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仙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以贵阳孔学堂为载体,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融入大众、融入现代、融入生活,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孔学堂效应”。
“文化高地”传承经典
2014年12月5日,省委副书记李军在《光明日报》撰文阐释孔学堂的建设理念。他表示,孔学堂不是庙堂,而是学堂;不是一个封闭的小讲台,而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建设孔学堂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复兴,是要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方针,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其具有当代价值,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自创立以来,贵阳孔学堂动作频频,国学讲座、民俗活动、文化演出、经典诵读、礼仪研习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成为传承教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
2013年2月6日,孔学堂举办了第一期国学公益讲座。此后,孔学堂几乎每个双休日都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截至2014年11月,已举办了218场。讲座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公告,听众自愿、免费参加,累计听众9万余人。杜维明、王蒙、陈来、张继禹、安乐哲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在此登台讲演。
“有了孔学堂,我们在学校门口就能听到来自全国著名学者的讲座,真的很幸福。”贵州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陈兰林说。坐落于花溪河畔的贵州民族大学,把孔学堂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变成了自己的国学课堂。各民族师生拥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每个周末都可以享受免费而丰盛的文化盛宴。
“希望学生从深入浅出的国学讲座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系主任梁自玉,时常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到孔学堂听讲座。她说:“在强化主体利益意识、自主自立意识、竞争意识的市场经济时代,希望他们认识到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产业之根。”
2014年7月,贵阳孔学堂与省教育厅商议制定了《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花溪片区高校大学生到贵阳孔学堂听讲座学分认定工作方案》,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等多所高校开始试行在孔学堂听讲座计学分,鼓励高校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和道德品质。
“孔学堂最大的成功,就是活动接地气。”正如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朱伟华所说,来到孔学堂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扶老携幼的市民。
孔学堂设立的“公众教化区”,除了举办国学讲座,还举办传统文化师资培训、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大型礼仪活动、主题摄影展览、民俗演出等大众化、普及性的活动传,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
“今天老师教了我们怎么写人字,还教了我们怎么做正衣冠、三拜三兴,今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9月28日,贵阳市尚义小学一年级学生王一安,与299名同学一起到孔学堂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开笔礼”仪式,在额头上点上了“破蒙·启智·立德”的朱砂。
11月1日,家住贵阳市原小河区的陈桂华老人,利用周末带着读小学的外甥女来到孔学堂听讲座,“让她从小接触国学,感受孔学堂的文化氛围”。来自白云区的金女士则带着女儿杨舒媛来到六艺学宫,报名参加周末班学习,“孩子正在读一年级,希望她多了解点传统文化,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
在许多市民眼里,孔学堂已经成为弘扬美德、传承经典的文化高地。每到周末,到孔学堂听国学讲座、参加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市民充裕精神生活的新选择。
“文化集群”传播精粹
“努力把孔学堂打造成为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打造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好基地,充分发挥孔学堂在构筑‘精神高地中的积极作用。” 按照省委书记赵克志的要求,孔学堂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传统文化的研修和传播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理事会、孔学堂网、孔学堂艺术团、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社等机构相继建立,合力打造“孔学堂”文化名片,形成文化传播和研修的立体体系。
8月2日,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由孔学堂书局首批出版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孔子真精神》等17本图书,以及中英双语《孔学堂》杂志创刊号率先亮相,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孔学堂书局还将出版《贵州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
“一方净土融先贤智慧,庙堂书院集百家争鸣。”作为孔学堂的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中华文化研修园进展顺利,即将建成交付使用。中华文化研修园建成后,将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合作,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成果产出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截至11月29日,中华文化研修园已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签署协议入驻。第三期建设项目“孔学堂传统文化产业园”正在谋划实施,将围绕传统文化开发孔学堂系列产品。
11月23日,旨在通过产业手段、市场渠道弘扬传统文化的孔学堂文化发展(贵州)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暨孔学堂文化产业集群正式启动,使得孔学堂文化集群构建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文化产业集群以孔学堂品牌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并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提供文化型互联网产品。
对此,省委副书记李军表示,孔学堂文化发展公司“得天时”,就是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地利”,就是孔学堂目前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人和”,就是社会各界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常认同,对孔学堂建设非常支持。因此,应该确定高远的发展目标,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为传统文化插上翅膀,集群让品牌效应成倍放大。孔学堂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孔学堂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文化品牌”涵养自信
6月10日,人民日报理论部与贵州省文明办在孔学堂联合召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领导、专家、学者、媒体人聚智、聚心、聚力,探讨如何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怎样以大众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解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孔学堂的实践,便是一次成功的证明。如今,“孔学堂效应”已经辐射贵州全省。“孔学堂”不只是文化高地,更是具有号召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全省各地以“孔学堂”为品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展了许多有特色、有亮点的活动——
今年4月,春晖大学堂在孔学堂成立,同时拉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晖系列活动的帷幕,将在全省开展100场春晖感恩演讲,传播以春晖感恩精神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月,贵州省大中学生知行国学社团联盟成立,共有36所高校、3所中学成立了校级“知行国学社”,共开展讲堂类、读书类、实践类、校园文化类等各类活动70余次,影响学生群体6万余人。9月中旬,“知行国学社”还启动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专业相声团队春黔社将在全省44所高校巡演,推广传统文化。
6月,贵州卫视文化竞技节目《最爱是中华》与贵阳市委宣传部、贵阳市文明办等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现场居民参与热情高涨。
9月,贵州省文史馆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地乡——书画创作笔会”等活动,为黔东南州镇远县大地乡、石阡县多地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11月,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旧城小学还举办了“传统文化在校园”讲故事大赛,连同“三个一”活动(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演一个传统文化课本剧,开展一次“传统文化伴我成长”征文活动),深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一场场“道德讲堂”活动正在全省各地等开展,一个个经典诵读、民俗展示、礼仪活动正在走进大众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孔学堂效应”日渐发酵,影响已辐射到黔中大地。(责任编辑/姚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