学群体的大臣。李棠阶说:“用人行政,惟在治心。治心之要,莫先克己。”倭仁言“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人是由“心”来主宰的。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此看来管理者大可“从心”进行管理实践。
实际上关于人的管理,已经取得了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心本管理”的管理哲学思想上的质的飞跃。“心本管理”是以人心为出发点,通过沟通、培训与激励来触动人的思想和心灵,以致产生心灵的自觉自发自动,形成相同的价值观、社会观,利用同样的标准看问题,自觉地拥有一种归属感,把自己当成在组织中负有责任的成员,充分调动发自人心的内心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效益目标。吴甘霖在《心本管理:管理学的第三次变革》中分析了“五本管理在美国,人本管理在日本,心本管理在中国”走势。人心是最重要的,在现代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争天下,必先争人,而争人必先取心。[1]学者吴发荣在文章中就说到:“心本管理学”是以“人心”为研究主题的,加快以人心为主题的研究进程,可引领管理变革。[2]心本管理是对人“心”的管理,有效抓住员工的“心”,让其产生自觉自动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先哲荀子在评价“心”在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绝对肯定。荀子在《正名》说到“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江山易改,禀性是难移的,“心”可以指导“性”的改变,可见“心”具有绝对性的指导作用,和极高的地位。“正心、修身、齐家”在《礼记·大学》中被确定为治理社会的三个环节,被列为第一个环节的就是“治心”。朱熹说“心者,一身之主宰”,治心不仅是为了主宰身,同时也是主导人的言行,使“身”不邪,身正则事成。王阳明心学体系中就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并且治心是王阳明心学主要的实践环节,提倡治心在于行。蒋介石曾经说:“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余所重之。心有立而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因此,管理要从根本上做好管理,需把“心”作为起点,从“心”开始。“心”既然是万物的主宰,决定着一个人的本质,因此透过对人心的观察,便可以帮助我们识人,识人才能善任,善任方可成事。知心可知其所想,知其所需,知其所求,而后方可“治心”,甚至“动心”。
知其所想,察其所欲,晓其心动,是谓知心者也。善于管理的人精于治心,善于经营的人精于攻心,治心者管理于内,攻心者经营于外。无论是治心还是攻心,其前提必定是“知心”。“知心”要求管理者了解员工心里所想,实际所需,对一个人状况有全面的认识和判断。管理进程中的任何管理理论都有一个大前提,即对于人有正确的认知,存在人性假设。把握人性,知其所需,知其长短,然后才有对应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关于人性观的问题,不同学者专家有不同见解,但是最后总的落脚点是共通的,“富民安邦、平治天下”。韩非子曾明确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必然存在好恶,因此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性善论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人性自利论的韩非子,都肯定了人有欲,会犯错,但是可以“为善”的。人是生物,但是高于、异于其他生物,故不能如驯养动物一样管理人。同时人又有个人需要欲望,亦需要相应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驾舟者须知水性,御民者当知民之“心性”。对人的心理的几乎一切主要方面,孟子和荀子在他们自己的著作中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看法。二者皆是从人的本性本心出发,进行论证,因此说明了一个问题,“心”是根本。从管理实践角度看,只有基于不同的背景下采取相宜的管理方式,才能得到好的结果。荀子言:“今人之性,好利,嫉恶,有耳目之欲,好声色,生而有之”,荀子从人的物质欲望和心理要求两个方面论证性恶论的道理,对人性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性虽恶”而可以为善,即由心故,人是在新故相推的环境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心不使,则白黑在前耳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解蔽》)”因此管理者首先认识到“心”的重要性,基于此把握“人心”,充分了解下属。同样妇孺皆知的“士可为知己者死,女愿为悦己者荣”《战国策·赵策一》也证明了了解人,懂得人心所想的意义何其重大。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必定是通过把握人性等心理发展为基础,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奖罚措施的,帮助员工成长,最终把团队打造成高效之师。所有的管理策略都不能脱离对于人的“心里所想”的了解而加以制定,因此,先哲们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把握好“人性”这个根本问题,知心是基础,做到“知心”,才能制定各种有效的制度,实施有力措施,进而“治心”。
