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江/滨州医学院体育教研室
探讨高校体育中的俱乐部教学
孙培江/滨州医学院体育教研室
在现代的教育领域中,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全面的发展,其中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上,主要通过体育课模式来实现其有效的锻炼模式。针对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发展模式,我们以俱乐部教学的形式来进行观察,发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积极性。
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高职教育
在社会中,俱乐部形式并不少见,而在大学或者高职院校中,俱乐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进行组建,而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来进行推广,也还在摸索阶段。在山东、江西等地,一些学生组织的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活动团体,在课外活动训练以及组织方面,都做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针对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发展模式,我们以俱乐部教学的形式来进行观察,发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积极性。
在普通高职体育选修课中,根据本院校内的具体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体育俱乐部组建,并让学生自主抱团。对于近年来的高校社团活动中,我们可以在一定形式上看做这是俱乐部形式的开端,一些同爱好的爱好者通过社团的形式来参加活动,并对新近学员进行教导。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多数为业余学员,在课程的分担上,还不能够做到代替体育教师的作用。所以还不属于成熟的俱乐部。而高职体育选修课如果采取俱乐部形式来进行教学,那么就需要有相关的主管体育教师来进行集体的教导,定期进行活动组织,针对每一个俱乐部的教学组织情况,根据体育教学的不同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对多个成员进行容纳指导的过程中,教学的学期考核也应当以督促教学体系来促进俱乐部的自我活动,并以此来增添学生的课下活动次数。
首先,俱乐部形式符合现代我国对高职教学的改革要求。其中针对专职的体育教师,学校可以统一的安排授课,并对一些传统体育教学班级进行单项培训,这样既没有跟上课时间产生冲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身的训练时间,并以此来强身健体,对提高现代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俱乐部的内容和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协调统一。由于俱乐部的教学内容是可以进行调整的,同时现代教学目的只要能够达到,那么教学形式的变化,如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则可进行适当调整。在俱乐部形式的教学中,通过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来确定俱乐部的训练项目,并以此来增加教学的内容改革,其作用效果要远远的超过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生的自我喜好体育项目来进行高水准的单项运动水平提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素质,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们在参加了自主爱好的体育社团活动后,还可以间接的完成一项毕业课程,这样也会增加其对运动的热爱。
3.1.有利于现代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俱乐部体育教学的组织中,不同形式和组织结构的认识,都能更好的完成现代体育教学的任务以及作用效果。通过子俱乐部形式来进行任务和目标的下定,然后通过日常的体育活动来进行独立的自主优势学习,根据自己的活动发展情况来拟定自身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这样不仅完成了课程,同时符合了学生自身的爱好偏向。
3.2.促进学生的课外课内一体化学习
俱乐部原本与社会阶层的一种爱好团体模式,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实施后,能够有效的拟定计划,并组织集体活动,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目的,同时也增添了学生的自我实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的实现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有效的增加了课外活动,同时以课外训练的形式来结合课堂教学,将其完整的融合为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领导者,更多的是共同目的的参与者。所以这种形式,更好的优化了现代教学的教学形式,在一定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和体育老师之间的情感联系。
3.3.调动师生积极性
在日常的活动中,融入了课程目标,并以此来为自己的爱好来进行活动锻炼,这样有效的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其效果和传统课堂相比较,更有优越性。在这一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不但有效的阻止了体育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训练,二学生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其作用效果,和传统课堂比起来,其作用更加明显。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组织者,也就是俱乐部的领导者,对整个活动的把握,会直接的影响到学员对活动目标的认同,并在这一种认同中完成自身的成长目的。所以这一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而在这一模式的使用过程中,应当制定好明确的活动计划,并进行明确的目的分化,采取教学模式其作用也能够充分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4.俱乐部教学模式更系统化
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差异还在于其系统化的整体,俱乐部形式将课堂、活动、训练进行了统一的安排,不仅将多种任务进行了综合部署,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活动安排,且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户外进行活动。课外活动安排均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学生可以接收到系统化的自我爱好体育形式进行学习训练,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3.5.俱乐部模式将以人为本进行贯彻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完美的融入到教学之中,而俱乐部模式,则以学生爱好的汇总来进行的教学,其效果更佳灵活,且更持久,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到了更多自己喜爱的体育知识,并在活动中得到了自我的能力提升。在比赛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增加了训练的有效性,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通过课外活动来增强自身的课程学习。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是较为科学的现代高职体育选修模式,通过这一体系的学习形式,能够扩宽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对学生的自我身体健康保护,都能够提供较好的保证。现代教学的以人为本也得到了较好的保证,积极的构建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建设,也能够进一步的促进现代体育教学完善。
为现代高职体育开展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之体系,为今后的体育教学课程提供更专业的教学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完整的学习体验,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在现代阶段的发展中,通过俱乐部模式来增强学习人员对知识的认知。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筹建,是对现代教学的一种新型认知,并以此来作为全民健身的新形式,并未深化现代职教的结构发展。其多元化的教育空间,为当下的高职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在满足学生自我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让其能够更好的培养自身的体育热爱意识。
[1]袁松.高职体育教学完全采用俱乐部形式的可行性分析[J].网络财富,2010,(22)∶95-96.
[2]韩丽.宁波高职院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
[3]董旭晖.河南省“升格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江诗茂.武汉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陈玉佳.河南省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设置及应用设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6] 黄林.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02∶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