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具备一定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与专业的教学语言艺术,从而为小学生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 要以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基础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权威的知识,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几乎把教师的一言一行当作模仿的范本进行效仿。如果说教师的人格魅力、穿衣打扮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那么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讲授、语言示范则是至高无上的教科书,是学生学习与记忆的标准答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重要的教学示范作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努力达到规范、科学化,让小学生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能够获得积极地正面影响。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需要备好课,对课文中的字词不把握的,通过查字典、网络搜索、向其他教师请教等方式,以求语文课堂能够做到完全的正确规范,杜绝错误知识示范行为的发生。
此外,语文教师在课下与学生的交往中也要注意口语的示范性和标准性。小学生具备非常敏锐的观察力与强大的模仿力,加之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不仅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无意识中也深受教师的影响。因此,在课下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用规范的交际语言与学生交谈。很多教师认为下课了教师的任务就结束了,因此放松自己,不仅言行举止不注意礼仪、文雅等,在和学生交谈中也是一口方言,或者无意识中带上方言。如有的语文教师把“相似”念成“相识”,“板凳”念成“椅子”,“故意”说成“得为”,把“肥皂”说成“胰子”;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等等,这些表达方式都为了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预言示范。
二、 要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因此要充分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考虑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教师一方面要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机制、身心发展特点、思维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调整教学语言;另一方面要考查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学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在浅显、生动的教学用语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1、用童话式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使课堂丰富多彩。教学语言切忌过于平淡死板,教师要充满热情地朗读课文,像讲童话故事一样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听课像听朗诵一样是一种语言的享受,这会在无形中提高课文的感染力、学生的朗读技巧。
2、多用儿童已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切莫用复杂的词语及表达方式为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如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学,尽量不要使用四个字的词语,使用词语要注意尽量浅显,句子不要过长,语法成分比较简单,这样才适合一、二年级学生的理解力。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组织教学语言,尽量用到学生已掌握的词语,在教学的同时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3、以具象思维为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阶段,因此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应尽量形象生动,多用举例子、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抽象的东西,切莫进行长篇大论的理论讲解。比如,很多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对于课文中讲到的东西并没有见过,教师就可以通过出示图片加深学生的了解。
三、 要充满生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生动性是指教师要形象地描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使学生在印象深刻的基础上如同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一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主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选材多以经典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在充满趣味性的同时也不乏深刻性和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善于用各种教学手段、艺术性的语言还原课文的经典魅力,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细致地刻画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文学意境,使学生在形象的描绘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成功地解读文学作品。”此外,教师要注意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主旨,切莫让自己对教材的发挥偏离文章的中心意思,从而误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备课,寻找科学的素材,务必使自己对文章的解读和扩张做到正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使课本上死的文字变成活灵活现的知识进入学生的思想与心灵中,在深刻领悟与感同身受的基础上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极大影响着学生语言的发展与语文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在努力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形成自成一格的教学风格之余,不断加强教学语言的钻研与锻炼,使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师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焕发出真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