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古老大学之一
那烂陀,意谓莲花的智慧。建于公元五世纪的那烂陀大学是当时印度最高学府,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公元5至12世纪曾是佛学圣地。前来求学的不仅有印度人,更有中国、日本、高丽以及蒙古等国的青年学者。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曾通过严格的考试获得留学资格,在此留学6年之久并担任教授,在全印名声大震。当时的印度政府让附近100个村庄的税收供养那烂陀大学。学生的生活标准很高,每个学生每月供应一斤蜂蜜,每天二斤牛奶。当然,助学贷款也就不需要了。
1193年,突厥统治者艾依巴科的部将基尔吉带兵侵占,那烂陀寺遭破坏殆尽。位于当今印度北部比哈省境内的那烂陀寺遗迹后来变成废墟,直到600多年后,才在1861年开始被陆续挖掘。
各国政府出资
印度前总统卡兰2006年在比哈省议会联席会议演讲时,首度提出复兴那烂陀大学的想法。时任比哈省省长库玛决心将构想付诸实现。在中央政府接手前,省政府便先拨款8770万卢比专款用于455英亩土地征收。有了校地,那烂陀大学复校跨出第一步。
2009年10月25日,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在泰国华欣举行的第四届东亚峰会发表联合声明,支持将复兴的那烂陀大学建立成非国有、非营利、世俗且独立经营的国际机构,并鼓励各国政府自愿适当出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沈恩主持的那烂陀指导小组计划耗资5亿美元在那烂陀寺遗迹附近重建新的大学,另用5亿美元用于复校前10年的营运。
在今年9月19日的揭幕典礼上,印度外长苏希玛·史瓦拉吉宣布,中央政府已批准272.7亿卢比做为那烂陀大学未来10年营运之用。
另外,孟加拉也在今年9月20日跟印度签署备忘录,两国将针对那烂陀大学复兴计划合作。这使孟加拉成为该计划第一个非东亚峰会的伙伴国家。
录取率1.5%
筹备多时的那烂陀大学终于在今年9月1日开学,沈恩任首任校长。不过计划中七个学院,目前只有两个,分别是生态与环境研究学院和历史研究学院。包括五名女生在内的15名学生和11名教师,成为时隔逾800年后重新开张的这所大学的首批生力军。
那烂陀寺遗址距省会巴特纳东南方88公里,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新校地距遗址12公里,位在王舍城山脚下。因建校工程预定明年2月才开工,师生目前暂借省府所属王舍城会议中心上课与办公,公营塔哈加特旅馆40个房间权充宿舍。校方计划11月将教室从王舍城会议中心迁移到王舍城巴士站附近的一栋临时建筑内。
报道指出,复校首批15名学生从约1000名报考者中经多关考试筛选脱颖而出,包括一名来自不丹、请假进修的大学院长;还有一名来自日本的佛学研究生。11名教师中包括来自美国和新加坡的两名外国教师。校方设定未来师生比为1比8。 副校长戈巴·萨巴瓦尔表示,希望一年内再增设语言和文学、经济与管理、公共卫生等学院。她说,校方与包括美国耶鲁大学在内多所外国大学合作,盼融合那烂陀遗风和当代元素,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