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伟兵
摘 要:教师核心能力在教师整个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教师获得持续的发展,并使教师在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教师的核心能力最能体现教学的能力、作用和价值. 本文通过对数学教师核心能力提出的理论背景、现状的研究,提出了构建数学教师核心能力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管理能力、数学解题能力及理论应用能力,并通过一定的实际教学案例来说明提升这三大核心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核心能力;发展性评价;教学变革;决定因素;管理能力;解题能力;理论应用
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所著《新论·离事》中谈到“举网以纲,万目皆张”,大意是:提网如果提起大绳子,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喻示我们做事要抓住主要环节,从而带动其他次要环节.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理论”已经成为管理理论界的最前沿问题之一,受到广泛重视,教学领域其实也是如此,也要抓住核心问题,培养核心能力,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高中数学作为中等教育的基础大科,在此浪潮中地位也更加凸显,而数学教师更是实施教学变革的主体,应该有责任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通过个人专业能力发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对数学教师核心能力的认识
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过于追求量化和奖惩性,主旨目标不明确,过分重视成绩效果,教学功利化,很多学校推崇唯教学成绩论,“优胜劣汰”、“奖优罚劣”、“末位淘汰”等等,导致教师的合作精神缺乏,对自身发展的价值观错位,对教师核心能力认识不足. 一味追求所谓“实效”,造成了教学的长期低效,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个人的自身专业能力发展,学校的师资建设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积极倡导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英国政府曾公布白皮书《教学质量》,书中指出:“教师的个人品质是其工作富有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一种重要专业,作为该专业的一名新兵,如果不管他的职业培训是如何实施的,就不可能立即期望他做出大量的贡献”.美国教育界负有盛名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研究小组也曾发布《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同时提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其中对教师核心能力的界定也是重要研究内容.
那么数学教师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首先要明确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要把教学和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最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学习,也即通过学习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达成这个培养目标,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优良素质,但核心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组织管理能力,二是数学解题能力,三是理论应用能力.
数学教师三大核心能力及培养
(一)组织管理能力是走向教学成功的坚实基础
赫尔巴特很早认识到教学与管理的不可分性,他指出:“如果不是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杜威则干脆把教师称为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 他认为,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将不再起主导作用,而只是一种从旁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和管理者.” 所以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外,还必须非常重视对学生和课堂的有效管理,这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和基础. 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个人业务优良,上课、解题都很好,但忽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导致了学生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习惯松散,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因此提高教师的管理艺术是培养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数学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对题目的钻研,应该积极摸索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的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具体来说主要应抓住两个方向,对课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
1. 优秀的课堂管理有助于实现教授内容的最优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尼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师从事的一切任务中,没有比课堂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了.” 那么,优秀的课堂管理要具备哪些要素?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有良好的整合性,课堂内容是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对整个教学效果提升明显,要特别关注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如有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没有关注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关注是否运用了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来促进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理解. 最后,是否采用了合适的师生双边互动,形式是否多样,是否有效生动?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局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像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一些有效互动形式(包括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启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例如,以下是笔者在上三角函数同角关系问题的时候,对一个问题的设计和课堂组织管理方案.
案例1:已知α是三角形的内角,若sinα+cosα=,则tanα为多少?
本题在实际的课堂设计时,笔者引入了多维思维训练的模式. 多维训练的特点是变通,不拘泥常规,善于开拓、变异. 主要形式可以采用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探索能力. 三角函数章节中开展多维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挖掘潜藏隐形条件”的能力,达到改善思维缜密程度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设计初衷,笔者课堂上组织划分八个小组进行一题多解竞赛,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讨论整理出了此题的4种主要解法.
解法1:切化弦 由条件平方可得(sinα+cosα)2=1+2sinα·cosα= ,即得sinα·cosα=- <0,故先发现“隐形”角度范围α∈ ,π,再联立sinα+cosα= 和同角关系sin2α+cos2α=1得sinα= ,cosα=- ,故tanα=- . 此解法是学生的主要思路.endprint
解法2:弦化切?摇 由sinα·cosα=- 可化为齐次方程: =- ,利用弦切互化思想化为 =- 来求解,得到tanα=- 或- (因角度范围舍). 此解法在部分能力较强的小组中出现.
解法3:关联式?摇 由sinα+cosα,sinα-cosα,sinα·cosα 三个式子可以知一求二,
条件平方可得sinα·cosα=- ,故可得(sinα-cosα)2=1-2sinα·cosα= ,即得sinα-cosα= ,再与sinα+cosα= 联立可得sinα= ,cosα=- ,故tanα=- . 此解法需教师的引导,最后有1个小组的成员成功解决.
