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体育教研室
高校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
张 鹏/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体育教研室
体育一直都是教育缓解的重要课程,是基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但能够强身健体,同时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进取心,强化思想及意志等方面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也需要注重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将体育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应用。本文则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展开探讨。
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为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教学工作中则也就需要针对学生特点及课程特点,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体育文化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一个内涵丰富及外延性强的独特文化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另一方面则也就需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及精神向往。本文基于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作用,展开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策略研究。
1.1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在研究中发现,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产生长期或者长期心理效益,从而改善不良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学生在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的时候,有助于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从而直接获取运动带来的快感及自信,同时还能够缓解学生学习后的疲劳感,促进中枢神经的休息。总体来讲也就是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起到改善作用[2]。
1.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简单来讲也就是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只有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才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起到良好的支配作用。这一切则也就是在心理健康基础上实现的,同时在学生行为上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例如一个本身就认为自己勇敢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肯定会展现出坚强、勇敢的品质,会努力克服困难,争创佳绩[3]。体育教学给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1.3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不管是集体体育活动还是个人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良好意志及高尚情操的培养均具有积极意义。在体育训练和锻炼中,必须要承受相应的身体练习及身体负荷,例如如果学生不具有自觉性及坚持性,自然不可能取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得到的不同考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以及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1.4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作用,则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体育活动对于学生大脑开发和利用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强化学生神经系统功能;第二,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应激反应,提高学生的脑力运动工作有效率;第三,体育活动对于脑力劳动所致的疲劳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总体来说体育活动可以对学生内在紧张情绪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从而改善提高神经系统工作效率,促进学生智力以及能力的综合发展。
2.1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健康成长不但包括身体健康,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中,重点是在学生身体锻炼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忽视,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则需要改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依照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三维健康观,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参与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共同发展[4]。首先需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调整。在体育内容选择上,要基于健身性、集体性、经济性以及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不但要提高体育教学锻炼价值,同时也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的愉快感,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因素影响的重要因素;其次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授形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然后丰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大集体体育活动开展,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共同克服活动中的困难,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最后合理控制体育活动强度,在相关研究发现,中强度体育活动对于改善心境优于高强度运动,中等强度有助于改善学生焦虑、紧张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高强度活动则有可能对以上不良情绪有增加作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最好将体育强度控制在60%-70%。
2.2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构建良好体育氛围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强化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械以及体育环境等,同时也必须要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实施多渠道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强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5]。另外则也需要不断的改善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体育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也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体育参与感。例如可以在学校积极开展体育竞赛,例如足球、篮球、乓乓球等等,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也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参与。
2.3构建体育教师健康新形象,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于教师来讲,则必须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强化心理健康以及卫生保健等知识学习,从而显著提高提交教学设计科学性及合理性,在自身健康身心及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教学,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6]。
2.4强化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师生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及开放性心理特点。因此强化师生交流,更有助于教师应用自身的健康形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在体育游戏中,篮球、足球、排球活动等,通常都是集体练习方式,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和沟通交流,所以在这些项目教学中则重点应该集中在学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上,不但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师生合作,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体育教学重点发展方向。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同时有助于协调学生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时调整自身行为,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
[1]吕荷莉,金慧娟,陈志强. 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效能性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12,01∶103-106+118.
[2]李凤英,邢金明.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1∶83-86+100.
[3]陈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J]. 继续教育研究,2011,03∶120-121.
[4]王浩,杨孟武,曲新艺.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07-109.
[5]薄惠敏.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131-134.
[6]兰旭凌,陈朝兵.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力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