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灵
中国的官文化源远流长。在我们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共出现了4000个左右的单字,其中就有“官”字。几千年来,官员的一举一动和官场的风气、生存状态更是一直伴随并影响着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和走向。为什么会有官?什么样的官是好官?官员的职责是什么?先贤哲人的思考闪烁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厘清这些问题、扬弃地继承先哲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不无裨益。
人们为什么需要“官”
“官”字的甲骨文字形为,上面的“ ” (“宀”,mián)是房屋的意思,而“ ” 则是兵符、权印的意思。所以,“官”的本意为藏有兵符、印权的军政要地,引申为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说文解字》对“官”的注释是:官,吏,事君也。古代人认为官吏上要辅佐君王,下要治理百姓,是国家管理中起到上通下达、以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群体。
【原文节选】
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礼记·王侧》
【原文释义】
诸侯以下的人从三公到士,总体上说,都可以称之为官。
【原文节选】
故古者之置正长也,将以治民也。譬之若丝缕之有纪,而网罟之有纲也,将以运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义也。是以先王之书、相年1之道曰:“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2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yì)3也。维辩使治天均。”则此语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4之也。将此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墨子·尚同》
【重点注释】
1.相年:辈分长。
2.否:不。
3.佚:安乐。
4.错:同“措”,安置。
【原文释义】
所以古时候设置行政长官,是用来治理人民的。就好像丝线有纪、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制伏天下淫暴之徒,并让他们和上司保持一致的。所以先王的书、老人的话说过:“建立国家确定都城之后,就设立天子诸侯,不是让他骄奢淫逸的;而设卿大夫和三公九卿,也不是叫他们放纵逸乐的,只是让他们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按自然均平之理治理天下。”这话说的就是古时天帝鬼神建国定都,设置行政长官,并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爵位,增加他们的俸禄,安置他们在那里过富贵淫逸的生活,而是让他们利用这个位置为百姓兴利除害,使贫者贵,少者富,危者安,乱者治。
【原文节选】
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尉缭子》
【原文释义】
官是处理政事的首脑,是治理社会的根本。
【原文节选】
夫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今吾将致其慈爱礼节,而去其欺伪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禄,庶可平吾心1而不愧于色,苟为是焉,足矣。——柳宗元《送宁国范明府诗序》
【重点注释】
1.庶可:幸好可以。平吾心:遂了我的心愿。
【原文释义】
所谓的当官,就是要做百姓的仆人。给百姓做仆人,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能没有报答吗?假使如今我让他们达到和睦相处、互相敬爱、知书达理,去除他们身上欺骗虚假、恃强凌弱的坏习性,给百姓好处,这之后我才能去享受俸禄。只有这样做,我的心才能够获得安宁,脸上没有羞愧的颜色,能够做到这些我就觉得心满意足了。
【原文节选】
凡吏于土者, 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原文释义】
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他们是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凡是靠种地生活的人,拿出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现在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钱,而不好好给百姓办事的,普天之下到处那是。他们哪里只是不好好办事,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百姓的财物。假若家里雇一个仆人,他接受了你的报酬,却不好好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要赶走他,处罚他。
【原文节选】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原文释义】
因为天下的广大,不是国君一个人所能治理的,因此才把它分给百官管理。因此,我们出来做官,是为天下百姓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一人服务;是为万民苍生工作,不是为一姓一朝工作。
【古今联读】
从上述选取的部分典籍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官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处理社会事物,因此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极力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当官应效忠天子的“君为臣纲”的思想因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长期占据主流。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进程中,以民为本、以法为本的为官思想也大有拥趸者。从摘编的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竟提出了“夫为吏者,人役也”的观点,把官与民的关系定位为“仆人”与“主人”可以说是对皇权统治的极大突破。柳宗元的“吏为民役”思想,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说”,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天人相分说”,较为正确地肯定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宰作用,在社会历史观、政治观和领导观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论,也是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政治思想,实现了对专制时代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成功超越。
但这种超越在专制社会长期处于“边缘地带”,没能形成冲决专制的狂潮,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是我们共产党人。为民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根,坚信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作为党的宗旨,第一次写进党章。1954年,“为人民服务”这个对新中国政权性质最简捷、最准确、最本质的表述,写进了国家根本大法。90多年来,我们党的党旗图案变化多次,而上面代表劳动人民的镰刀斧头始终没有变。从党的七大到十八大,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变化,党章修改了11次,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动摇。
从甲骨文中“官”的释义我们知道,作为存放兵权、官印重地的“官”从产生之日起就与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对权力的崇拜而导致的“官本位”文化也一直存在,时至今日仍有市场。有些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虽然只是少数,但已严重影响我们党的形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权为民所赋,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牢记的,也是我们党为巩固执政基础和地位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
古人眼中的好官
“清官”可以说是自封建社会迄今,民间对好官的称呼。“清官”一词的出现和作为一种官职制度的形成是在西晋时期,该名称的形成与当时“清谈”成风有重要关系。在经史子集中,好官也被称作“循吏”、“良吏”、“廉吏”等。所谓循吏,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循吏”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专门设有《循吏列传》。后来《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一直沿袭着这种说法。“二十五史”中有19史设有《循吏列传》,共涉及循吏240人左右。
【原文节选】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史记·循吏列传》1
【原文释义】
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修身,是因为居官者行为端正不曾违乱纲纪。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他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严刑峻法不可呢?