解法4:观察联想 ?摇由于此题条件数值比较特殊,易联系到32+42=52的基本勾股数,通过条件性质,配凑可以发现sinα= ,cosα=- ,故tanα=- ,此种解法轻灵飘逸,体现观察能力在我们数学中的重要性. 此解法思路基本由教师启发诱导,最终效果明显,学生很激动.
四种基本解法都总结完后,笔者再次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解法优劣性的讨论,学生踊跃发言,各自阐述观点,最终通过比较发现各有利弊,解法3对计算的要求较低,对隐藏角度范围的依赖较小,相对是一种通法. 通过这样的设计和课堂组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概念公式的掌握也更加熟练,在方法选择方面也会积累一定经验,而且通过互相协作的关系,课堂气氛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2. 优良的人本管理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用台湾学者陈怡安的话来说,人本管理的精髓就是“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的幸福”. 教育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管理,特别是涉及学生管理,应更加注重人性化和情感化,一方面要防止出现不作为的“放羊式管理”,另一方面也应理性面对“军事化”、“封闭化”的强制管理. 特别是当下,教学功利主义思想蔓延,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往往一味加大作业量,追求对学生的严格管束、控制,这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举动,往往禁锢了学生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引起恶性循环,学生和教师都苦不堪言.
所以对人的管理,绝非等价于单纯地对人的“管束”、“制约”,更应追求人性化,追求情感化,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比如平时教学可以多些宽容,少些指责,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认知的规律,出现差错,甚至反复是很正常的,要经常进行沟通和鼓励,要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是哪块,是否已经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想法及时进行回应反馈,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采取多种手段去鼓励、启发、诱导,并注意倾听,欣赏学生的个人想法(包括创新的或有错误的观念),及时抓住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发展的有利时机,这样的因材施教,肯定比闭门造车更加有效. 同时在批评学生,表扬学生,化解矛盾,目标激励方面也多下苦功,多学习先进管理理念,让学生真正喜爱数学,喜欢和老师一起共同追求问题的真相,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行为规范,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二)数学解题能力是走向教学成功的强大依托
数学课的主要特色是解题教学,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呼吁:数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题. 作为国内解题教学研究权威的罗增儒教授也认为: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 可见解题教学对我们数学教师的特殊意义,良好的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如果不具备足够的解题能力,教师对题目难易的掌控就比较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思也不够深刻,容易在教材重难点的处理上产生偏差,解题比较死板、僵化,缺乏对题路的分析切入能力,无法应付学生的深入提问,容易在课堂上“卡”住,对优秀学生的“难点解惑”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我们数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也会受到来自家长、同行等各方面的压力. 下面,笔者借助一个实例来谈谈教师解题能力的几个体现:
案例2:已知二次函数f(x)=ax2+x,若x∈[0,1]时,恒有f(x)≤1,求a的取值范围.
1. 提高解题能力首先需要用“心”审题、有效“切题”
解决一个问题首要关键是审题,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 数学语言的精炼、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首先自己也要会审题. 如针对本题的切入,我们发现原题是个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审题时首先想第一个“思维入口”:即绝对值不等式往往需要去绝对值符号处理,即可化为-1≤ax2+x≤1对于x∈[0,1]恒成立. 接下去关注f(x)是一个二次函数,且二次项系数含参,先得考虑到a≠0这个易错点,其次假如借助图象处理,势必要对二次函数抛物线开口方向和对称轴进行讨论,则此思路解决方法较繁. 所以,回顾解决不等式恒成立的其他解法,易想到利用参数分离的方法比较合理,也就是可以把问题转化为 ≤a≤ 对x∈[0,1]恒成立,最后等价于- - ≤a≤ - 对于x∈[0,1]恒成立,则只要分别解决两边的最值就可以得到最后结果-2≤a<0.
