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流域沙害现状与防治

2014-12-26 00:53肖翔白海梅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期

肖翔 白海梅

摘要:赣江流域面积约占江西省域的一半,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河流,目前,其干流、部分支流和流域存在极为严重的沙害,已基本丧失航运功能。本文从泥沙研究的角度概述了与河流泥沙有关的灾害及其分类, 并找出赣江流域的泥沙灾害成因,同时也对沙害治理提出相关的减灾方略和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流域泥沙;泥沙灾害;赣江流域

江西省赣江流域内泥沙灾害较为严重,仅赣江上游段的年输沙量就高达708.3万吨。受气候、降水、乱砍滥伐、水土流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多发于赣江流域的泥沙灾害有:泥沙的冲刷、淤积危害;山地灾害;土地沙化;河滩塌方等次生灾害。

一、流域泥沙灾害特点

1、时间分布不均匀性

赣江流域的泥沙灾害具有年内不均匀性和年际不均匀性的特点。年内降水量越大,其含沙量则越高。4-6月份的汛期是含沙量的最高峰期,7月份骤降,8月略有上升之后便逐月下降。 (如图1)此外,流域内输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1

2、地域分布不均匀性

就空间尺度而言,流域内降水、地形、河道分布、土壤抗蚀性等因子具有显著差异,而由此引发的泥沙灾害也呈现出不均匀的空间分布性。赣南山区易发生山洪灾害,并伴随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

3、渐变性或突发性

赣江流域泥沙淤积与冲刷、土地沙化是累积逐渐发生的,具有渐变性特点;而山地灾害则具有突发性特点。

4、群发性

所有的泥沙灾害并非孤立存在,其发生过程错综复杂,致灾因子相互联系作用于承灾体,从而形成灾害群。赣江流域暴雨导致山地泥沙流爆发,大规模的泥石流、滑坡将会堵塞河道进而引发洪水灾害。河道的应力冲刷引起河岸崩塌,崩塌的同时还有可能伴随着滑坡的出现。

5、灾害类型的多重转化性

多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缘由于在泥沙灾害过程中常有新灾害类型的产生。因泥沙过度淤积,赣江下游河床抬高,防洪问题严峻。严重淤积的上犹江水库,库容萎缩,致使储水蓄水减少,防洪蓄洪能力弱化,此外,还造成水库尾端淹没良田,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泥沙总体分布

近30~50年以来,赣江流域沙源主要来自各支流。大量粗沙主要来自支流贡水,贡水的大量粗沙则主要来自其支流平江,其次是梅江,部分来自贡水的较小支流。其中赣南地区主要有6个分布区域:(1)兴国县西南部和赣县东北部沙源流域小区;(2)兴国县中北部沙源流域小区;(3)兴国县东部沙源流域小区;(4)兴国县南部和于都县西部沙源流域小区;(5)宁都县东南部沙源流域小区;(6)于都县东南部沙源流域小区。

三、泥沙灾害成因

(一)自然因素

(1)赣江沙源流域位于西面武功山、万洋山与东面武夷山脉之间的江南山地丘陵。该区山高、地广、坡度大,土壤的抗蚀能力差,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节性频发的强降水极易引发山地灾害(滑坡、泥石流等),造成水土流失,从而污染水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流域内花岗岩广布,花岗岩的特殊出露情况是流域沙害的一大基本自然因素。

(2)流域内来水量的大小决定着来沙量的多寡,换言之,降水量多,地表径流量大,从而带来更多的产沙量。其输沙量年内分布规律为:大体与降水量、径流量同比增减,季节分配不均;枯水期输沙量少,强度小;汛期输沙量多、强度大。赣江年输沙量的逐月递增始于1月份,至6月份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月减少,至12月份跌倒低峰。汛期4~9月输沙量占全年4/5以上,其他月份则较少。 (如表1)

表1 赣江流域降水、径流、泥沙量分月百分比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降水量 3.8 6.2 10.0 13.5 17.2 16.1 7.6 8.4 5.4 4.8 3.6 3.4

径流量 3.0 4.4 7.1 13.5 18.2 20.4 9.6 6.8 6.3 4.4 3.5 3.1

输沙量 0.6 1.7 5.6 15.9 23.7 29.1 8.3 7.0 4.3 2.5 0.8 0.5

(3)赣江流域河流泥沙的变化规律深受水土流失影响与制约。水土流失恶化,泥沙大幅冲刷下泄,造成河床抬高,河流输沙量明显增大,反之则减少。赣江上游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是产沙的源地。近年来赣江流域开发建设项目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入河泥沙递增,河床逐年抬高,防汛抗洪难度加大。

(二)人为因素

赣江流域人口增长迅速,导致农耕面积扩大和土地使用强度的增加,远远超过土地承载力。另外,城镇、公路建设,矿山开采、陡坡开荒等生产建设活动中导致植被破坏,生态恶化,土壤侵蚀加剧,引发大量水土流失,人为地造成了赣江流域沙害状况。

四、建议及对策

(1)目前赣江流域中章水、贡水、桃江、平江、乌江、遂川江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其中乌江、桃江呈加剧态势,其他各河呈减少态势。应采取水利工程的方法,统一规划、全面预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治理赣江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并将已沉积在河道中的粗沙清除,以改善生态状况和恢复河流的正常功能。

(2)贯彻流域内水土保持方案,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提高流域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土质,减少流域坡面的水力侵蚀。科学把关项目建设,规范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中引发的流失水土造成的河流淤积。

(3)进行石坝拦沙实验和示范小流域的推广。对于有粗沙流出的小流域,需要逐个进行调查与处理,同时必须强化工程的监理和治理效果的监测。

参考文献

[1]徐伟成,白雪.赣江上游河流含沙量变化趋势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01,27(4):242-249.

[2]肖丹涛,吴菊,罗小平.不同特征水文年赣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3:95-96.

[3]李昌华.江西赣江沙害的流域生态学以及治理的初步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5,s1:51-64.

[4]龚向民,李昆,万淑燕等.人类活动与赣江泥沙变化规律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06,32(1):24-27.

作者简介:肖翔,男,(1989年12月28日—),云南师范大学,专业领域: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