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明琼
师恩如父
—— 记上外博士生导师耶鲁安教授
文/骆明琼
2014年5月22日亚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并发表了主旨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的重要讲话,倡导中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在这些受到接见的外国专家里面,就有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之一——耶鲁安教授。
耶鲁安是荷兰人,曾任荷兰莱顿大学语言学中心教授,2009年受聘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我读博士期间,耶鲁安教授讲授“高级音系学”和“优选论”两门课程,我就是在选修“高级音系学”课程期间认识这位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却虚怀若谷、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的外国教授,并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从零起点开始学习音系学,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并顺利毕业。每当我想起耶鲁安教授在过去的一年半中对我的无私支持与帮助,心里就会涌起阵阵暖流,感激之情难以言喻。
耶鲁安教授是我见过的最有耐心、最诲人不倦的老师。
打开我的电子邮箱,里面珍藏着一年半以来我和耶鲁安教授交流的200多封邮件。其中的第一封邮件是我问的6个关于语音学入门级问题。耶鲁安将每个问题的答案清楚明确地写在问题的下方。这种Q&A的邮件写作方式成为此后我和学生使用邮件交流的标准模式。
耶鲁安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老师——他对学生的帮助无私而又慷慨。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在他的无私帮助和支持下完成的。记得一年半之前,我根据他发表的一篇文章完成了“高级音系学”课程期末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博士论文大体框架的想法。我向他讲述了论文想法,并附上了论文提纲。耶鲁安称赞了我的想法,并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博士论文。但那时离我毕业的时间只剩下一年零三个月,而且我在音系学方面是一个零起点的学生,对汉语方言音系的了解几乎为零,我能够按时完成论文吗?或者说,我有能力完成这篇论文吗?
记得2013年在我的博士论文开题答辩上,何兆熊教授问了一个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问题:“要知道,汉语音韵学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绝学’,你觉得你有能力做这个题目吗?”当时我无言以对,只好说:“我会尽力的。”其实我的心里非常没底,因为我对西方音系学的了解仅有在高级音系学课程上学到的一点皮毛,对汉语音韵学的了解几乎为零,只是凭借汉语母语者的优势以及对生成音系学的浓厚兴趣而已。幸而在耶鲁安的鼓励和无私帮助下,我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这篇博士论文,而且在博士论文答辩上被答辩委员会推荐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我在论文的致谢词中对耶鲁安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您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这篇博士论文根本不可能完成。”这句话发自肺腑,出自真心,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张。我对我和教授交流的电子邮件进行了粗略的统计,从2012年9月我选修“高级音系学”课程开始,在我邮箱里现存的教授的回信约有近百封。这些邮件凝聚了一个优秀的导师对学生的信任、鼓励、支持和无私的帮助。
耶鲁安教授对学生的论文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在对论文纠错方面达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我的博士论文用全英文撰写,共231页,约8万个英文单词。耶鲁安教授对我的论文整体修改了3遍,相当于修改了24万字以上的论文。教授让我每次用word和pdf两种格式把原稿发送给他,因为电脑的操作系统不同,我用word格式发过去的论文经常有乱码,教授一边对照pdf格式的论文一边修改我的word格式的论文原稿,这样修改的阅读量又整整多出了一倍。每次我收到的论文修改稿中都会有上千处的修改,大至论文写作格式方面的错误,小至单词拼写错误和标点符号,事无巨细的都进行了订正;如果对我的观点有疑问,教授会在那里加上详细的批注,供我参考。每次我阅读修改稿时既感激又惭愧,感激教授对我的论文修改如此仔细,惭愧自己英文水平有限,给教授带来了麻烦。但教授似乎毫不在意,不仅从未有怨言,而且会在回信里称赞我的进步,让我感激不已。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以为耶鲁安是我的注册导师,实则不然。耶鲁安是自愿、义务帮我修改论文,并完全不求回报。我只是在论文的封面上注明他是我的“联合指导教授”,并且在答辩结束后送给他一本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仅此而已。我始终没有问过他为什么这么无私地帮助我,但是从他的学生口中得知,他就是这样一位学术活雷锋,无论哪位学生,只要在音系学方面或者语言学方面有问题,都可以找他交流,请他指点。他也从不要求回报。
耶鲁安教授在学术方面可以用四个词形容——虚怀若谷,成就斐然,开明开放,交流广泛。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站上就列举了他的如下成就——出版22本语言学著作,撰写29本语言学著作中的章节,为23次国际会议做演讲嘉宾,2010年上海市“东方学者”等等。就是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教授,还经常向自己的学生征询有关自己待投稿论文的意见,请他们提出批评。记得寒假期间,教授和他的一位学生合写了一篇关于普通话声调习得的文章,他把文章用电子邮件群发给他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们,请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我针对其中的一手实证资料不足提出了疑问,耶鲁安非常虚心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并感谢我为他的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实从他的文章中,我也学到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这些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耶鲁安教授对自己的科研成果非常开放,他在学期初会把自己的个人网站发给选修他课程的学生,让我们自由下载阅读他的学术成果。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得益于他在个人网站上放出的、于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仿佛一盏明灯,让我眼前一片光明,它让我看到抽象的语言学理论一旦应用于实际的研究会取得多么令人惊喜的发现,也让我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科学研究也可以是一件简单而又愉快的事。
耶鲁安也特别注重学术的交流,除了我与他以电子邮件方式的交流,他还积极参加并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小至上外英语学院教师自发组成的语言学沙龙,大到国际语音与音系学大会,他都是其中的组织者和核心人物。我第一次参加沙龙是耶鲁安亲自为我组织的博士论文预答辩,在预答辩上,所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积极地为我的论文提出真诚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学术交流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学术交流的快乐。随后,耶鲁安就给我发了一封长长的邮件,提出了12条建议,包括针对PPT内容的建议和在真实答辩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回答等。第二天我看到邮件显示发出的时间为晚上10点07分,心里的感动让我的喉咙哽咽了。
在课堂之外的耶鲁安更是学生的好朋友。2012年圣诞节,学生们一致推荐他在晚会上扮演圣诞老人,耶鲁安有些腼腆地答应了。他每次和我们讲起这件事时,总是笑着说:“学生一致推荐我扮演圣诞老人,难道我真的长得像圣诞老人吗?”
此外,耶鲁安教授的太太是中国人,他们的爱情结晶已于不久前出世,是一个标准的混血儿,长得非常漂亮。我们在课下请教授展示一下宝宝的照片,他很高兴,红着脸笑着说:“每个见到我儿子的人都以为他是个女孩!”
耶鲁安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良师益友。对于我来说,他更像一位父亲,手把手教会像我一样在学术方面刚起步的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正是由于他的鼓励、帮助与信任,我才有勇气挑战像音系学这样对中国学者来说如同“绝学”的学问,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师恩如父,恩重如山。这是我想对耶鲁安教授说的肺腑之言。是他让我学会了做学问,学会了做钻研学问的人。我会以教授的学术精神为指引,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以回报教授对我的培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