审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平时积累一定的解题经验,学会分析总结各种题型的“思维切入口”,另外要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多注重读题,争取短时间内把握题目方向,读懂、读通题意,也要注意关注挖掘题目中的各种“蛛丝马迹”,平常也要养成善于动脑,面对问题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还要训练提高自己联系想象的能力,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相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同时心理上也要克服对题目的“畏难”情绪,沉着冷静,从容应对,抓住题目的关键点.endprint
2. 提高解题能力需要探求问题的“多解”与“多变”
解题时注重一题多解、多变,有利于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可以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和全面的技巧. 对于本题,教师如果对题目有研究,解题能力较强的话,就能抓住契机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对此问题进行一题多解、多变的拓展训练,并从过程中比较各个方法的优劣,把握各种解法的特点和体现的重要思想方法. 如对本题,我们可以考虑是否有其他解法?原题解法是否有什么局限?条件还可以做哪些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问题,我们可以回顾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个主要思路:(1)转化为求原函数的最值,(2)变量分离法,(3)数形结合法,从而顺势引导学生采用其他2个思路来求解. 如采用思路1原题可以直接转化为求f(x)=ax2+x的最值来处理,那就必须要对参数a进行讨论,利用这个思路可以考查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应用水平,缺点是讨论过程相对较繁,对计算要求比较高. 而采用思路(3)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化简,让学生发现-1-x≤ax2≤1-x的几何意义,其实质是抛物线和两条平行直线在[0,1]的位置关系. 因为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的情况显然不可能,从而直接从图象中解出-2≤a<0. 这样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题方法需要灵活选择,解题思想需比较完备. 另外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展,可以让学生观察感受,若改变参数a的位置、地位、数量,或者改变函数的类型和结构,前面解法又该如何选择,每种解法呈现的不同特点和局限又是什么?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变式训练:
变式1:已知二次函数f(x)=x2+ax,若a∈[-1,1]时,恒有f(x)≥1,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变式2:已知不等式xy≤ax2+2y2,对于?坌x∈[1,2],y∈[2,3]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显然要组织这样的课堂设计,需要数学教师具备不错的个人解题能力,而解题能力确实也是核心能力的重要一环,它是走向教学成功的依托.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自身解题能力的训练,比如养成脱离答案独立做题的习惯,增加解题反思的训练,备课过程中多研究教参,加深对重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另外谦虚好学,多与身边的优秀教师交流,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还要时刻注意加强自身进修学习,多参加教学培训辅导班,高屋建瓴,丰富自己的解题基本思想. 经过这样的积累,解题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上课也将自信从容,游刃有余.
(三)理论应用能力是走向教学成功的显著标志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数学教师如果具备比较成熟的教学理论研究应用水平,将会对教学产生极大的裨益,因为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思考问题是从本体论角度,全面、系统、辩证地思考,而不是从事物的现象,片面、个别、教条地思考. 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想得深、想得透,行动起来就实际、自如、果敢,成功率就高,故有人提出“要从学知识升华到学理论”. 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被教学成绩所束缚,缺乏学习、总结、应用教学理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往往局限在知道“教什么”,而不去深究“如何教”,“为什么这么教”,最终因缺乏理论素养,仅仅满足于机械性知识的传授,而错过了发展学生能力的“黄金教学点”. 例如,以下是笔者对《余弦定理》这一节课的简案设计.
案例3: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1. 教育思想和主要设计理念:项目导向式数学教学,突出主题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思想,激发、培养、提高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具有内在的人文教育.
2. 教学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正弦、余弦定理构建了斜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是三角学建立的基础. 余弦定理是初中勾股定理的进一步拓展,建立了边和角的有效联系,也是三角函数模块和平面向量模块在三角形中的具体应用,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及可转化为三角计算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具体证明过程贯穿了“类比”、“联想”、“特殊到一般”、“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等重要思想方法.
