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福策
摘 要:习题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拓展创新的重要手段. 怎样讲解课本习题才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总结解题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合2013年秋季苏教版教材选修2-3中的部分习题,谈谈笔者的处理感受.
关键词:课本习题;知识梳理;思维创新;减负提效;优化课堂教学
教材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巩固知识、锻炼应用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栏目中分不同层次配置了一定数量的习题. 平心而论,题目典型,但难度有的不够,有的重复累赘,所以出现“教师不屑讲、学生不乐做”的现象. 自从江苏于2005年实行新课改以来,身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许多观点,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题目不在于大和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笔者每年高考后都做调查,数据最具有说服力,几乎所有高考题目都来源于课本. 能依托课本习题,梳理知识体系,优化思维品质,提高解题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折服学生才更显教师的魅力. 以下结合2013年秋季苏教版教材选修2-3中的部分习题,谈谈笔者的做法.
梳理体系,深化规律
例1 (《二项式定理》36页第13题)
设(2x+ )4=a0+a1x+a2x2+a3x3+a4x4,求下列各式的值:
(1)a0+a1+a2+a3+a4;
(2)a1+a2+a3+a4.
课本参考答案:(1)97+56 . (提示:令x=1);(2)88+56 (提示:令x=0时,a0=9).
思考:本题在“思考运用”中出现,本是一道好题,起到揭示用“赋值法”研究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的性质的效果.但配套教材参考书提供的答案仅为简案,即使在类似例题注释中也仅仅注明采用“赋值法”. 笔者认为这种表述没有传达题目的真正内涵,削弱了习题的价值,反而加重“课本习题不值一做”的感觉.
“赋值法”是研究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的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教材新课的探究,无疑是有说服力的. 但在系统学习了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后,再“如法炮制”,就似“如鲠在喉”,做类似的题目使人厌烦.教师完全可以“丢下参考”,结合例题、习题展示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角度研究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的性质,阐明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涵.
可作如下解析:令f(x)=(2x+ )4=a0+a1x+a2x2+a3x3+a4x4,则
(1)a0+a1+a2+a3+a4=f(1)=97+56 ;
(2)a1+a2+a3+a4=f(1)-f(0)=88+56 .
教师此时可以因势利导,精选相应的类似题目,让学生训练,梳理体系,深化用函数思想研究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的性质的规律.
提升题1 求证: kC =n·2n-1.
证明:设f(x)=(1+x)n= C xk,两边同时求导得:
f ′(x)=n(1+x)n-1= kC xk-1,令x=1得: kC =n·2n-1.
提升题2 n≥3,n∈N*,
求证: k2C =n(n+1)2n-2.
证明:设f(x)=(1+x)n= C xk,两边同时求导得:
f ′(x)=n(1+x)n-1= kC xk-1,两边再求导得:
(f ′(x))′=n(n-1)(1+x)n-2= k(k-1)C xk-2,令x=1得:
n(n-1)2n-2= k(k-1)C = k2C - kC = k2C -n·2n-1,
所以 k2C =n(n-1)2n-2+n·2n-1=n(n+1)2n-2.
习题处理反思:从函数的角度揭示本类题的解法,更能深刻领悟“赋值法”的内涵,若将这些内容阐释清楚,题目的分量就沉甸甸的了!对知识的深化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在解题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发散性,参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正视题意,优化思维
例2 (《组合》35页第4题)
证明:1+2C +22C +…+2nC =3n.
课本参考答案:1+2C +22C +…+2nC =(1+2)n=3n.
思考:本题在“小练习”中出现,主要考查二项式定理逆运用,属于基础题,易于学生掌握. 对知识的考查效果虽然具有针对性,但是对学生解决此类相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检验还缺乏灵活性. 如若本题把二项式系数C 前面的系数由等比数列{2n}变为等差数列{n},反而思路更开阔. 这样,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触角就有了活性,也彰显了题目的价值.
变式 求证:C +2C +3C …+nC =n·2n-1.
证明:
记S=0C +C +2C +3C …+nC ?摇(1),
S=nC +(n-1)C +(n-2)C +…+C +0C .