【重点注释】
1.《循吏列传》:是《史记》的第五十九篇列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其中,孙叔敖与子产,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国泰而民安;公仪休、石奢、李离,皆清廉自正,严守法纪,当公私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甚至甘愿以身殉法,维护君主和纲纪的尊严。
【原文节选】
太史公所谓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识大体而已。后世专尚慈惠,或以煦煦为仁者当之,失循吏之义矣。——蔡锷《曾胡治兵语录》,曾国藩语
【原文释义】
司马迁所说的循吏,是遵从法度执行命令,能识大体的人。后来只崇尚仁慈,有时让和乐仁慈的人担当这个职务,这就失去循吏的真正意义了。
【原文节选】
古云有治人无治法。余为进一解曰:无治法,有治心。但求不负此心则听讼必无大枉。——汪辉祖《学治说赘》
【原文释义】
古人说,治理老百姓没有固定的办法。我在这里替它加一个注脚,那就是,没有固定的治理方法,但应该有治理好的决心。只求不辜负这片用心,那么处理打官司的事就一定没有大错。
【原文节选】
居官者每觉官不如意,民不称心,鲜有念及我负此官、此民者。若每日从消受得过着想,事事求有益于民,并恐有累于民。小民受一分恩,即宽自己一分之谴责。不然,幸免参处,难免折福。消受得过四字,良心也,亦公道也。——业镇《作吏要言》
【原文释义】
当官的人常常感到官职不如意,百姓不称心,却很少想到自己有辜负官职和百姓期望的地方。如果每天都能从“消受得过”着想,每件事情都力求有利于老百姓,时时担心让老百姓受累。老百姓每受一分恩泽,官员就减少一分对自己的谴责。否则,即便侥幸逃过被参劾处分,也难免折福。“消受得过”四个字,是良心,也是公道。
【古今联读】
好官的标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末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为官标准,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清官比之于贪官而言,毕竟对人民有益,为人民做好事,对社会历史起过积极作用,也更为人民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
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直臣廉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百姓誉之为“阎罗包老”的包拯和敢于责备皇帝的海瑞以及抗旨斩杀弄臣的袁可立。这些出于公心不惜触怒当朝天子和权贵的行为,是有直接丢官杀头危险的,远比清代异族统治下一些汉人官员靠吃糠咽菜和穿破旧官服的“豆腐汤”、“南瓜胡”等表面作秀的俭约拘谨更为难能可贵。
重德还需重绩
我国古代官职结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品位性职类,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另一类是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的官员。对于第二类官员来说,具有超强的领导才能和能力,是在重视德行基础上必须具备的。因为,好官坏官是对为官的品行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这种评判以良心为依托,以德行为准绳。但对于影响一方人民幸福与否的官员而言,仅仅实现道德上没有大的瑕疵是远远不够的,平庸、碌碌无为,对个人而言,充其量影响自身的发展和家庭的富裕,对官员而言,则有可能影响数以万计百姓的生计。
【原文节选】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也。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断,故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孔子家语·辩政》
【原文释义】
子路治理蒲邑三年,有一回,孔子路过,走到蒲邑境内时,称赞说:“做得真不错啊,子路!恭谨敬慎而又有信用。”走到城中,孔子又称赞说:“做得真好啊,子路!忠信而又宽厚。”到了子路办公衙府内,孔子又称赞说:“做得真好啊,子路!明察而又有决断。”子贡听了很奇怪,手握着缰绳问孔子说:“先生您还没有看到子路的政策与成效,却三次称赞他做得好,能听听为什么吗?”孔子说:“我已看到他如何理政了。走到他的境内,看到耕地都得到很好的整理,杂草都彻底铲除了,田间的水道也加深了,这就表明他恭谨敬慎而又有信用,所以他的百姓才会尽力去做。走到城里时,看到垣墙和屋宇都完好牢固,树木长得很茂盛,这就表明他的政令忠信而又宽厚,所以百姓才不苟且懈怠。走进他的衙门,那里清静悠闲,下面办事的人都很效力、服从命令,这就表明他明察一切,而又非常果断,所以他的政令没有扰民。从这些方面来看,即使我连续三次称赞他做得好,又怎能将他的好说尽呢?”
【原文节选】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柳宗元《梓人传》
【原文释义】
那辅佐天子,做天下宰相的人,推荐人才,委任职责,发出命令,指派任务,整顿纲纪,进行增减,统一法治。这就好像梓人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似的。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看了国都就了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了解了诸侯国,看了诸侯国就了解了整个天下。那些远近大小的国事,可以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了解。这就好像梓人在墙上绘画官署房子的图样而完成工程一样。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这就像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这样以后,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
【古今联读】
品行高尚固然重要,拥有高超的领导能力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对于官员来说同样不可或缺。由于关涉自家江山,我国古代的君主对官员的业绩如何非常重视。北宋纂辑的类书《太平御览》卷二百七至二百九对官员渎职该如何处罚有详细记载。比如,群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人怨其上,则责之司徒;山陵崩陁,川谷不通,五谷不殖,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这些是对司徒、司空等官员进行问责的“规定”。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先后出台了多个考核规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视察时以缅怀与崇敬的心情创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既写出了“百姓谁不爱好官?”又细细道出了为官的标准。在习总书记看来:无论“暮雪”还是“朝霜”,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好官始终心系群众,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冷暖,不计个人的得与失;好官还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惧艰难,不畏险阻。好官须是有道德修养的官,是清正廉洁的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好官是有责任感的官,是有事业心的官,是敢于担当的官。具有了这些条件,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