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轻,去“思奔”:让思想和身体一起奔跑

2014-12-29 00:00:00陈全忠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14年7期

在大学,除了忙于游戏、恋爱、考证复习还能做些什么?南京师范大学戏剧文学专业的赵健给出的是不同的答案,他招募到30多名和他志趣相同的大学生,从2013年寒假开始了一场名为“思奔”的行动。

在七天的时间里,他们去了南京最文艺的书店、咖啡馆、教堂、寺庙、美术馆、大学等地方,每天晨读晨练,由毕飞宇、叶兆言、朱大可等名师给他们分享学思历程,在每晚的围炉夜话中,他们畅谈诗歌、信仰、公益、商业、电影、梦想等话题……他们计划在2014年把“思奔”的火把传到全国高校。

他们这种让身体和思想同时奔跑的姿态也打动了参与的学者名流,原来在这个日渐浮躁的社会里,依然有一群青年人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挥洒青春。

让大学过得不一样

赵健爱看书,他的微博名叫“赵健是个读书人”。他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来源于中学语文老师的引导。他10岁多才随父母从淮安农村来到南京,带着浓重的乡下口音,还有一点先天性的口吃。尽管经过有意识的矫正,日常交流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同学中,他依然有点自卑,一发言,紧张、害怕的阴影就挥之不去。

语文老师鼓励他:“去看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赵健很听话地读了很多书,那天读到曹文轩写的《草房子》,文中说:“爱读书的孩子最美!”走在路上,他感觉自己真的是越来越美起来,以至于都忘记了有口吃这回事。

在赵健的憧憬中,大学生活是很美的,应该有浩如烟海的书籍、指点江山的文字、思想激荡的沙龙、聚会和演讲、辩论等。但进入大学校园后,他很快就失望了,学校海报栏上贴满了考研、考证班的广告,那些过于现实的年轻人要么每日游戏,要么太有计划,在各种考证中耗尽青春。

“应该允许一部分大学生去尝试多种生命形态,因为等到毕业工作了,人生也许很快就定型了,没有寻找更多方向的机会了。太多的人,每一个阶段都在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小学时为了中学,中学时为了大学,大学时为了工作……其实他每一个阶段都没有经历过。我想要享受大学的这个过程,而不想太早回到那个功利化的轨道上去。”赵健早早地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思奔”。

他留意各种社会名人的讲座,易中天来南京图书馆演讲了,下了课其他同学回宿舍打游戏,他则匆匆忙忙背着书包赶过去;有知名学者到先锋书店、可一书店或者南京大学交流、签名售书了,他也准备了不少问题过去,见缝插针地提问解惑。每一场讲座,他都有心地留下这些学者、作家、诗人的联系方式,他想,也许有一天就用得着。

从大一时,他就有意识地参加南京乐活公益发展中心的公益项目。助力憨豆,是国内少见的关注唐氏患者抢救性康复的项目,他作为志愿者耐心地陪伴那些“憨豆”们画画、做手工,体验每一个孩子存在的价值。

在各种活动中,他结识了不同的忘年交。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馆长知道他喜欢看书,就给了他一把图书馆的钥匙,允许他5点闭馆之后自由进入。于是他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泡在了这儿,一年多读了117本书。他站在15楼的图书室里俯视着下面珠江路上的繁华人流,感觉到书本给人的世界真的是非常奇妙。他手里拿着一本《诗经》,恰好翻到《小雅·伐木》那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心中不由一动,为什么不能把自己读到的好书和更多的朋友分享呢?于是他在2013年成立了公益读书组织“嘤鸣读书会”,吸收高校大学生为主要会员,平时除了读书,还组织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之类的活动。

