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咏物词世俗化倾向

2014-12-30 20:55翟晓楠刘奕彤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2期
关键词:咏物世俗化黄庭坚

翟晓楠+刘奕彤

摘 要:黄庭坚作为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已经被充分研究。但是黄庭坚不仅是一个诗人,同样也是一个出色的词人。北宋中后期,词的发展走上了追求雅致的道路。但黄庭坚的咏物词却和大背景反向而行,越来越具有世俗化倾向。该文将对黄庭坚词的世俗化倾向进行研究。

关键词:黄庭坚  宋词  世俗化  咏物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38-01

两宋文学,最具影响力的文体是词体。同样,宋代也是词发展的高峰时代。词从一般的歌楼妓馆渐渐扩展到了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到了后来,几乎达到可以与诗分庭抗礼的地步。咏物也因为这样的变化,逐渐成为词体抒情言志的一个重要方式。而黄庭坚的词更具特色,可谓世情风俗,平淡皆有味,插科打诨,涉笔有谐趣。

1 语言世俗化

1.1 别具一格的“打诨”手法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云:“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五亦记黄庭坚语:“山谷云: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场。”黄庭坚的这种打诨模式的手法在其咏物词中也多有体现,营造出别样风趣。

打浑是借用宋代参军戏中的术语,原意为答以出乎寻常意想以外之解释”。对于诗歌来说,就是在结尾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多数以诙谐的语言点明诗的旨趣所归。这种结尾,往往既“切题可笑”,又使读者“退思有味”。也有虽不可笑,却能使诗境诗意在出其不意的转换中获得升华与深化的。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西江月·茶》)

此词上片依次写茶美,水美;下片先写茶碗美,煎茶声美,到此都是庄重之语,但笔锋突然一转,来了一句“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即这茶味道极美,有助于解酒,因此发不成酒疯了,这是因为这茶来自于天上的甘露。读之,令人会心一笑,可见黄庭坚的幽默如斯。这样插科打诨的词句更使词的色彩明快许多。

与此类似的还有《看花回·茶词》,全词前面大部分写词人大醉,催茗解醉,茶香浮动,茶味极佳,末了转折写“怎归得,鬓将老,付与杯中绿”。迟暮之年,鬓由青丝转白发,而茶是绿色的,正好将青春都交给了茶。这句颇有年华逝去的悲慨,但是这种忧伤却被黄庭坚颇有趣味的手法冲散。

黄庭坚咏物词这种独特的打诨结构让庄重的词风瞬间突变,但却能做到“切题可笑”,即不离所咏之物,最后又让人忍俊不禁。

1.2 俚语入词,创作游戏化。

(吉祥长老设长松汤,为作。有僧病痂癞,尝死金刚窟。有人见者,教服长松汤,遂复为完人)

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醒酲魂,与君更把长生碗,聊为清歌驻白云。(《鹧鸪天》)

这是一首汤词,换言之,所咏之物,当属一种中草药。《证类本草》卷七载:“长松,味甘温,无毒,主风血、冷气、宿疾,温中,去风。草似松,叶上有脂,山人服之,生关内谷中。”全词先写了词序点明创作背景,序中写了某僧患病,病情严重,有人推荐他服用长松汤,僧人即告痊愈一个故事,上片写长松这种药的来源,吉祥长老做的长松汤,可保人长命百岁。下片写喝酒之后,饮用长松汤,不仅能醒酒,更能长寿。上片所用之语,如“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这三句仿佛出自市井百姓之口,通俗易懂。全词看上去仿佛只是笔墨游戏,黄庭坚创作此词的目的似乎只是来调侃吉祥长老做的这种汤的奇效,戏谑幽默。

2 意向世俗化

2.1 日常物事入词

黄庭坚与其他词人不同,他将日常物事入词,使日常物事情趣化后具有审美功能。历来,文人咏物之作,多关注花草鸟兽之类。《全宋词》咏物词近3/4皆是咏花之作。黄庭坚咏物词的主要有茶词11首,汤词3首,梅花词2首,橄榄1首,荔枝3首,与宋人最为在意的花却并不热衷。黄庭坚却另辟蹊径,转而关注日常生活的中的风景,这种题材选择上就具有浓厚世俗化特点,并从中获得审美情趣。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宋人好茶,茶坊酒肆,遍及城乡”。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由此可见,茶是宋代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的生活必需品,黄庭坚咏物词作半数皆为咏茶之作,而且作为审美对象的茶,黄庭坚关注的也不仅仅是士大夫眼中的茶,他写日常生活中采茶,制茶,点茶,饮茶,茶具等多方面与茶有关活动,这种生活,连平常百姓也可会参与其中,但中间又增加了黄庭坚所特有的文人的审美关照在里面,开掘出源于日常物事的审美意义。

2.2 时代风俗入词

黄庭坚的咏物词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物事,也关注时代的风尚。并将这些习俗、风俗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描写,使其具有词的审美特点。

歌罢酒阑时,潇洒座中风色。主礼到君须尽,奈宾朋南北。

暂时分散总寻常,难堪久离拆。不似建溪春草,解留连佳客。(《好事近·汤词》)

此词写宴饮活动结束后,酒兴已尽,但余欢未尽,主人便使侍女献汤词挽留宾客这些日常生活的画面。宋人朱《萍洲可谈》卷一:“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匡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岁华纪丽谱》中记载:“正月二日,出东郊,早宴移忠寺。清献公(赵忭)记云:宴罢,妓以新词送茶,自宋公祈(曾师蜀)始,盖临邛周之纯善为歌,尝作茶词授妓首度之以奉公,后因之”。也就是说,饮汤,唱汤词就是宴饮活动的必有程序。黄庭坚这首词除了本来就是可供宴饮集会中演唱的汤词,而词中内容又恰恰表现的是在这种场合下的情形。换言之,此词就是反映宋代时代风俗之作。

北宋中后期,词几乎已经走出了民间文学的传统,完全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因此这一时期,词的焦点也更多关注文人的生活,传达文人雅客的审美情趣。黄庭坚却把视角重新下移,回归广阔的世俗的平民日常化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马兴荣、祝振玉.山谷词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陶文鹏.宋诗的“打诨出场”[J].古典文学知识,1998(5).

[3] 罗旋.宋代咏茶词的审美意蕴[J].文教资料,2012(26).

[4] 彭文良,木斋.论黄庭坚词的两种创作倾向及其意义[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 许伯卿.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2).

[6] 付以琼.宋代茶词与宋代文人日常生活审美化[J].农业考古,2006(10).

[7] 彭文良、木斋.论黄庭坚词题材的世俗化倾向[J].殷都学刊,200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咏物世俗化黄庭坚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比兴、咏物辨说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