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赵丽芳
带CSR上路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Going out’ Chinese Companies Fulfill CSR
文|本刊记者 赵丽芳
在“一带一路”受到热议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的思考——中国企业如何化解并避免“走出去”面临的风险,成长为真正的全球公民。本期封面文章提供了多角度的视角,在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专家的声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共识:企业社会责任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在印尼参加APEC峰会时又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丝绸之路被统称为“一带一路”。对企业来说,尤其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贯穿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的“一带一路”无疑为其带来了巨大商机。但商机伴随着挑战,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上的投资、运营环境既有鲜花盛开,也有荆棘密布;既有阳关道,也有独木桥;既有晴空万里,也有乌云密布。在如此复杂的运营环境中,中国企业如何披荆斩棘?答案是带着企业社会责任(CSR)上路:在新的背景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能只考虑赢利,而是要将责任、可持续发展、共赢等战略放入企业战略,并在经营中贯彻执行,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一带一路”这盘大棋局中跑得快、站得稳、行得远。
“一带一路”贯通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区域,贯穿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能够促进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布局将更加合理。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一带一路”是一片商机无限的蓝海。
CSR是企业贯彻“五通”的法宝。“‘一带一路’是一个更大的国际经济合作框架,它将过去提出的一些合作主张、存在的一些合作机制都纳入这个框架,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因此,‘一带一路’更加注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也是新时代的主题。”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对本刊记者说。
“五通”的提出表明“一带一路”要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而对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仅是中国从自身发展角度做出的战略选择,也可视为中国主动承担引领地区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如何在环境容量下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实现地区稳定、长期繁荣的关键。在战略设计初期中,中国领导人即提出了“共商、共建和共享”的理念,这对于妥善处理沿线国家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存在复杂的历史、民族问题等挑战,给出了核心原则。同时,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主体,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WWF市场转型项目总监李楠对本刊记者说。
挑战在商机之前,企业只有战胜挑战才能赢得商机。显然,想要凭借“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的企业不能将目光只局限于自身盈利上,还必须做到与当地社会、民众、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共进退、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带CSR上路!企业让CSR成为继资金、人才、装备之外的新标配,有利于企业识别沿途新情况、发现新诉求、学会新话语,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需要CSR“化解”。除了“五通”的要求,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发展差异大、生态环境复杂、存在文化差异,对中国企业来说稍显陌生,充满风险。 “‘一带一路’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风险:各国发展差异大,基础设施条件有限;(2)环境、生态风险:不少地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脆弱;(3)地缘政治风险:有些地区热点问题,邻国关系复杂;(4)人文社会风险:存在文化差异;(5)国内协调与执行风险:可能出现缺乏规划、协调,一哄而上的局面,需要政府加以总体规划、协调,避免恶性竞争;(6)舆论环境风险:国内某些研究、话语存在将经济活动‘战略化’、‘政治化’,导致合作伙伴对中国的不信任。”王勇对“一带一路”的风险进行了具体阐述。
这些风险和挑战都是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也无法逃避。如何化解?企业如果有社会责任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积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很大程度能化解这些风险。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副馆长舒扎特·阿里·拉特说:“以前,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开发项目不注重社会责任,面临了一些质疑、甚至指责。现在情况好多了,中国企业开始履行社会责任,在工程所在地建立医院、学校等,获得了当地社区的肯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企业如果仅仅满足于合规经营,还是会遇到困扰,“当企业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者执法能力欠缺的国家或地区运营时,仅仅满足法规的基本要求,并不能帮助企业合理化解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合理提高环境社会标准,虽然短期来说会增加成本,但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可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补偿其成本。”李楠说。
总的来说,在“一带一路”上,无论从主观理念还是客观环境来看,企业都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在运营中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共赢理念,惟有如此,方能获得良好、甚至正常的运营环境。
中国有句老话“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企业也一样。一个经营有道、有人文精神、有道德底线、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的企业往往更成功。中国企业“走出去”2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出去”企业CSR实践的一个较好案例。中国路桥在海外运营过程中一直执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分解为六大“战术”:第一,打造精品工程。这是企业发展之本,工程质量不过关,一切都是妄谈;第二,诚信经营;第三,属地化经营,这一经营理念促进了当地的就业率和经济发展;第四,重视环境保护;第五,重视合规经营;第六,其他大量CSR实践。中国路桥副总经理杜飞说,在中国路桥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企业运营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和谐的社群关系反过来又对企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这不仅是中国路桥的经验,其他成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经验也大抵类似:利润不再是唯一目的,企业发展与当地发展休戚相关、紧密相连。
例如,中铝在秘鲁的特罗莫克铜矿开发项目上,与当地居民积极沟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实行属地化经营策略等,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属地化经营过程中,中国铁建有个有趣而温情的案例:中国铁建在巴基斯坦开发的一个项目,为了帮助当地女性,项目一个工厂里的所有雇员都是当地妇女。通过这个“女子工厂”,当地妇女获得了经济收入,企业赢得了良好口碑,可谓双赢。对中国铁建来说,也算是“铁汉柔情”,造福一方。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也必然伴随着大批走出去的中国员工。这些员工远离家乡和亲朋,有的员工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这些员工无疑需要心理上的关怀。中信建设对海外员工心理问题极为重视,并建立了一套双向反馈机制,积极化解员工远离家乡造成的心理问题,保障员工身心健康。这不仅解决了员工离乡背井产生的心理不适,也为企业带来了稳定的海外员工队伍。
