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兰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门类、精湛的技艺、独特的神韵蜚声海内外。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就有以细泥制成的红衣陶钵出现,从而奠定了今日陶都的基业。紫砂陶始于北宋年间,盛于明、清时期,经历代艺人的辛勤努力,已发展成茶具、酒具、餐具、文具、花盆、雕刻和陈饰陶工艺品等诸多种类。以传统的紫砂茶壶为例,根据造型和装饰手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圆器、方器、筋纹器和花器四大类型。每一类型的紫砂壶都有独特的制作风格,紫砂“清趣壶”(见图1)的创作是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精心制作的一件打破紫砂壶艺传统造型的陶艺珍品。
图1 清趣壶
紫砂“清趣壶”选自原矿红泥制成,柔嫩细腻、红润亮丽。此壶的造型虽不似西施、贵妃那般娇美玲珑,但朴实之中自有娇憨之美;宝珠钮为压盖之势,短嘴头上翘,如同女子娇嗔撅起的小嘴;倒把下垂,与嘴头上扬之势相呼应;饱满的壶腹似乎让人看到“西施壶”那样具备自然美的女子,更犹如一颗青涩的柚子,味尽在口而意无穷。“清趣壶”的正面刻绘了“幽趣”二字,意境清幽、生动有趣。此壶造型华美高雅、玲珑精巧,线条清新流畅、张弛有度,截盖气密性佳,蕴含天机。壶器的造型工艺达到紫砂壶圆融流畅的最佳境界,实用和赏玩俱佳。
紫砂“清趣壶”是以传统的壶器造型“横云壶”为基础的。“曼生壶”多数都是以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为原型来刻画紫砂壶的,这样的紫砂壶既贴近生活又有艺术感。例如,一朵普普通通的云可以令人想到了紫砂壶,以此得到“横云壶”。关于“横云壶”的来历,传说初夏之季,陈曼生的好友二泉喜得贵子,陈曼生前往贺喜,他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上暴雨。于是,陈曼生在一条小溪边的草屋旁避雨,转眼间雨停了,一道美丽彩虹横挂于天,彩虹的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彩虹犹如一道清泉,陈曼生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久久不愿离去,直到看见飞虹消散,他才恋恋不舍的回去了;陈曼生回到家中,有感而发,画成了像彩虹一样的壶型,并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最终定名为“横云壶”。这款紫砂“清趣壶”,它美丽的外形就像一道彩虹,这种意境是比较难从壶器造型中看出来的,于是在壶腹中刻绘“清趣”二字,以表心志。
紫砂“清趣壶”犹如彩虹一样的美丽外表,展现了一种大自然的清趣。在紫砂壶器上营造意境,是极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的。意境渊源十分久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情与景的结晶体。只有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紫砂“清趣壶”的幽趣及其意境是通过“横云壶”的形象反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幽趣的意境可以溯源至东晋到唐、宋年间,幽静的意境是随着当时崇尚自然的文艺思潮而出现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的出现而产生的。紫砂“清趣壶”以彩虹为原型设计而成,使得此壶的空间境域的内涵超出了构造壶型的紫砂材质。壶器的形体及其构成的意境给欣赏者以余味和遐想的余地,因而产生了清趣。在这把紫砂“清趣壶”的创造中,陶刻的“幽趣”二字作为壶器最重要的装饰,显然起着十分重要的提示作用。
紫砂“清趣壶”以流畅的造型、明丽的色泽而显华美高雅之气质,赏其风格可曰“纤秾”。其砂质细腻,壶器的表面光滑圆润,壶身的铭文“幽趣”两字寓意深远,是“清趣壶”的造型工艺与文化内涵均达到紫砂壶的最佳境界。“清趣壶”除了对彩虹的自然特征进行了创造性的应用,以及对美学因素的深刻感悟以外,中国文化中的意境也赋予了此壶幽趣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此壶突出的艺术特征。“清趣壶”的从容形态蕴含天机,铭文寓意深奥,其细腻纤秀而格调明朗的风格,以及浓郁华美而清新流畅的线条,显示了一种带有中国人性情的文化。今人爱壶,得紫砂“清趣壶”于手心,一定要先解读它的意境,这样才能更好地体悟到它的幽趣与美好的意境。
[1]纪书琴.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J].学理论.2010(30):174-175.
[2]陈有民.林植物与意境美[J].中国园林.198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