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萍
(宜兴 21422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佛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敬仰佛、热爱佛的民族。佛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佛文化在印度诞生和发展,自大乘佛、小乘佛传入我国,在中国文明中得以发展而走向辉煌。佛文化对我国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佛文化建立在印度佛教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又逐渐蜕变为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的禅文化。如此重要的佛文化,自然成为紫砂陶文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文化与紫砂朴素无华的材质有着天然的契合,现以紫砂“皆大欢喜壶”为例(见图1)谈谈壶器的造型,以及它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1 皆大欢喜壶
紫砂“皆大欢喜壶”其造型重在一个“圆”字,壶腹呈大圆珠形,整个壶盖是弥勒佛的笑脸,可随意取下,置于手心把玩;壶流圆润如毛笔头,把圈长圆,嵌盖包裹在圆体中;壶流与壶把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恰似一枝毛笔的造型,犹如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毛笔是文房四宝之一,如此精妙的设计更是让整件器物显得文气十足。自上而下观赏紫砂“皆大欢喜壶”,可看到正面的弥勒佛笑脸,弥勒佛的笑使观者顿生喜悦之心。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佛殿上就有一副对联,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写出了弥勒佛的内心独白:“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进笑出,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下联一连用了九个“观”字,堪称观尽了天地日月与人间万物。上下联的一 “笑”、一“观”通俗易懂,读来琅琅上口、趣味无穷。细致观赏这款紫砂“皆大欢喜壶”的弥勒佛笑脸,一笑相逢之后,再品之发人深思。翻开壶底(见图2),可以看到壶底处有一幅完整的弥勒佛陶刻,其采用的是工笔写意手法刻绘,无论其颜色与画面均为简约风格,这也符合紫砂质朴无华的气质。
图2 皆大欢喜壶
紫砂“皆大欢喜壶”光泽润滑的圆珠壶身端正挺秀,壶口与弥勒佛盖面吻合如一,高起的盖面是一张弥勒佛笑脸,显得精实有神。短直流和圆直把前后连成一线,比例适当,增加此壶整体的稳定感。紫砂“皆大欢喜壶”的壶色鲜明澄和,壶型端洁秀雅,予人愉快的观感,品玩此壶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其圆珠在掌,犹如合浦之珠,弥足珍贵;内盛香茗,又似软玉温香,令人心动不已。此壶的壶身有“圆、稳、匀、正”之美感。壶身、口、盖、钮、嘴、肩、把的配合显得十分匀称流畅,尤其是壶盖的弥勒佛雕塑,其神态娴雅自若,显得气度非凡。
紫砂“皆大欢喜壶”的弥勒佛壶盖笑脸是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在人世间,人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弥勒佛寄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皆大欢喜壶”壶盖雕塑的弥勒佛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凝视紫砂“皆大欢喜壶”,我们就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大度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保持一颗豁然的心灵。只要肚量大、心胸宽,即使是遇到太大的困难、遇到最大的冤家,我们也能淡然处之。看着紫砂“皆大欢喜壶”他那憨憨的笑容,他为什么笑?在笑什么?我们沉思,在这个社会里有谁还会有那样纯真的笑?在这个现今世界里,我们如果能够淡薄名利,用弥勒佛来点拨我们的人生,也许也能像这把紫砂“皆大欢喜壶”里的弥勒佛一样笑口常开,这样也就真正地做到皆大欢喜了。
手执这把紫砂“皆大欢喜壶”,无论身处天南海北任何一个地方,盖面上的弥勒佛总能以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颜开、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形象面对世人。将此壶翻身过来,也是见到一尊弥勒佛。由于大肚弥勒佛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它的形象代表了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大众喜爱。男女老少在见到这把紫砂“皆大欢喜壶”时,都会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正如我国不少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佛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把紫砂“皆大欢喜壶”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的心灵,为人们的饮茶休闲生活带来愉悦的气息。
[1]周凗街.笑口常开弥勒佛[M].团结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