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景碑看“鞭打春牛”立春习俗

2014-12-26 21:39:33李远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期

摘要:张景碑为研究汉代立春习俗鞭打春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和参考文献。通过举办“诸葛亮鞭打春牛”立春仪式,向观众展示我国古老的风俗礼仪,了解古代“重农”观念。

关键词:南阳卧龙岗 张景碑 鞭打春牛 立春习俗

位于卧龙岗武侯祠的南阳市博物馆是一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人文景观、游览观光相互融合的大型地方综合博物馆。祠内碑石林立,匾额楹联琳琅满目,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保存着汉代以来的碑刻400余通,匾额楹联200余幅,碑刻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均备,在全国武侯祠中当居首位。其中卧龙岗武侯祠汉碑亭所存三通汉碑之一的张景碑,不仅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之作,而且碑文侧面记载了汉代立春习俗鞭打春牛仪式的详细情况,对研究汉代习俗鞭打春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

一、《张景碑》简介

张景碑,又称汉张景造土牛碑,1958年在南阳故城南城门(解放路)东侧出土,碑为东汉延熹二年(159年)所立,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碑文大意记载了南阳郡太守丞在“告宛”人公文中,同意张景“愿以家钱”包作举行立春仪式时所需土牛、瓦屋、栏楯等设施及梨、耒、廾(草)、席(竹席)等一切用具,并为此请求免除他家世代劳役,对此郡府表示同意等内容。碑文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东汉时期“急政暴赋,赋敛不时”的严重情况。

张景碑保存较好,通高1.25、宽0.54,厚0.12米,满行23字, 残存12行,计229字,可识者225字,字体为汉代隶书,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碑字笔势结构严谨,体势开张,波磔分明,横扁平整;风格端庄自然,笔势疏放,秀丽典雅,简淡冲和,无矫揉造作之态,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之作。张景碑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书法艺术成就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其中碑中有一“府”字曳脚特长,呈刀币形,为它碑所罕见。此碑拓片曾于1973年在日本展出,收到国外书法爱好者的赞赏和重视。

二、鞭打春牛历史沿革

我国自古为农业大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立春又称“打春”,就是冬至数九后第6个“九”开始,农谚有“春打六九头”之说,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之说。古人向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周礼·月令》冬之月,命有司“出土牛以送寒气”出作也。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春天。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古代,在立春日,天子要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汉代以后,民间祭春牛习俗盛行,又经不断丰富和演绎,发展为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在立春前一天,由一个身材高大的后生扮成“芒神”(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手执杨柳枝赶着土牛,由地方官吏行香主礼,叫做“打春”或“鞭春”。

鞭春牛活动最初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是以汉族为主的迎春习俗,唐代以后逐渐向全国各地扩散,而且直接影响并传入到了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之中。北宋时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府要向皇宫进贡春牛(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土牛)于衙门前,以示各级政府重视农耕。到了立春之日凌晨,将置于皇宫及政府各衙署门前的春牛打碎,此为“打春”。市民争抢被打碎的春牛残片,抱回家中,成为祛病、祈求丰收的吉祥物。

“鞭打春牛”是流行在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老百姓在立春之日要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北方一些地方还有“咬春”的习俗,即吃个生萝卜消食防病,都是对农耕社会传统习俗的一种演绎。如今这一习俗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打保平安,二打有财富,三打享幸福。

三、诸葛亮鞭打春牛

2009年为农历“土牛”年,为活跃群众春节文化生活,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再现中国古老民风民俗,南阳市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专业技术力量和陈列优势,在2月4日立春当天(农历正月初十),隆重举行了“诸葛亮鞭打春牛”活动,和景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为广大市民奉献一场古老有趣的民俗文化盛宴。

活动当天,“诸葛亮鞭春“活动迎春礼队由手持羽毛扇的诸葛亮、古代官员、面涂脂粉做忸怩丑状的春婆等扮演者庞大队伍组成,旗、锣、牌开路,从卧龙岗下十字路口出发,十二人手持五颜六色的春幡、彩旗前行,四人抬纸扎形同真牛的春牛尾随其后,紧接着是四人抬着盛有五谷等贡品的贡桌,群众、社团表演紧随其后。在卧龙岗武侯祠大门外稍作停留后,行至活动地点石马场处,放置春牛,集体作揖行礼。然后,由“诸葛亮”牵着身披红绣球的春牛,扛着挂红的犁耙到地里,在“官员”和群众观看下,左手扶犁,右手执鞭,做犁地开耕动作4次,每犁一圈即念一句祷词,其词为:一犁风调雨顺,二犁国泰民安,三犁六畜兴旺,四犁五谷丰登。象征性地犁几下田,效仿古代以示官府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并藉以催促当地百姓早做春耕准备。接着放下木犁,走至事先放好的春牛旁,手执彩鞭击打春牛数鞭,并口中诵词:“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将土牛抽得泥草飞溅,使肚内的五谷杂粮散落一地,象征今年将五谷丰登。此时,围观者蜂拥而至,将春牛打碎,争拿“牛肚”内的五谷。鞭打春所执的竹鞭,俗规为二尺四寸,这象征着二十四节气,有告别冬季抓紧春耕的寓意,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祈求从春种到秋收,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心情与良好愿望,还表现出古代先民的原始信仰。活动当天,万余南阳市民见证参与了“诸葛亮鞭打春牛”民俗活动,收到了轰动的社会效应。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与春耕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南阳市博物馆馆藏汉隶珍品张景碑,为研究汉代立春习俗鞭打春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和参考文献。并通过举办“诸葛亮鞭打春牛”立春仪式,向参观者形象地展示我国古老的风俗礼仪,了解古代“重农”观念,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应发奋图强,努力工作,莫误大好时光。

联系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 李远 邮编: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