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贫富差距

2014-12-29 00:00:00赵灵敏
南方人物周刊 2014年28期

8月11日,尼日利亚阿布贾国际机场严格控制往来乘客,严防埃博拉疫情蔓延

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目前已经造成近1000人死亡,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等国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医疗援助团体“无国界医生”提醒说,埃博拉疫情在超过60个“热点”地区爆发,已经“失去控制”。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拉响了埃博拉疫情“全球警报”,呼吁国际社会向西非疫区提供援助。

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9月在扎伊尔(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被发现,为了避免最初发病的扬布库村被污名化,科学家们用附近的埃博拉河为其命名。

那一次,病毒感染了600人,最终夺走了三百多条人命。后来每隔一段时间埃博拉病毒就在非洲爆发一次,病毒洞穿人体血管,病人先内出血,继而七孔流血不止致死,状甚恐怖。

然而38年后的今天,这种致命传染病仍然无药可治,反而是后起的艾滋病、禽流感和SARS等疫症,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治疗药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西非国家的医疗和防控能力低下,无法自己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药厂投放在这个“穷人病”上的研究资源严重不足。

38年前有份发现疫情源头的比利时科学家皮奥认为,今天防范埃博拉病毒的方法和当年一样,无非是“肥皂、手套和隔离病人”。

但就是这些简单的做法,西非诸国往往也很难办到。此次疫情最严重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都经历了连年内战和政变,国家贫穷,人均收入每年只有500美元左右,卫生条件差;再加上当地人教育程度低,半数是文盲,不但讳疾忌医,而且不肯隔离病人消毒,导致亲人之间传染多。

这样一来,这些深受埃博拉病毒之苦的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研发能力去防治病毒,而只能依赖西方。而西方的疫病防治和疫苗研发主要由医药企业和政府两部分构成,特别是前者,是疫苗商业化推广的主要力量。但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埃博拉目前仅仅集中在西非几国,此外的地区只有零星病例。这样一来,即便不考虑埃博拉病毒的培育难度和实验室要求等客观因素,一个动辄以“亿美元”为单位进行的研发项目,如果所面对的目标客户只有不足万人,甚至所在国政府都可能没有能力对成果买单,那么商家肯定是没有兴趣参与的。

而艾滋病、禽流感和SARS主要发病区域是相对发达的地方,这些“富贵病”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受感染的民众和当地政府的财力、应对能力都要强很多,药厂因此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相关药品和疫苗的研发。

目前,在利比里亚染病的美国医生布兰特利及女传教士里特博尔,在回国后病情忽然好转,原来是服用了一种曾在猴子身上测试的新血清。而该种名为ZMapp的新药,是由加州的一家生物医学公司在美军的资助下研发的。

而五角大楼之所以关注埃博拉病毒,主要原因是为了反恐——埃博拉为“甲类优先病原体”,与炭疽同级,可能被用作生物武器和生化恐怖袭击。这再次证明了,只有进入到发达社会视野里的病毒,才可能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