3.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以项目为导向,根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具体采用“问题教学”结构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进行,主要采用如下步骤:(1)创设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 (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余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引申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通过作边BC的垂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得出余弦定理的表达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并体会证明中蕴涵的“类比”、“联想”、“数形结合”等重要思想. (4)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证,以平面向量为工具,启发学生利用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探索并发现向量法证明的主要特点,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和“向量几何”的威力. (5)基础性巩固应用,着重训练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和已知三边求角等题型. (6)增设课后独立性探求问题和合作性研究问题,如写出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的一个充要条件或研究利用几何法、三角法、解析法或创造新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这样贯穿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设计,如果运用得好,必然会使教学锦上添花,也会让我们的授课更加系统、更有高度.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理论不断扩充,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数学教师应有紧迫感,抓住时代脉搏,重视理论总结和学习,通过坚持培训,接触新的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不断将先进理论总结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逐步提高自己对数学教学的驾驭能力, 让课堂变得更有效率,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更有内涵.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改制度不断变革,特别是数学新课标的变革,对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抓住机遇,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用过硬的业务素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endprint
2. 提高解题能力需要探求问题的“多解”与“多变”
解题时注重一题多解、多变,有利于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可以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和全面的技巧. 对于本题,教师如果对题目有研究,解题能力较强的话,就能抓住契机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对此问题进行一题多解、多变的拓展训练,并从过程中比较各个方法的优劣,把握各种解法的特点和体现的重要思想方法. 如对本题,我们可以考虑是否有其他解法?原题解法是否有什么局限?条件还可以做哪些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问题,我们可以回顾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个主要思路:(1)转化为求原函数的最值,(2)变量分离法,(3)数形结合法,从而顺势引导学生采用其他2个思路来求解. 如采用思路1原题可以直接转化为求f(x)=ax2+x的最值来处理,那就必须要对参数a进行讨论,利用这个思路可以考查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应用水平,缺点是讨论过程相对较繁,对计算要求比较高. 而采用思路(3)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化简,让学生发现-1-x≤ax2≤1-x的几何意义,其实质是抛物线和两条平行直线在[0,1]的位置关系. 因为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的情况显然不可能,从而直接从图象中解出-2≤a<0. 这样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题方法需要灵活选择,解题思想需比较完备. 另外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展,可以让学生观察感受,若改变参数a的位置、地位、数量,或者改变函数的类型和结构,前面解法又该如何选择,每种解法呈现的不同特点和局限又是什么?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变式训练:
变式1:已知二次函数f(x)=x2+ax,若a∈[-1,1]时,恒有f(x)≥1,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变式2:已知不等式xy≤ax2+2y2,对于?坌x∈[1,2],y∈[2,3]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显然要组织这样的课堂设计,需要数学教师具备不错的个人解题能力,而解题能力确实也是核心能力的重要一环,它是走向教学成功的依托.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自身解题能力的训练,比如养成脱离答案独立做题的习惯,增加解题反思的训练,备课过程中多研究教参,加深对重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另外谦虚好学,多与身边的优秀教师交流,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还要时刻注意加强自身进修学习,多参加教学培训辅导班,高屋建瓴,丰富自己的解题基本思想. 经过这样的积累,解题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上课也将自信从容,游刃有余.
(三)理论应用能力是走向教学成功的显著标志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数学教师如果具备比较成熟的教学理论研究应用水平,将会对教学产生极大的裨益,因为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思考问题是从本体论角度,全面、系统、辩证地思考,而不是从事物的现象,片面、个别、教条地思考. 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想得深、想得透,行动起来就实际、自如、果敢,成功率就高,故有人提出“要从学知识升华到学理论”. 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被教学成绩所束缚,缺乏学习、总结、应用教学理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往往局限在知道“教什么”,而不去深究“如何教”,“为什么这么教”,最终因缺乏理论素养,仅仅满足于机械性知识的传授,而错过了发展学生能力的“黄金教学点”. 例如,以下是笔者对《余弦定理》这一节课的简案设计.
案例3: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1. 教育思想和主要设计理念:项目导向式数学教学,突出主题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思想,激发、培养、提高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具有内在的人文教育.
2. 教学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正弦、余弦定理构建了斜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是三角学建立的基础. 余弦定理是初中勾股定理的进一步拓展,建立了边和角的有效联系,也是三角函数模块和平面向量模块在三角形中的具体应用,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及可转化为三角计算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具体证明过程贯穿了“类比”、“联想”、“特殊到一般”、“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等重要思想方法.