2013年赵健还报名参加了由查尔斯王子发起的雷励国际公益行动,用两个月的时间去贵州的山区做野外探索和公益建设。这是赵健“思奔”走得最远的一次。每一个队员都要通过公众筹款才能出行,赵健将自己的话剧作品《秋海棠》改编成了广播剧,刻成光盘,带着它到南京、苏州、上海的20多所高校志愿者社团筹款,介绍雷励国际、黑苹果等公益组织,还有个人事迹的宣讲。每一场宣讲,他都要问台下的同龄人:“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80%的人选择是周游世界,10%的人谈的是未来成为老总、学者、律师等,获得什么样的事业,只有南理工一个大三同学的梦想打动了赵健,他想为老家重庆山区小学筹集2000本书建成图书馆。一年后,他的这个梦想真的实现了,而赵健的宣讲也筹集到了4000元公益资金。

他们11个人的项目小分队骑行走过云贵高原,一路风餐露宿,到达项目地的第一天,有糖尿病史的赵健就晕倒了。更大的挑战在后面,雷励行动不鼓励干扰式的短期支教,队员们来到当地,主要帮助小学砌围墙建新校门、铺水泥操场、盖环保型厕所、建公益型水窖等,请师傅培训两天后,剩下的工作都由队员们独立完成。

在这期间,队员们被要求剃光头、少洗澡,为地方节省用水,也不能告诉学校孩子们自己的名字,但他们还是把赵健的名字记住了。因为赵健在围墙上画的中国版图吸引了他们,他们不知道那是中国地图,不知道贵州在哪个地方,他们也不知道山外的世界还有一个叫海的地方。赵健告诉他们海是什么样子的,走的时候留了电话,告诉他们:“我在海边等你们!”这只是一个很长的约定,但孩子们很快就给赵健打来电话。于是在2014年元旦,赵健和队友带着从各个高校社团筹集到的捐款、腾讯公益资助的新年新衣重返贵州项目地,山区的冬天特别冷,筹划的篝火晚会也没有开起来,队员们睡在临时拼凑的课桌上,身体是冷的,心却是火热的。对于这一趟远行,赵健的总结是:“身体下地狱,心灵上天堂,精神回故乡。”

我想和你去“思奔”

有一天,赵健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南京一个高校的博士生因为学业和工作上的压力,从长江大桥上跳下来自杀了。“这就是因为他经历的太少,把坎坷看得太重。如果在年轻的时候经历足够丰富,尝试过不同的生活形态,心灵的承受能力也就不一样。生命有三个圈子:舒适圈、挑战圈、恐惧圈,例如理工科的学生学点文学、艺术等,就是从舒适圈到挑战圈的转移,但太多的年轻人固化在舒适圈里,导致生命的层次越来越窄。”

赵健回想自己“思奔”的经历,就像是度过了一个崭新的成人礼,人生阅历和思想都在不断地刷新、成长。元旦后,他刚刚回来,就接到嘤鸣读书会会员们的询问:“最近有没有活动?”赵健这才想起来,因为参加雷励行动,读书会的活动停滞有一段时间了。

那就做点有意思的活动吧!他躺到床上,“思奔”的经历又浮现在脑海,他兴奋起来,为什么不能带领大家一起“思奔”呢?让自己出离纷杂平庸的生活,让思想和身体奔跑,这将是一群人的成年礼。他开始紧锣密鼓地制订详细的“思奔”计划。

开始,赵健只是想小范围地邀请一下南京的朋友参与“思奔”,因为寒假,学校的宿舍空出来,也就只能容纳10来个人。但邀请的微信刚发出来, 一传十,十传百,第二天,赵健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的200多份申请。赵健和几名义工显然没有能力接纳如此多的参加者,他们只好进行筛选,筛选的标准是:有公益情怀,最好是参加过各种社会活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但不迂腐;尊重西方文明,但不过分推崇;知行合一。最后,他们向筛选出来的30多名大学生发出了邀请函。

2014年1月18日,这30多名“思奔者”聚首南京,每个人领到了一本《私奔青年手册》。赵健在里面详细交代了“注意事项”和“思奔守则”,很大一部分,借鉴了其他公益活动的规则,比如:禁止饮酒,严禁暴力行为,尊重当地的传统与习俗,保护环境。