还有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凭借其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积极参与东道国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了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例如,华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关注东道国偏远地区的贫困女性群体。为扶持这一群体,华为在孟加拉国创建了“话务女士”项目。公司首先对贫困地区的女性进行集中培训,然后派遣她们做自己的手机分销商。该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贫困妇女的经济状况、为当地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的通信服务,同时为华为赢得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市场打下了基础。
尽管这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侧重点、模式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实现了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与上述企业相反,那些将盈利放在首位,无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轻则运营不顺,重则损失惨重,不得不打道回府。“由于单纯照搬在母国累积的经验,而过分倚重东道国政府支持却忽略甚至拒绝与在野党、意见领袖、非政府组织、媒体等利益相关方进行对话与合作,不仅造成了中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手段单一、效果不佳,甚至造成项目停滞、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李楠说。
没有顺利完成“从中资企业到当地企业社会公民的角色转变”,给企业运营带来了负面影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过分看重经济指标和企业盈利,没有基于更多相关方共同发展、成果共享的战略、决策和行动,上不能通政策、下不能通民心,一方面对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得不到相关方的理解和支持,自然少不了栽跟头、遇挫折、甚至折戟沉沙、打道回府。
这样的情形前些年在非洲一度上演。当年,由于经验不足,在经营过程中,走出国门的部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给整个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运营带来了很大困扰。这段经历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警醒。中地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何伟对此可谓有切身体验,“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企业应该要思考如何走出去,不能有钱就任性,绝对不能把非洲的坏毛病带到‘一带一路’中来”。何伟表示,企业不仅要在走出去前对当地国家的法律、人文等进行研究,拿到项目后,也要持续研究,要重视各方利益,做到协同发展。
此外,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需要转变观念,不仅要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也要注重履行责任的方式和效果。李楠解释说,中国企业在海外也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但效果有时并不好,“首先,中国人更多接受的是‘言多必失’、 ‘做好事不留名’等传统教育,并不善于宣传。其次,中国企业在国内缺乏来自非政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影响,当面对东道国的社区居民代表、非政府组织的对话要求时,容易采取回避的态度。此外,中国人素来重视教育,视其为下一代改变命运的阶梯。所以小到个人和家庭的发展计划、企业慈善捐款,乃至国家层面的对外援助,都将教育项目列为重点,而较少涉及劳工权利、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领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众多走出去企业的经验可供即将走出去的企业借鉴。尤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走出去”的企业作为排头兵,肩负重任,更应时刻将社会责任放在心上,在走出去之前、之中、之后全过程考虑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与企业利益并重。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拥有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并使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各利益相关方。
近年来,商务部、环保部、国资委、林业局等政府部门积极落实领导人讲话,适时出台各类自愿性指南文件来引导企业在境外经营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还通过举办培训、推广先进案例、促进国际合作等方式切实帮助企业提高能力。在此次“一带一路”战略上,为确保“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政府和各机构已经预先布置了CSR防线。
“钱袋子”向CSR倾斜。资金是“一带一路”的“血液”,也是引导企业向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重要杠杆。为了确保企业重视CSR,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钱袋子”均向可持续发展项目倾斜。
亚投行的核心理念是“精干、廉洁、绿色”,将对腐败实行零容忍度,并致力于促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一句话,亚投行青睐的投资没有别的,就是“负责任投资”。
400亿美元的思路基金也积极为“一带一路”服务,基金帮助企业提高融资能力,支持企业更好、更高质量地“走出去”。而基金负责人也提到了16个字的投资运作策略:“夯实基础”——强化项目驱动、扎实推进,避免概念驱动和投资冲动。“增进信任”——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增进各方了解和互信,促进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统筹兼顾”——尊重投资所在国的法律,遵循国际标准,照顾各方“舒适度”,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创新”——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互利共赢、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模式。无疑,16字策略与CSR紧密相关。
行业协会积极引导。除了政府机构的引导外,行业协会也是督促企业履行CSR的重要推手。这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推行CSR的实践极具代表性。商会副会长迟长海表示,“‘一带一路’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企业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有人文精神的组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重视社会责任,会吃大亏,会被淘汰。”
近年来,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一直积极推行行业社会责任。2009年,商会和GIZ联合推出了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标准指南,包括工程质量和安全、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七大议题。目前商会正和GIZ继续合作,计划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操作手册,研究将七大议题落实到企业日常管理当中。“未来,企业社会责任会成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软实力、竞争力。承包商会将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迟长海说,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必须是老板工程,必须一把手亲自抓。“未来商会要解决好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地问题,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之中”。
企业自身需行动起来。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无论多努力,最终落脚点还是企业。因此,企业自身如何履行CSR至关重要。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走出去的企业,需要树立社会责任的意识,不要将聚焦点只放在盈利上。
对于如何实施CSR,李楠建议,企业需要将CSR战略整合到企业的海外经营战略之中,并通过公司治理角度,通过组织化的、制度化的设计将社会责任战略真正融入企业的日常运作中,使其不再是额外的负担或补救性措施。在操作层面,企业要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建立竞争优势。李楠表示,“中资企业应该学会以更开放的心态参加行业间有关自愿性标准等的协调活动,共同应对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责任方面的挑战,并驱动价值创新、构建竞争优势。”
驼铃声声,征帆点点,这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形象写照。如今,驼铃远,铁笛响,“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需要“走出去”的企业负起重任,时刻将社会责任放在心上,在走出去之前、之中、之后全过程考虑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拥有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企业发展成果才能惠及各利益相关方。
编辑|赵丽芳 lifang.zhao@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