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婵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浅论当今社会道德危机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刘春婵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在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框架之下,社会道德危机出现严峻的形势。物欲失限、诚信缺失、信念坍塌等道德失范现象在现代人身上屡屡发生。本文将对现下这个特定时期内的道德危机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当前道德危机出现的历史原因和个体原因,并尝试找出相应的对策。
道德危机;道德价值认同;对策
在当今丰富物质供给的冲击下,国人不自觉地陷入了“道德危机”:精神价值追求难以与物质利益追求抗衡,道德失范现象接踵而来。物欲失限、精神匮乏、信念坍塌、诚信缺失等甚至慢慢成了现代人的标签。在国人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中,正统道德观的建立和牢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还与当下社会氛围中人们的道德价值认同发生改变有很大关系。
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的源起应从社会关系的形成开始追溯,道德作为一种观念意识,与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而人类自我意识又以人的劳动实践为历史前提,是在劳动关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的存在为道德起源提供了客观基础,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为道德起源提供了主观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存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在意识层面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影响各种道德体系的形成,不同的经济关系生成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以,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原则和道德观的变化。
对于个体来说,道德是人内心自我约束和规范的尺度;对于社会来说,公共道德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关键因素。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社会能量空前集聚、信息技术全球化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网络化,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感应运而生,各种诱惑导致人们尝试挣脱原有的道德束缚,政治腐败现象、行业不正之风日趋蔓延。在公共道德领域,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道德危机的事实。
今天,丰富的物质给予促成了一些人物质至上的追求,放松了精神上的修行,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人与自我方面,“吾日三省其身”的传统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自觉不自觉地对自我的放纵,道德在自我放纵中日益远离;人与人方面,冷漠、疏离日益严重,道德面貌扭曲;人与社会方面,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都出现了诚信与廉耻缺失、责任感与道义感消失等道德异化现象。在许多层面和领域,诚信与廉耻缺失,责任感与道义感松懈,呈现出道德异化现象。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原有的人们恪守的边界日渐模糊。
诚然,道德危机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但是,道德与经济社会也是互为影响关系的。需注意的是,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道德秩序也处于一个过渡时期。
(一)历史及现实原因
1、社会转型的背景使然
我说:“我说这些话没有别的意思,并不是说我肯定要和萍萍结婚了,我和萍萍结婚,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数的,萍萍是不是会同意?我不知道,我是说如果我是萍萍的丈夫。”
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道德危机的出现是必然的。从我国历史看,近代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期间,“人心惯于奢侈,风俗习于游荡”,西方势力的介入使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的个人利益极致化发展。人性的“恶”在这个动荡的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欲、贪欲、权欲成了这个社会发展的杠杆。我国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期,道德危机的出现可以说是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状况,因而必须加快改革建设,从而可以尽快度过这一道德危机期。
2、新的道德体系的缺失
道德教化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在过去,为端正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社会发展每一刻都在往前迈步,社会各个领域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现代化、文化产业化,原有的道德规范所依存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道德已经不能在上层建筑的地位之上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不相适应的情况渐渐浮出水面。于是,旧的道德体系出现了动摇,新的道德伦理体系尚未建立。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只能通过个体摸索适应经济生活的新的道德准则,较为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伦理体系尚处于失序状态。
3、西方道德虚无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的渗透,对中国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方在经济、科技的领先地位成就了中国人们在心理上对其价值观念的日渐认同和接受。但同时,由于西方道德观的碎片化渗透,使得国人难以在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对其进行审视,缺乏客观的评价和有选择地接受。
(二)个人道德价值认同的变化
1、道德价值认同含义
