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玉 李旎
“云南牵出一窝瓜,乌沙江底开朵花,万峰林里开朵花,来到泥凼安了家。”
坐落在兴义市万峰湖畔、龙阴山下的泥凼镇,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既有奇峰林立,怪石嵯峨的泥凼石林,又有建筑古朴、内涵丰富的何应钦故居,还有多姿多彩、浓郁厚重的民族风情,以及风味独特,回味无穷的地方特产。
作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泥凼镇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为保障,以丰富的农业产业自然资源优势为支撑,努力打造“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旅游景观型特色名镇。
就地取材 突出景观特色
踏着幽古的青石板路,穿行在错落有致的民居之间,小青瓦、斜屋顶、石板墙等明清建筑的元素符号随处可见,给人一种古朴宁静之美。
在泥凼镇,这样的特色民居有200多栋,成为泥凼镇的一大亮点。这些民居建筑的构想,来源于一栋建筑——何应钦故居。
作为国民政府原行政院长、军政部长、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何应钦先生的故乡,泥凼这座小镇注定和何应钦是分不开的。
何应钦在泥凼街上的故居,坐落于山腰,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四合大院,均一楼一底,院中天井用石板镶嵌。院内石雕木刻图案多达百余幅,书法俊迈洒脱,刻艺洗练细致。不管是从房屋建筑设计,还是从历史文物研究,何应钦故居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依托何氏故居文化这张“名片”,泥凼镇重点在建设明清风格小镇上下功夫。在镇区实施特色民居一条街工程,集中改造石板街居民楼200多栋,取材上把泥凼的石材、木材、民族文化等本土元素充分体现出来,统一建筑风格,建造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如今,石材与木材相融相存砌成的房屋,石板铺成的道路,石头垒成的堡坎,以及文化底蕴深厚的何应钦故居,共同构成了泥凼镇明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着独特的魅力。
在打造明清文化小镇之余,泥凼镇还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丰富和完善小镇的旅游资源。
泥凼石林是“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主景区之一,是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独具魅力的风景名胜区。景区主要以峰林屏障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石林、石景玲珑别致,参差不齐,形象生动,步移景移。
泥凼镇拥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情色彩,这里的布依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明显,尤其是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说唱文学、布衣戏等,与其他地区的布依族相比,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
亦如每个人都有其气质与个性一样,每个小镇也有其风貌与魅力,而泥凼的魅力,则是在由自然而入人文、由人文而导风俗、由风俗而融建筑中,所呈现出的简约、朴拙与真切。
依山就势 完善基础设施
泥凼镇集镇区现有人口5000多人,集镇区面积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18%。如何在小城镇建设中既有特色又有亮点?泥凼镇的做法并非脑袋发热或是复制他人的建设经验,而是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既到外地考察参观学习,又请资深专家到泥凼指导,再结合泥凼镇的地域特色精心设计打造的。
泥凼镇海拔高度为781-1718.6米,相对高差较大,地势北高南低,地形结构为半石山半土山,平坦的良田和土地在泥凼尤为珍贵。
为节约土地,不占用良田,泥凼镇党委政府在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创新思维,充分挖掘泥凼本土元素。
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泥凼镇总体规划》、《泥凼镇小城镇控制性规划》、《泥凼镇特色民居改造创意设计方案》等规划方案,高品质、严要求做好顶层设计。
在建设上,整个小城镇用地依山就势,完美利用泥凼的山地特色,所有的建筑用地全是低丘缓坡地带,不占用一分良田好土,房屋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杂而不乱。
围绕旅游景观型小城镇的发展定位,泥凼镇不断在城镇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服务设施等功能分布上下功夫。截止2014年7月,小城镇建设投资累计完成2.6亿元。
主要实施了“8+X”工程:新建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民俗风情街;新修环镇公路主干道1条,城镇支路5条,拓宽城镇道路5公路;实施特色民居一条街工程,集中改造石板街民居200多栋;实施一项安居工程建设,在小城镇新安置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户128户,新增城镇人口600余人;实施一个标准卫生院建设;新建一个敬老院;新建一个农产品交易中心;修建一个民族文化体育广场;完善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新修一个中心小学及中心幼儿园;新建一个污水处理站;新修文化服务中心、电力服务中心和农业服务中心。同时,在集镇区实施亮化、绿化工程。
针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内容多、资金投入大的问题,泥凼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整合项目资金,争取上级政府扶持等手段,稳步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泥凼镇党委书记赵良忠说,就是要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着力抓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把地方特色民族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和配套设施现代化三个要点融合贯通,力争在几年之内把泥凼发展成为镇区一个平方公里,人口一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的旅游景观型特色名镇。
扩大规模 发展特色产业
城镇要发展,产业是根本。
在充分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泥凼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地方有利资源,狠抓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好板栗、核桃、甘蔗、中药材、茶叶五大特色产业。
泥凼镇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因为特殊的海拔气候和酸性土壤条件,使得这里的茶叶品质十分优良。但由于管理粗放,加工技术粗糙,难以打开市场,农民种茶也只能自给自足,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
为了使茶叶种植形成规模优势,泥凼镇确定了以茶叶发展带动绿色产业开发的发展思路,成立茶叶合作社,促进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如今,泥凼的春茶从原来的70元一斤卖到现在的300元一斤。
茶叶的规模化生产除了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外,也成为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苦丁茶适应力很强,最适合在石漠化山区种植。泥凼镇几个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山区,通过栽种苦丁茶,石漠化、水土流失的情况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板栗是泥凼镇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产品之一。目前泥凼镇有接近三万亩的板栗种植面积。过去也只能卖点原材料,深加工这块做得不足。为此,泥凼镇引进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请专家围绕板栗培育了“栗树菇”,大大提升了土地价值,既丰富了市场品种,也成为当地旅游土特产品牌。
泥凼镇离兴义市区40公里路程,在靠近万峰湖的沿河湖地区,海拔低气温高,土地肥沃,水源好,泥凼镇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早熟蔬菜,成为兴义城市蔬菜供应基地。
通过狠抓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使群众从传统种植逐渐向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转变,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250,比上年增长14.5%。
今后,泥凼镇还将进一步扩大茶叶、金银花、板栗、早熟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同时,还将重点进行石材加工,开发石材工艺品、旅游建材等,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责任编辑/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