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2014-12-29 12:37胡俊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主体参与教学策略情感

胡俊

摘  要: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知,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动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艺术、高尚的师德调动和影响学生的情感,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展各种教学体验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个体学习不是对外界信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建构外部信息,形成个体知识、意义的过程. 因此,任何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可替代的. 其次,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 知识、意义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原有知识会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加工、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意义的过程,他们带着自身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身的认知加工(包括综合、抽象、概括、假设、转换、评价等)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手段,建构起对数学知识意义的理解.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倘若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主体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 数学教学主体参与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作为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高效地完成多重教学目标的一种倾向性行为表现. 数学教学主体参与的价值在于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良好情感态度的发展性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情感性教学策略的理论渊源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主体参与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之一. 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行为.

首先,情感对学生的主体参与具有准备功能. 在积极情绪充裕的条件下,学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 由于情感的产生常常处于认知的前沿,由情感所决定的意愿便构成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而且与认知相比,情感反应对学生的主体参与具有更大的驱动性. 因此,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需要和意愿,从而使学生主体参与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其次,情感调节支配着学生的主体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动力和阻力作用. 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此时,学生会根据需要安排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主体参与深刻、持久并处于较高水平. 相反,消极的情感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活动,主体参与处于较低水平.

第三,情感通过课堂气氛而影响学生的主体参与.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气氛中进行的,教学气氛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是在教学过程中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占优势的一种情绪,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以及满意程度,而在构成教学气氛的诸要素中,情感和情绪占主要因素.

第四,数学作为一门研究客观世界和逻辑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科学,与其他科学的显著差别在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 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它撇开了对象的具体内容,仅仅保留其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这些形式或关系,已是一种形式化的思想材料,一种结构,并且数学的抽象程度大大超过了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抽象. 数学的精确性表现在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明确性. 它的结论是否正确,不像物理等学科那样可以借助于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而主要靠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一丝不苟的计算使得每一个数学结论都不可动摇. 正由于数学的这些特点,导致在学生心目中数学是“外来物”,是封闭的“知识体系”,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数学事实”,“数学就是解题”,“数学太难了”,“一步没学好,永远学不好”的片面的数学观和不良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性教学策略,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唤起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对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尤为重要.

■情感性教学策略的内涵与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情感性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获得成功的学习经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性.

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感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动力,而参与的深度和有效性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密切相关. 情感参与是学生主体高度参与的表现之一.

■情感性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利用教学艺术、师德调动和影响学生的情感

1. 利用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偏差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生动娴熟、极富情感的课堂口语,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体参与的催化剂. 教师课堂上最多的表情应是从容的微笑. 教师的微笑是爱护学生、态度友好的表示,它能开启学生的心扉,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宽松、安全的情感,因而能无拘无束地参与课堂学习,发挥其聪明才智. 妙语连珠、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的语言设计,可以使模糊的认识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例如,一堂解任意三角形的课,教师如此开场:“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而测河宽,不爬山而知山高”,学生在被这些吸引后,教师接着说:“我的‘法是数学方法,我的‘宝是正弦、余弦定理”,学生大笑. 教师将几道解三角形的题改写为上面所说的测量题,教学在师生兴趣盎然中进行着. 善于利用教学艺术,挖掘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就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愉悦之情,进而转化为参与教学的行为.

2.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影响学生的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情绪、情感的产生和变化. 因此,教师的情绪、情感对整个课堂气氛有很大的影响. 有人做过对比实验,教师在课堂上情绪热烈,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专心听讲,发言率达70%左右,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而教师无精打采,愁眉苦脸,一副冷面孔,只讲不问,死气沉沉,则课堂气氛忧郁不振,学生发言率只有10%,并且在第二天的课前提问中表明,只有50%的学生掌握了要点. 由此可见,数学教师的情绪、情感、行为举止,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 此外,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也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对数学的追求、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做法、乐观合作的品质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关怀、期待厚望、指导帮助和行为表率,不仅会产生即时的情感效应,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

(二)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

1. 让学生感受、领悟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其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显性数学知识的学习上,要积极挖掘教材中有关数学价值的内容,重视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现实世界的中介与工具,对整个科学技术的推动与提高、经济建设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以其独特的品质能促进人类智能的发展、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健全,能促进人类思维的不断创造. 例如,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谈谈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到,电子计算机是数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数学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通用计算机概念最先是由数学家巴贝奇提出的,图灵从数学上证明了制造通用数字计算机的可能性,冯·诺伊曼的程序存储等思想至今仍是现代计算机设计的指南. 另外,展现数学的价值,还应有意识地从现实背景中引入新知识. 例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之间的关系谈起,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探索、验证并解决现实问题,并由此探索出解决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2.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美

人类对美有着本能的追求. 人的许多行为都出于审美的动机,越广泛的审美活动,使人越热爱生活;越深入的审美活动,使人越有强烈的追求和理想,越充满生命的活力. 正如徐利治教授指出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富有美感的智力活动,学习材料的兴趣和美学价值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带来的美的愉悦和享受是推动学习的最好动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对象对称、和谐、统一、简洁所带来的美的视觉效应,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异和美妙,数学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这些广泛的审美活动,会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产生充满活力的数学理想,进而产生强烈的对数学理想的追求.

3. 讲述有关的数学史

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数学史高度浓缩、展现的过程.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数学史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史上的数学思想、方法,某些数学概念的产生背景,讲述数学家的胆识、勇气,数学家废寝忘食、排除万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动人心魂的业绩,以及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借此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 例如,在无理数教学时,介绍希帕萨斯因揭破了毕氏学派神秘面纱而被丢进大海的故事;在方程教学中介绍塔尔塔利亚等人的解方程竞赛;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以及过度工作致使双目失明后,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在最后的17年里口述了近400篇论文和多本专著,使人肃然起敬的事迹;介绍中国近代数学家华罗庚、陈建功、苏步青、陈省身等出国留学、成名成家,但不慕高位、不羡荣华,宁愿放弃国外优厚条件而自愿回归祖国,为振兴祖国数学事业而安贫乐道的事迹,以此唤起学生高尚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当前的数学学习中.

(三)开展各种教学体验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主体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教学的目标,组织各种教学体验活动,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讨论交流、相互合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1. 探究发现活动. 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结论形成的内在原因和过程,挖掘在数学结论形成过程中所深藏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真正经历“再创造”的活动. 探究发现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满足发现欲望,体验成就感.

2.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 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观点,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较为广泛的、一致性的理解、评价或判断的一种互动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学生个体由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向别人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及价值,满足了他想得到别人承认的需要,这必然会极大地提高主体参与的兴趣. 另一方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是一种合作性的学习活动,比竞争性学习活动和个人学习活动更容易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情感. 它能使学生学会有礼貌地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

3. 操作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学具,让学生使用学具,组织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活动. 操作实践活动,包括了数学“发现”的过程,体验到了“做数学”、“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愉快和轻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的动机和兴趣,逐步形成了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

4. 研究性学习活动.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开展小组形式的研究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自身价值得以彰显,尤其是原来数学成绩似乎不太理想的学生,新的学习活动证明他们无论是对数据、资料的获取、分析和整理,还是最后成果的展示,都并不逊色于其他同学,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倍增,使学生个体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归属感和对小组的责任感. 这些快乐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求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参与的兴趣. 通过实施情感性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猜你喜欢
主体参与教学策略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探讨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浅谈高中物理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