所谓道德危机,表明国民的道德素质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生活,究其根源,人的因素是决定因素。道德是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主体是在一定社会道德关系中活动着的个人。道德危机正是道德主体在社会道德关系中脱离正常运行轨道的结果。可见,中国道德危机产生的直接责任者是人,应由人来负责并做出承诺。消除中国道德危机,实现道德“上坡”,如果离开对人的剖析和研究,是不可能的。
道德价值认同,就是认同以一定的文化价值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并以其为权威和榜样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良性道德价值认同,可以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正能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在人们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中,由于非道德欲望和道德戒律相抵触,个人道德价值认同产生改变,就产生了个人道德的堕落,进而形成社会道德危机。
2、导致个人道德价值认同改变的原因
首先是在利益上,人的行为与操行观念的博弈。在利益与道德相对立的状态,如果选择的天秤倾向于利益,那么道德观念就有可能脱离人的意识,处于失效状态;如果选择的天秤倾向于道德,那么,道德价值认同就战胜了物质价值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时期,这一剧变使中国人从政治解放中体味到经济翻身的甜头。由于改革使社会利益多元化,产生贫富不均、分配不公现象,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传统道德的价值认同被利益至上的价值认同所冲击,人们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最终结果是传统道德价值认同被压制,从而产生道德堕落。
其次是在价值认同中,自我价值认同与他人对“我”的价值认同的矛盾。如果个人的自我价值认同得不到他人的肯定或认同,就会造成自轻自贱,无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和批判自我。在此种状态下,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达到某种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从而导致道德堕落。在目前中国社会,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是:评价人的价值以金钱为尺度,谁拥有金钱,谁就拥有一切,谁的价值就最大。这种大众评价标准,使人们产生了自我矛盾心理,为了金钱、名誉和享乐而不择手段,从而陷入道德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纵观上文,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要解决当下道德危机,说到底要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认同。道德价值认同是一个从认识到认同的过程。外力可以引导设立价值认同的机制、设计价值认同的路径,促使个体从认识到认同。具体对策如下:
(一)公众方面
1、加强基础道德教育。重视青少年的道德体系建立是公共道德价值认同的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从根基上进行道德培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步伐,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真正做到依法处理。加强法制宣传,用法律来约束和管制个体行为,并逐渐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
3、规范舆论监督,创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向上的道德氛围,弘扬社会道德精神,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氛围。
(二)个人方面
如果把社会公德比喻成一幅画,那么个人道德修养就是这幅画上的每一道线条,这幅画美不美,主要取决于线条美不美。所以,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社会道德修养提高的前提。
1、注重反思自身,在生活中修道养德。
近年来,中国社会上的“道德”讨论可谓轰轰烈烈,但真正的道德反思却鲜有提及。每次出现道德事件,归咎于媒体,责难于制度,非议于他人等成了惯常的思维。因为浮躁,人们面对社会舆论也失去了应有的判断。所以,在当今社会,从自身的角度对道德事件进行自省和反思尤为重要。反思是修养道德的一个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反思,人们才能意识到自身在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上的不足,并在生活中有意识进行弥补和完善。
2、遵守道德准则,养成道德习惯。
每个社会有固定的道德准则,对准则的遵守也意味着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接受。人与人遵循共同的道德准则,才能维系道德范围内的交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政府发力公民道德建设、诚信建设等,都是在准则上规范道德行为,希望通过规则的制定、宣传、普及,来引导人们认识并遵守道德准则,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道德习惯,合力培育和谐健康的社会文明机体。
对于任何一个文明社会来说,道德都是维持其健康发展的内核,决定着政治的导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我们已经不能回避的道德危机,我们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捍卫有中国特色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认同。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积小成大,中国当前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才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47,306,71-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郭建新,道德价值认同的路径[J].探索光明日报,2008 (6).
[4]罗洪贵,《道德信仰之重建——解决道德危机之路:宗教》,学位论文,2008,贵州大学;.
[5]阎孟伟,2006年2期期刊:道德与文明;.
[6]赵微、周君才,《道德规范有效性机制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9期.
[7]苏海红,《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危机与对策》,学位论文,2009年,天津师范大学;.
[8]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学位论文,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