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庆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审计制度,自开始实施至今历时十多年来,成效显著。从某县近两年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来看,35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有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被审计单位发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账外账、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三乱”行为、扩大费用开支等方面。究其原因,领导干部财经纪律意识淡薄,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出现经济违法违纪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履行经济责任谈点粗浅看法。
1.“小金库”、账外账蛰伏潜藏。“小金库”虽冠于“小”字,但“小”字难涵盖其危害,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财政收入减少、而且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腐蚀党员干部、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单位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但私存私放资金情况蛰伏潜藏,仍然有部分单位顶风违纪,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如,某县近两年审计的35位领导干部(31个单位),就有 7个单位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小金库”、账外账资金来源:股份红利、摊派赞助(手续费)、自行购买票据的收费、代收费、虚假内容发票套取的资金等;隐匿账外资金主要是用于招待费、购车和小车运行费用、职工分红、奖金补助、职工福利、弥补办公费用等账外支出。
2.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屡查屡有。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是一个长期、多发的共性问题,被挤占挪用的大部分资金均与民生密切相关,不仅违反财经纪律,影响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还直接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如某县近两年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31个单位,就有14个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的资金涉及交通、水利、环保、民政、计生、扶贫、土坯房改造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单位公用经费、基本项目建设等方面。
3.“三乱”行为依然存在。治理“三乱”是加强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方面,“三乱”行为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不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经过多年的查处,“三乱”行为得到较大遏止,但仍有个别单位我行我素,违规收费。
4.扩大费用开支情况突出。一是招待费超支现象普遍。从某县近两年审计的31个单位招待费支出情况看,大部分单位招待费用超过公务费2%,特别是“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以来,仍有个别单位在招待费中违规列支烟酒、土特产等费用。二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车辆运行费用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每辆车每年运行费用开支大。三是违规发放补助。实行津补贴统一后,仍有个别单位巧立明目,违规发放津贴,主要表现为:电话费、考核奖、加班费、领导干部茶水费等。
5.收入征缴存有不规范。一是个别单位非税收入未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二是依法纳税意识较为薄弱。近两年审计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发现有些单位未按规定依法代扣代缴税收。此外,审计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延伸村级财务,发现村级财务普遍存在漏缴税费的现象。主要是接纳白条支付工程款等。三是规费征收不力。有些单位规费征收随意性较大,征收的申报、审核、批准程序流于形式,应征未征、缓征、违规减免等现象突出。
6.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约束不力。实施政府采购能让政府获得优质廉价的商品和劳务,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消除腐败。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约束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应公开招投标未经招投标。部分单位建设项目、接受服务未公开招投标,工程变更工作量,超规模、超投资建设,违规操作发包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乡镇负责建设的工程项目未进行公开招投标现象普遍。二是政府采购管理约束乏力,应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商品、劳务,部分单位未经政府采购。
7.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是大额现金支付现象普遍存在。大额现金消费支付咋看之下不起眼,但在财务工作中,易造成钱物不符、消费不实,极有可能助长浪费、贪污腐败之风,出现公职人员违纪违法现象。如,某县近两年经济责任审计的31个单位中,有16个单位超过现金结算起点,使用大额现金支付费用情况,其中有4个单位虚开发票套取资金,就是通过大额现金进行支付。二是部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严。国有资产管理不严,容易发生国有资产流失,有意或无意的为腐败提供了空间,审计过程中经常能发现部分单位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进行管理核算,固定资产长期未进行盘存核对,一些老旧坏损资产长期挂账存在账实不符,以及上级配发的小车、计算机等未入账的情况。
上述问题有个案,也有普遍共性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一些领导干部法纪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约束、预防腐败做的不够。部分行使行政职权、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没有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严谨的管理,使得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不规范或违反财经纪律问题,导致领导干部履行重大经济决策责任质量不高,决策事项不够明确、决策程序不够规范、决策执行及投资完成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收入征缴、重大开支、政府采购、资产处置等会存在不符合规定等情况。
2.财政财务预算执行责任约束不够。个别单位没有对财政下达预算收支实行责任约束,特别是财政财力紧张对部门预算安排经费不足,有的部门(单位)难以满足正常运转需要,收入征缴、重大开支的预算变更随意,预算执行中需要预算调整的未履行程序进行批准调整,使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失控。致使领导履行经济责任期间对上级部门确定的工作目标及下达经济指标未能全面完成。
3.专项资金没有严格专款专用和专账核算。有些单位专项资金没有严格专款专用和专账核算,经常性经费和专项资金没有分开核算,专项资金与工作经费、事业经费界限不明,客观上为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履行专项资金管理职能及贯彻落实国家财经政策不到位,有变通政策。
4.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的随意性较大,责权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程序不规范,造成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秩序混乱,收入征缴履职不力,经费支出大手大脚,造成浪费和行政成本过大,加之相关部门检查监督不严,疏于监督检查、管理。致使领导干部履行财政财务管理责任不到位,存在账簿、凭证、报表不符合规定,财政财务收支未能全面真实、合规、合法,执收执罚不规范,债权债务结算不及时和新官不理旧账、历史遗留问题多等情况。
5.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管理,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部分单位对建立的财务、资产等制度执行不到位,财政财务收支单位财务部门通常只能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业务来龙去脉,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固定资产购得后,单位会计人员只是在业务发生时将其登记到账簿上,对后期是否发生坏账、减值等了解很少,存在管账不管物、管物不管账的现象。
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保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履行经济责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财政财务管理,明确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职责范围。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使领导干部履职有依据、履职有方向、履职有目标,在任职期间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履行职责、义务,贯彻落实好国家财经政策,严格会计核算,杜绝“小金库”、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三乱”行为、损失浪费等情况的发生,各项收支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相关规定和制度的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财政下达预算收支实行责任约束,需要预算调整的履行程序进行批准调整,确保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目标及下达经济指标全面完成。
2.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财经知识培训,并将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程序等作为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的培训,促进单位加强和改善管理,建立严格的办事规则、程序、依据、责任等规定,减少失误,堵塞管理漏洞,使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充分的能力保障,使一些腐败问题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3.做好资产及债权债务管理,完善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度。一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购入资产和债权债务的发生,及时分门别类造册入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理盘点,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资金流失、呆滞。二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度,明确领导干部离任时所在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重大事项落实情况、对外担保,或有负债等情况。通过离任交接制度,确保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事项清晰明了,也能杜绝新官不愿意理旧账,前任决策事项不监督落实成了半拉子工程等情况,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
4.完善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将领导干部履职期间经济决策、主要指标完成、经济管理、经济监督、廉洁自律等存在的问题纳入问责内容,将履行经济责任中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通过完善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履职期间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5.推行任前任中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告机制,提升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对领导干部的任前、任中审计在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明显,提出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综合评价(好、较好、一般、差)和廉洁自律情况,不仅可以促进干部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合理使用资金,并自觉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还有利于提升干部整体素质,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增加透明度,党委、政府在一定范围内适时批转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把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的整改情况列入监督内容,对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进行审计整改的单位,予以督促整改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