“治心”就是通过对人心的治理,规范人的行为,促使员工努力工作,进而达到治理企业的目的。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这是企业存在要遵循的市场法则。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合力,内力合一,则企业兴;内力分离,则企业亡。能使内力合一者,关键在于治心。《孙子兵法·势篇》的目的讲“治众如治寡”。“治心”是在“知心”的基础上展开的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采用合适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员工,让员工行为合乎组织规定,不敢违反、不能违反组织制度。治心之要是什么呢?荀子说“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其次,《解蔽》中有“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再次,“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如此看来,“解蔽”是“治心”之要第一步,对于事物应该知“道”,即知道了解其标准。正如李棠介“治心之要,莫非克己”,那么作为管理者需知道标准、制定标准,使人克己,有所克制、约束。第二步是“心与道”合一,识轻重,知福祸。那么,管理者就需建立和传达正确的标准——制度和流程,保证“知行合一”。另外,“治心”应当因人而异。人各有志,人们的状态和需求各有不同,故应因人而治。奖以悦人,喜名节者,褒奖之;利以诱人,好利者奖赏之;以善言慰人,忧、愁、怒、悲者以恩惠与善言共慰之;法以制人,懈怠者以章法束之,以惩罚戒之。善治心,贵在善解人意,急其所需,知其所想,投其所好。荀子提出“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观点,制定了礼仪来加以约束、调节人的欲望,导其为善,以其所想、所欲,作为因势制变的依据。有赏有罚,恩威并施,强化好的行为,弱化不好的行为,以此谋法,就能各负其责,努力工作,从而利于组织的发展。“治心”使人“身服”,可以保证员工完成基本任务目标,承担岗位职责。治心目的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流程与制度,使得组织秩序井然,组织员工各显其长。显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此,还希望能够发挥员工最大的潜力和价值,自动地奉献自己的才能,与组织共同发展。因此,要求管理者做到让员工“动心”。
治心于内,能使人心服。人心服则上下左右一心,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处逆境则不畏,处顺境而愈强。管理者做到“治心”,这一步员工可能口服心不服,虽然感觉到外在的强迫,可以完成任务目标,但是不能超出组织预期,不会发挥自身最大潜力。使人心服,则人心归;人心归,则坚可摧。但是,如何做到让人心服以致动心呢?动心须在“知心”“治心”的基础上进行,知心是基础,治心是保障,动心则是福利。或施以恩惠,诱之以利;或择人任事,动之以名;或体贴至微,感之以情;或投之所好,知之以趣。“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士”《黄石公三略》。管理者对于员工心的刺激触及到心灵深处,使其认可组织的文化、价值观,自觉地把自己当成集团中有责任的成员,就不会再感觉外在的强迫,可使员工“心服口服”,充分调动员工发自内心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最大潜能。荀子《王霸》中提出“上之于下,如保赤;下之亲上,欢如父母”“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作为管理者做到爱民如子,用心感动员工,员工方能对上“亲如父母”,主动承担责任,完成工作。
世界著名的实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在2010年出任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的日本航空公司,一年后将其扭亏为盈的成功管理过程中,就用到了“心本管理”。他谈到获得成功的5个秘密,其中有三点:第一点,稻盛和夫零报酬,他的这种做法极大鼓舞了员工;第二点,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团结一心,经营者与员工齐心协力,心灵产生共鸣,企业才能走出困境,进而获得健康发展;第三点,用稻盛和夫自身的经营哲学和人生观,对企业进行改革,使得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经营理念,做到“物心两面一致”。稻盛和夫是“心本管理”的实践者,做到让管理者“感动、心动”,并且得到很大的成功。“动心”是相对于“治心”更高一个层面的管理,如果说“治心”是从制度抓起,那么“动心”则是从文化入手,一硬一软,一刚一柔,刚柔并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管理者最终目的是使员工更多的释放潜能,达到并超过组织目标。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以“心·Xin”文化引领打造世界级标杆企业,“从心出发,以心为本,从心改变”的文化建设给公司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活力,管理绩效得到明显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员工素质都逐年提升。[3]心本管理的核心价值就是由来自外在引起的心灵感动转化为管理者与员工内在心灵的自觉[4]。建立“心”文化,用文化来熏陶员工,感染影响员工,促使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从内心形成一种共同推崇的健康价值观,塑造员工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员工积极行为的发生,正面影响人力资源管理。[5]另外,让工作成为员工的“心上人”,员工自觉地将工作放在心上,那么必须使得员工感知到“工作”具有极大地吸引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给予员工超出预期的支持和奖赏,升职或是加薪,激励员工“心动”、“行动”,释放其最大潜能,最终完成甚至超过组织预期,形成良性循环。
管理者需从“心”出发,“知心”——了解员工心理动机和实际需要;“治心”——辅助以制度建设引导约束员工行为,满足员工需要,让员工身服口服;“动心”——建设“心”文化,给予员工超乎预期的激励,使员工口服心服,上下齐心,释放最大潜能。最终组织得而治之。
[1]吴甘霖.心本管理: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吴发荣.加快“心本管理学”进程引领管理革命[J].新经济,2013.
[3]问永忠,韩华东.以“心·Xin”文化引领打造世界级标杆企业[J].煤炭经济新论.
[4]郑国娟.心本管理背景下心理资本的嵌入[J].经济管理,2008.8(15).
[5]黄艳.积极心理品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2013.7,P39.
[6]李贤中.《荀子》尚贤与管理思想探析[J].孔子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