因为C =C ,所以C =C ,C +C ,…,C =C ,
即S=nC +(n-1)C +(n-2)C +…+C +0C (2),(1)(2)两式相加得:
2S=(0+n)C +(1+n-1)C +(2+n-2)·C +…+(n+0)C =n(C +C +C +…C )=n·2n,
故S=n·2n-1,即C +2C +3C …+nC =n·2n-1.
思考:这样一来就盘活了思维,此时需要运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C =C ”和数列求和中的“倒序相加法”结合求解,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使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
提升题3 n∈N*,求证: (k+1)C =(n+2)2n-1.
证明:记S=C +2C +3C +4C …+(n+1)C (1),
S=(n+1)C +nC +(n+1)C +…+C .
因为C =C ,所以C =C ,C +C ,…,C =C ,
即S=(n+1)C +nC +(n-1)C +…+C (2),(1)(2)两式相加得:
2S=(2+n)(C +C +C +…+C ?摇)=(n+2)2n,所以 (k+1)C =(n+2)2n-1.
提升题4 k∈N*,求证:C +C +C +…+C =22k.
证明:记S=C +C +C +…+C (1),S=C +C +C +…+C ,
由组合数的性质知:C =C ,C =C ,…,C =C ,
即S=C +C +C +…+C (2),(1)(2)两式相加得:
2S=C +C +C +…+C +C +C +C +…+C =22k+1,即S=22k.
故C +C +C +…+C =22k.
归纳技能,迁移应用
例3 (《二项式定理》42页第16题)
已知 - 的展开式中,第5项与第3项的二项式系数之比为14∶3,求展开式中的常数项.
思考:本类型题目是二项式定理重要考点之一,利用二项式定理求展开式中的某些项. 重点考查二项式系数、组合数计算公式和二项展开式的通项问题.方法是利用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先求出n的值,然后再利用通项公式求常数项.
课本参考答案:由已知第5项与第3项的二项式系数分别为C ,C ,所以 = ,解得n=10. 设第r+1项为常数项,又Tr+1=C ( )10-r- =(-2)rC x ,令 =0,解得r=2. 故T3=C (02)2=180,即所求常数项为180.
归纳技能:处理展开式中某些项的问题,如第几项、有理项、含x3的项等等,一般是从通项入手,先求出通项公式,再根据相应条件进行研究.
求解此类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易如反掌,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二项式定理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题意进行适当的知识迁移,比如在二项式系数上迁移为某一项的系数,将求某些项迁移为求最大项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课堂更具有实效性,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迁移1 已知 - 的展开式中,第5项与第3项的系数之比为10∶1,求
(1)展开式中的常数项;
(2)展开式中系数最大的项.
参考答案:(1)Tr+1=C ( )10-r·- =(-2)rC x ,则第5项与第3项的系数分别为(-2)4C ,(-2)2C ,所以 = ,解得n=8;
(2)由于奇数项系数为正数,偶数项系数为负数,所以可设第r+1项系数的绝对值最大,则由
2r-1C ≤2rC ,2r+1C ≤2rC ,解得5≤r≤6,所以系数最大的项为T7=1792x-11.
迁移2 设f(x)=x +xn,且正整数n满足C =C ,A={0,1,2,…,n},
(1)求n的值;
(2)若i,j∈A,是否存在j使当i≥j时,C ≤C 恒成立?若存在,求出最小的j;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k∈A,若f(x)的展开式中有且只有6个有理项,求k的值.
参考答案:(1)由组合数的性质知n=8;
(2)存在,即为展开式中最大二项式的系数,因为C 中的最大值为C ,所以j=4;
(3)通项Tr+1=C x +r,所以 +r∈Z,令k=1,2,....,8,检验得k=3或4时,8-r是k的整数倍的r有且只有三个,所以k=3或4.
我们都说要用课本教,而不仅仅只教课本. 在评讲习题时不厌其烦地告诫学生“做题后要反思、要总结”,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们面对课本习题时,作为教师,是否要先端正自己的认识呢?以上感悟,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