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征/天山电影制片厂
刍论写实风格的农村题材电影的用光
魏大征/天山电影制片厂
农村题材的影片,由于故事发生的环境是特定的农村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光影效果应该与环境相适应,光影设计的风格应该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适应。任何风格的应用都应该与主题的表达像适应。内容决定形式。
环境;光效设计;风格
在我国上个世纪末,涌现出一批比较经典的反应农村生活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如《秋菊打官司》、《凤凰琴》等。这些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影片的整体风格都是比较‘写实’的。这些影片都最大限度的选取了近似粗糙的农村场景,艺术的再现了原生态似的生活场景。真实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内容决定形式。由于影片的内容决定了风格,这也就把影片的光效设计自然的也限定在了‘写实’的风格之内。一般来说故事片中写实风格的用光方法,基本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光效法,这种用光方法讲究光源的出处,模仿自然状态下的光影效果,把光效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审美的形式感。
在写实风格的农村题材里,为了使摄影用光所创造出效果和故事主题的风格相一致,其用光的风格也应该是‘写实’的。在这种风格的光效设计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光源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具有写实主义的电影美学特征。写实主义主张电影形象的真实性,主张电影与生活真实的联系性。尽管电影是‘艺术’的再现‘生活’但写实主义还是强调尽可能的‘真实’。在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里,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白天其光源就只有太阳光。晚上在室外主要光源就是月光,在室内一般只有一盏灯光。这种状况不是绝对的,但比较具有代表性。我们在光效的设计时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特点。这种模拟自然环境的单一性光源,往往会在视觉效果上产生一种‘真实’感。更加有利于‘艺术的再现’故事里的生活场景。这种根据故事情节所创造出的‘真实’环境和气氛,可以起到用视觉语言来叙事的功效。
例如在《凤凰琴》里有这样一场戏;界岭小学副校长邓有梅在知道新来的代课老师张英子是乡教育局主任的侄女后,晚上在自己家,请张英子吃饭。画面是邓副校长显得比较简陋的家,一盏白炽灯吊在一张方桌上方,整个场景显得比较昏暗,张英子坐在灯光下的桌子旁,副校长邓有梅谦卑的坐在离桌子有点远的地方,本来房间里光线就比较暗,在这个位置上的副校长邓有梅的光线相对来说就更暗。在该影片的故事情节里,他们都不是‘坏人’,请新来的代课老师吃饭也符合人之常情,在交谈时也没有说什么‘过格’的话。但是通过这种影调的设计还是暗示了一种不太‘光明磊落’人物心态。在光线的处理上,只有一个主光,就是房间里吊着的那盏灯,没有在没有光源依据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光、轮廓光、和环境光。这样的光效显得更接近真实的农村室内夜景。同时较好的交待了一个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由于副校长的位置离电灯比较远,所以他处在半明半暗的环境里,通过这样的光线处理,象征性的折射出此时人物内心状态,起到了用语言不容易表达的,特殊的补充作用。
在对影调设计时,场景的自然环境对整个影调的形成有至关重要影响作用,尤其是写实风格的影片就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如果某一个场景的自然光线效果与我们预想的效果差别太大,即使大量的使用人工光也很难改变,可能还会弄巧成拙。比如在传统的中国式的农村房屋内,整体的光线环境是比较暗淡的。一般室内家具也基本是深色的,比如黑色和棕色。在这种以深色为主基调的房间内,散射光比较少。在这种环境下,比较容易形成低调的光影效果,如果我们非要形成明亮的高调,大量使用人工光来改造,可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便勉强达到也会使人感到非常不真实。最佳的选择应该是采用写实的风格,尽量不破坏原有的气氛,尽量少的使用人工光,只对场景做适当的‘修饰’。在这种场景里,保持‘气氛’比我们人为追求的光效重要。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已经大大的改善。现在新建的农村房屋已经一改以往的建筑风格。一般窗户面积都比较大,墙壁也都粉刷的雪白,家具也一改以前的风格,整个房间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效果。但在实际拍摄时,还有一些写实风格的农村题材影片,为了追求主创自己记忆中的所谓传统的场景气氛,硬是把窗户完全遮挡起来,用人造光重新建立主光。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会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画面效果,完全失去真实感。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如果场景的自然环境与影片所要求气氛不同,或者差别太大,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已选定的场景,另选。
在以往的一些农村题材的影片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在室内,一束阳光照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或物体上,同周围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创造出一个感觉似乎很写实,同时还挺典雅的光影效果,产生一幅古典美的画面。其实这种光效在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场景里是非常少见的。这种光效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地写实风格,是对自然光效的艺术再现。其实这种看似写实的画面,与真实无关。这种画面的光效应该是更接近西方的经典绘画用光。略有不同的是,加入了一些中国因素,是东西方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
电影首先发源于欧洲。在电影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吸收了已经相对成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成果。就电影摄影构图来说,基本继承了西方的绘画理论和审美标准。自古希腊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到十九世纪,西方的绘画艺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审美观念。由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其他不同的文化区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接受了这些理论和审美观念。前面提到的那种中国农村题材电影里的光效处理方法,从具体的风格来讲,所受到的具体影响,应该是著名的“伦勃朗式用光”的风格。其实在那一时期很多欧洲的画家都有类似的表现方法和光效设计,产生这个表现手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造成的。从欧洲的古典风景油画和现在遗留的城堡来看,当时的欧洲建筑多为石板建筑,窗户的面积一般都不大,并且都是竖直的长方体现状。由于欧洲的地理位置纬度都比较高,太阳光的入射角度都比较小,所以能够射进房间内,离窗户比较远的地方,并且因为窗户面积都不太大,就形成了这种自然的光影效果。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纬度都比较低,太阳的入射角度都比较高,且房间结构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具备形成欧洲的那种室内光效的条件。我们在很多北欧国家的电影里甚至可以看到太阳光竞直接照在房屋内的房顶上,这在我们的自然环境里是不可能的。在外景的拍摄中差别也是比较大的。在摄影理论里,一般认为比较低的太阳入射光线比较适合摄影造型。在欧洲大部分地区,一天内的太阳光入射角较我国所处的地区都比较低,在我国出现类似欧洲的那种低角度太阳光的时机基本都是在接近黄昏时,尤其是农场题材的影片,由于没有像城市那样的高楼大厦的遮挡,太阳光线的视角效果就特别明显,为了能够达到低角度,我们往往只能利用相对较短的那一段时间,大大缩短了一天可以利用的工作时间。大家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楚,我们所追求的经典效果在人家那里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另外如果过分的追求这种光效,就只能把故事里的情节都安排到接近黄昏的时间段里,那样还可能会直接影响故事情节的叙述。
客观的讲这种风格的确具有审美价值,对我们的审美认识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在很多时候往往认为这种具有浓厚欧洲风格的光影效果是‘古典’风格的代表,被视为经典。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去追求这种风格。更有甚者把这种风格归类于‘学院派风格’。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不应拒绝其他文化,但我们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在农村题材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农村题材与其他题材的区别和特点。影片的内容决定创作的形式和风格,具体的场景环境对我们用光的手法是有一定限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