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娟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从传统中走来,既有它的材质美、装饰美,又有它的形制美、寓意美。当代的紫砂技艺人员在紫砂文化的延续、发展中,努力创新设计具有鲜活生命而且能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壶艺作品,以此传递自己的主观审美和内心感悟。创作设计的“腰圆竹春壶”(见图1)是用红色调砂泥为原料全手工制作,将传统题材用光货与花货结合的技艺手法,以紫砂壶来承载竹子文化所包容的独特境界和独有的内涵,构建起这款紫砂壶的艺术审美。下面就“腰圆竹春壶”在创作理念上、在感性形象与制作上的技艺语言作三方面的概述。
图1 腰圆竹春壶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创作主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以“竹壶”为例,它的民族色彩是一种文化根脉,洋溢着陶文化、茶文化和竹文化相融的艺术特点。竹子在宜兴紫砂壶的造型中是取之无竭的源泉,数百年来,紫砂巨匠和名家创作了许许多多相关竹子的砂壶经典之作,他们赋予竹子人性化、典型化和个性化,成为创新设计的榜样和楷模。
紫砂壶的创作可以在同一题材下变幻出多种多样的器物形态,相似于大学高考的命题作文,以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笔调、不同的词语写出各不相同的精彩华章。“腰圆竹春壶”虽然也是以竹为题材,但是壶中有韵、壶外有意,就是对竹子的简约描写中重点张扬竹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壶名取为 “腰圆竹春”,实际上是以春天、翠竹为主线,蕴蓄古人的诗意,梁·刘孝先在《竹》诗写道:“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唐代诗人杜甫赞叹:“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竹为扶持。”清代戴熙在《题画竹》中说:“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底固,指日定千霄。”这种对竹子的低吟浅唱已经化作今日紫砂壶的深刻主题。人们在欣赏紫砂壶的同时,可以感悟竹子所独有的“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的竹韵清趣。竹子的精神文化影响力已经浸淫到紫砂壶的创作之中,通过对紫砂壶的捏制去表达对竹文化的推崇和讴歌,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有的蕴含山野情致,有的凝结生物形态,以大俗大雅的艺术创作表达最为高妙的文化境界。“腰圆竹春壶”力求拓展新的视野,不断地深化对紫砂壶造型艺术的认识,挖掘作品的艺术状态和文化意义。设计主题定格为竹子,那么紫砂壶的造型应该突出作品的主题精神和竹子的品质、禀赋和审美。
在造型上采取光货与花货相结合的手法,用虚实对比与抽象、具象和谐处理的技法构想,深层次的文化思考来充实自己的造型构图。整个作品仅仅是壶嘴、壶把和壶钮以细细竹段在表达壶的属性,体现这是一把描述竹子的紫砂茶壶,而壶的主体呈扁圆状,壶盖和壶的圈足也是多种形态的圆的聚合。饱满的壶身构成圆的灵动和圆的写意,又与竹杆的圆润相协调,而且“腰圆竹春壶”采用朱泥添紫调砂泥来制作,呈现吉祥圆满的寓意。在中华民族的民俗风尚中非常崇拜“红”和“圆”,所以这把壶是借艺术语言倾诉内心的感想,就是要用圆融的心对待世界,又要用竹子“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的信仰让梦想成真。
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都追求创作理念的感性形象与作品内在的技艺语言高度统一,营造一种寓意生动而且内蕴丰富的艺术境界。“腰圆竹春壶”是以素心素面示人,唯一的装饰是陶刻的“科艺双馨”4字。这也是一种象征性的装饰手法。
象征是用某些知觉与想象的图象标志,暗示竹子内在的品格。将竹子的笔直凌云形态与人格的正直真诚在结构特征上相对应,这也是紫砂创作上的艺术手法。赞美竹子的高风亮节,常见的成语就很多,如“名垂竹帛、竹报平安、竹苞松茂”等等。现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先生特地为“腰圆竹春壶”题写“科艺双馨”的壶铭,意义非凡。这既是对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的赞颂,又是对紫砂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愿望流露,希望紫砂技艺人员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天地达到德艺双馨。陶刻装饰司空见惯,能与壶铭完美结合才是锦上添花。文化是紫砂的特质,文化也是紫砂的灵魂。“腰圆竹春壶”上的陶刻装饰所呈现的吉语和祈盼之词,能够增加紫砂壶文雅清新的韵味。
紫砂壶“腰圆竹春”活化了作品的创新思维和艺术空间,它的鲜明个性是传统的创作题材与独到的形象思维有机的结合,可以在意象的形式下表达写实的内容,是科学的、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