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兴 钟阳青 王超锋 黄钰婕 刘伟伟/杭州师范大学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胡 兴 钟阳青 王超锋 黄钰婕 刘伟伟/杭州师范大学
高校志愿者活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基本宗旨,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社会公益活动,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在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各种价值观激烈交锋的新形势下,这是高校理所当然应考虑的问题被时代赋予了更紧迫、更现实的内涵。高校如何更加有效、长效地开展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高校志愿者活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社会活动服务需要,而且参与活动的大学生自身能力以及思想境界也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全国上下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各高校广泛开展“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引发了人们对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思考,要建立完善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就要深入研究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构建提升大学生精神层次、文化内涵、服务意识的志愿服务新模式、新机制。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国外志愿服务起步较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己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国外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三种形式,并向法制化、政府化、机制化、全民化、社区化方向发展;国外在志愿服务理论的研究方面己达到专业化的水平,20世纪初开始,美国、荷兰、法国、德国的一些大学就开设了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到30年代,社会工作在欧美己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专门学问。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使志愿服务在理论指导上得到提升,在服务实践上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在组织管理上有比较专业的方法和专业队伍。国外志愿服务模式和体制能为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但由于国情和国民意识形态的差异,难以与我国公民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
志愿服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深入论述和研究“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关系”的成果较少。在CNKI中以“志愿服务”为篇名进行跨数据库检索近十年来有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章有310篇,特别是2006年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更加深入,研究成果逐渐增多。这些研究研究成果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各级共青团组织有关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调研报告、经验总结。如卢雍政主编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1999),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撰写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2000),此外还有一些国内志愿服务比较发达的地区所撰写的报告,比较有影响的如《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深圳市志愿者及其服务的研究报告》、《浦东新区志愿服务调查报告》等。另外一类是学术性专著和论文。主要有丁元竹所著的《志愿精神在中国》(1999),丁元竹、江汛清合著的《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管理》(2001),田军主编的《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2007),穆青主编的《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2010)等。这些专著和论文都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讨论:
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刘建萍、陈征认为志愿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加强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达到助人自助的双赢效果,参与志愿服务是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2007);张杨则认为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责任心的提升(2007);王先江认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发挥了社会保障的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03)。
二是关于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刘孜勤认为自愿、无偿、服务、关爱、发展、进步、奉献、共赢、高尚、崇高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刻内涵(2008);穆青认为志愿者精神表征在奉献服务、自助自尊、公民参与、互助友爱(2005)。
三是志愿服务动机与管理研究。吴鲁平把志愿者服务动机分为以责任感为轴心的传统性动机、以发展性为轴心的现代性动机、以快乐为轴心的后现代性动机(2007);孙宝云认为从无私奉献到损人利己中间有单纯利己、为己利他、无私利他三个层次(2007);龚万达认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能力是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动机(2010);关于志愿者管理的研究,王丽丽等人提出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模型,她认为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志愿者的内在需要,管理者需将远大的组织目标、社会目标同志愿者的个人利益、个人需要结合起来,在激励人们在追求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达至个人满意感(2007);龚万达首次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提出构建志愿者组织文化的管理模式,认为把志愿者组织文化管理模式和与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程序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2010)。
四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谈杰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活动内容、体制机制问题等方面(2007);尤小红、王雯霞认为高校青年志愿者人员流动性大,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研究不稳定,活动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导,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志愿者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等等(2008)。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目前志愿服务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是资金和物质短缺、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等。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引导、组织大学生群体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2014年4月21日,刘奇葆同志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文件中,多次直接提及“志愿服务”一词。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已经明确以志愿服务为主的社会道德实践在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志愿服务中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爱国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强大动力,用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道德风尚。志愿服务从实践层面促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使大学生更直接地接触社会、更深刻地理解人生,体验到被他人需要和被他人肯定的崇高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增长见识和本领,实现自我教育,做到知行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真理的信仰)功能与志愿服务的外化(行为)功能有机结合。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志刚.公共管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J].北京音年政治学陇学报,2005,14(3)∶9-12.
[4]谈杰.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8-10.
[5]刘孜勤.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25-27.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编号:2014R421002)研究成果。
胡兴,1991年6月出生,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本科,杭州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