之前,让队员们猜测不已的“思奔”内容由此揭开面纱。每天早上7点30分起床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唐渊博教练教授传统气功八段锦,这是因为“健身气功八段锦不同于现在的运动方式,重点在于内省、自我观察,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

随后的晨读中,参加者诵读《道德经》,并大声朗读自带的诗歌散文。

每天,赵健都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在君和堂中医馆学习传统文化,在诺那师佛纪念馆体悟佛学,在知语轩青年空间思辨公益与商业的异同,在青果咖啡馆畅谈创业理想,在约翰马吉图书馆感受书法家的人文情怀……

“思奔”者接近了宗教,修习了传统文化。最让他们惊喜的是,每天晚上的围炉夜话都有神秘的嘉宾到访,著名作家叶兆言、格非、毕飞宇、朱大可、南中医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吉文辉、诗人梁雪波、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志鹏、著名书画家陈世雄等等这些早已成名的学者,赵健是怎么邀请到的呢?当然是以前做公益、听演讲时牵上线的。当赵健发出邀请的时候,他们都很诧异,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谈诗歌,谈宗教,谈理想,有激情,没想到今天还有一些年轻人坚守着这些东西。于是他们免费、自愿地来了,许多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师,都得自己补贴交通费。像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吉文辉,在复旦大学的课程收费高达数万元,但在“思奔”中,他分文不取,还乘坐公交车来给队员上课;上完课,也不用送,自己坐公交回去,让“思奔”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学者们的人格魅力。著名批评家、作家朱大可在电视上的评论、在纸媒上的文章都很犀利、严肃,但在“思奔”平等的倾听中,他的交流是那样的温柔。

这里的老师比课堂上的更可亲,于是这群大学生们平时不离手的智能手机早已被丢在一旁,每一个人都期待着讨论与思想碰撞的过程。参与“思奔”的学者们,也被眼前的年轻人感动,这些年轻人颠覆了人们对“90后”功利、浮躁、不重思想的固有印象。

朱大可寄语他们:“谁的青春不迷茫,在年轻时迷茫是一件幸福的事。但保持做梦的状态很重要,尤其是到了我这个年纪。”著名作家毕飞宇对“思奔”充满期待:“愿更多的青年勇于实践,锻炼身体和思想,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生命形态。”著名书法家陈世雄先生说:“我被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深深感动,哪怕再苦的条件,我都会愿意陪伴他们一同成长。”

一所流动的民间开放式大学

赵健常常在想,来参加思奔的是一群怎样的青年呢?是什么样的勇气促使他们跳出常规的舒适生活圈呢?他没有做过访问调查,但他猜想:“大多数是对自身生活现状不满意、热切期待心灵指导的青年,至少我是。”

因为是纯公益活动,不向队员收费,也没有赞助,因此“思奔”的行程在物质方面是简陋的——不少队员只能在住宿处睡睡袋,前往各个活动地点时,也只能乘坐公交车自行前往,连平时聚会沙龙的场所,也是赵健找一位老师借的。但精神上收获丰满,队员们回馈说:“听过一个老笑话,说有个人因盗窃被抓入官府治罪,回家后邻居问他犯了何罪,‘我拿了人家一小截绳子。’‘拿条绳子干嘛大惊小怪报官呢?’‘绳子另一头还拴着一头牛。’我想,‘思奔’便是那一小截绳子,至于绳子的另一头还拴着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我们独立思考的开始,‘思奔’让我们跳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梳理了心灵发展的脉络,认清了自己。”

这次行动结束后,赵健还想带着更多的大学生去“思奔”。2014年清明节三天,第二场“思奔”活动转移到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进行;2014年“五一”期间,第三场“思奔”在北京的北大、清华、北师大校园开花结果;2014年的暑假,则和对外交流协会合作,在台湾的大学“思奔”十天。“我们会提前向队员们募集‘思奔’的人文和社会话题,然后邀请与话题相关的专家学者作为导师与青年人交流。”在赵健的设想中,“思奔”就像是一所流动的民间开放式大学,在最具人文魅力的地方散布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