3.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以项目为导向,根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具体采用“问题教学”结构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进行,主要采用如下步骤:(1)创设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 (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余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引申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通过作边BC的垂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得出余弦定理的表达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并体会证明中蕴涵的“类比”、“联想”、“数形结合”等重要思想. (4)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证,以平面向量为工具,启发学生利用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探索并发现向量法证明的主要特点,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和“向量几何”的威力. (5)基础性巩固应用,着重训练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和已知三边求角等题型. (6)增设课后独立性探求问题和合作性研究问题,如写出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的一个充要条件或研究利用几何法、三角法、解析法或创造新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这样贯穿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设计,如果运用得好,必然会使教学锦上添花,也会让我们的授课更加系统、更有高度.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理论不断扩充,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数学教师应有紧迫感,抓住时代脉搏,重视理论总结和学习,通过坚持培训,接触新的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不断将先进理论总结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逐步提高自己对数学教学的驾驭能力, 让课堂变得更有效率,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更有内涵.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改制度不断变革,特别是数学新课标的变革,对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抓住机遇,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用过硬的业务素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endprint
2. 提高解题能力需要探求问题的“多解”与“多变”
解题时注重一题多解、多变,有利于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可以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和全面的技巧. 对于本题,教师如果对题目有研究,解题能力较强的话,就能抓住契机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对此问题进行一题多解、多变的拓展训练,并从过程中比较各个方法的优劣,把握各种解法的特点和体现的重要思想方法. 如对本题,我们可以考虑是否有其他解法?原题解法是否有什么局限?条件还可以做哪些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问题,我们可以回顾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个主要思路:(1)转化为求原函数的最值,(2)变量分离法,(3)数形结合法,从而顺势引导学生采用其他2个思路来求解. 如采用思路1原题可以直接转化为求f(x)=ax2+x的最值来处理,那就必须要对参数a进行讨论,利用这个思路可以考查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应用水平,缺点是讨论过程相对较繁,对计算要求比较高. 而采用思路(3)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化简,让学生发现-1-x≤ax2≤1-x的几何意义,其实质是抛物线和两条平行直线在[0,1]的位置关系. 因为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的情况显然不可能,从而直接从图象中解出-2≤a<0. 这样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题方法需要灵活选择,解题思想需比较完备. 另外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展,可以让学生观察感受,若改变参数a的位置、地位、数量,或者改变函数的类型和结构,前面解法又该如何选择,每种解法呈现的不同特点和局限又是什么?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变式训练:
变式1:已知二次函数f(x)=x2+ax,若a∈[-1,1]时,恒有f(x)≥1,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变式2:已知不等式xy≤ax2+2y2,对于?坌x∈[1,2],y∈[2,3]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显然要组织这样的课堂设计,需要数学教师具备不错的个人解题能力,而解题能力确实也是核心能力的重要一环,它是走向教学成功的依托.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自身解题能力的训练,比如养成脱离答案独立做题的习惯,增加解题反思的训练,备课过程中多研究教参,加深对重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另外谦虚好学,多与身边的优秀教师交流,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还要时刻注意加强自身进修学习,多参加教学培训辅导班,高屋建瓴,丰富自己的解题基本思想. 经过这样的积累,解题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上课也将自信从容,游刃有余.
(三)理论应用能力是走向教学成功的显著标志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数学教师如果具备比较成熟的教学理论研究应用水平,将会对教学产生极大的裨益,因为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思考问题是从本体论角度,全面、系统、辩证地思考,而不是从事物的现象,片面、个别、教条地思考. 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想得深、想得透,行动起来就实际、自如、果敢,成功率就高,故有人提出“要从学知识升华到学理论”. 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被教学成绩所束缚,缺乏学习、总结、应用教学理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往往局限在知道“教什么”,而不去深究“如何教”,“为什么这么教”,最终因缺乏理论素养,仅仅满足于机械性知识的传授,而错过了发展学生能力的“黄金教学点”. 例如,以下是笔者对《余弦定理》这一节课的简案设计.
案例3: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1. 教育思想和主要设计理念:项目导向式数学教学,突出主题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思想,激发、培养、提高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具有内在的人文教育.
2. 教学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正弦、余弦定理构建了斜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是三角学建立的基础. 余弦定理是初中勾股定理的进一步拓展,建立了边和角的有效联系,也是三角函数模块和平面向量模块在三角形中的具体应用,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及可转化为三角计算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具体证明过程贯穿了“类比”、“联想”、“特殊到一般”、“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等重要思想方法.
3.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以项目为导向,根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具体采用“问题教学”结构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进行,主要采用如下步骤:(1)创设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 (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余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引申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通过作边BC的垂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得出余弦定理的表达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并体会证明中蕴涵的“类比”、“联想”、“数形结合”等重要思想. (4)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证,以平面向量为工具,启发学生利用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探索并发现向量法证明的主要特点,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和“向量几何”的威力. (5)基础性巩固应用,着重训练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和已知三边求角等题型. (6)增设课后独立性探求问题和合作性研究问题,如写出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的一个充要条件或研究利用几何法、三角法、解析法或创造新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这样贯穿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设计,如果运用得好,必然会使教学锦上添花,也会让我们的授课更加系统、更有高度.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理论不断扩充,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数学教师应有紧迫感,抓住时代脉搏,重视理论总结和学习,通过坚持培训,接触新的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不断将先进理论总结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逐步提高自己对数学教学的驾驭能力, 让课堂变得更有效率,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更有内涵.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改制度不断变革,特别是数学新课标的变革,对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抓住机遇,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用过硬的业务素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