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琼
摘要:俗话说:祖国山水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导游是他们直接的服务者,由此可见导游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民俗学界“眼光向下”的研究视角让本文把研究对象聚焦在了导游身上。本文在查阅大量文档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导游身份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回溯:从古代的向导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干部;从旅游大浪潮中所谓的“骗子”到现代电子导游仪的出现。
关键词:导游;身份;历史变迁
导游这个职业古已有之。人类诞生之初起,为了生存需要四处奔波以获得食物和安全。虽然那时人们的目的不是旅游,但正是因为四处奔波有了探路者和带路的向导出现。这些可以称为是早期的导游。到了古罗马帝国时期,旅游活动规模空前。希腊神话、奥林匹克运动及其他庆典活动和历史遗迹使得人们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希腊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中产阶级也加入到了旅游大军中。这使得古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旅游”。其特点之一就是导游人员的大量涌现。” 现代意义上的导游先驱是英国的托马斯·库克。他于1841年组织团队去了英格兰参加禁酒大会,在随后的几年他又组织人去了巴黎以及开创了首次的欧洲旅行。在这些旅游活动中他扮演的是现代旅游中的导游和领队的角色,因此他被称为现代导游的创始人。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引导旅游者参观游览,组织、协调旅游活动,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奇、求乐”愿望的旅游服务工作,即引导游览活动的导游服务;二是指旅游者在旅行游览活动中提供向导、讲解和旅途服务的导游人员。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2年底,导游管理系统内登记的导游员共有711883名。目前导游按职业性质可以分为兼职、专职和自由职业导游人员。专职导游人员是在一定时期内以导游工作为其主要职业的人,一般为旅行社的正式员工,不可以随便接别家的活儿。兼职导游就是以业余时间从事导游工作的人员。据导服公司统计目前在册的兼职导游来自各行各业:高校学生、教师、护士、医生、城管队员、民航机场工作人员、外贸公司保险公司职员等等。对于他们来说带团赚钱也许是其次,大部分的人是渴望在轻松游历之余认识新的朋友,追寻自我的充实和提高。自由职业导游是以导游为主要职业但不受雇于固定的旅行社,属于自由人,可以与多家旅行社联系,带不同的团,没有固定工资,收入不稳定。在中国导游行业以兼职和自由职业者为主,因为这样自由。旅行社给专职导游的固定工资从全国来看是300——1000元不等。即使是在旅游业特别发达的城市,导游的基本工资很少有超过1000元的。所以很多人不会为了几百块钱而受旅行社的约束和限制。
一、古代向导人员
由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等文明古国生产力水平较高,最早迈进文明社会,获得了旅游活动产生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经济基础,所以这些国家最早出现了旅游活动。古埃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非生产性地祭祀和拜谒旅游活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活动的举办促使了世界上最早的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出现。古罗马各种形式的人群流动,形成了早期的游客。
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奴隶主不再满足生活起居上的享乐,而开始了以巡视、巡游为名义的享乐旅行。旅行中其臣仆除随时侍奉外,实际上也起着旅行向导的作用。此外我国古代有“向导”的称谓,是古代军队中的专有名词,是指为军队引路的人。《孙子兵法》中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后来向导泛指带路之人。 在封建社会,随着经济和交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其中对导游发展影响较大的规模化旅游活动主要有帝王巡游、公务行游、文士漫游、宗教朝觐和平民郊游五种。 那时熟悉当地的僧侣、马夫、客栈老板、店小二等充当着向导的角色。他们不仅引路还介绍沿途的名胜景点和当地的风俗民情。但当时旅游毕竟还是小部分人的活动,向导们只是接受客人赏赐的“盘缠”和“酒钱”,他们不能以此为生也就没有形成导游队伍。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通都大邑、交通要道、名胜古迹处,游人很多,有人专事导游这一行,并以此为生。到了唐朝,不但有了专业导游,还出现了印制的导游图,称为“图经”或“地经”。 。
二、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干部
1923年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同仁的支持下,在该银行下创设了旅游部。1927年旅游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为我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随后各种旅行团、旅游协会、旅游服务社等旅游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屹立在中国大地上。同时也诞生了我国第一批专业的导游人员。
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导游队伍逐渐形成,规模约有两三百人,近十几种语言。此时导游是“高薪”、“政府官员”的代名词,导游的工作只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当时导游可以称得上是社会上比较前卫的职业,收入高,社会地位高,是人们无比向往的职业之一。最初,旅游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屈指可数,他们的身份都是国家干部,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主要的工作内容被概括为:宣传员、调研员、服务员、安全员和翻译员。他们都是从各行各样选出来的优秀人才,作为国家的代表,从事外事活动。他们更像是在完成一项政治任务,而非现代意义的休闲活动。
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翻译导游人员“三过硬”(思想过硬、外语过硬、业务过硬)原则的指导下,他们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到1988年底,全国形成了以中旅、国旅、青旅为主干框架的近1600家旅行社体系,导游人员扩大的25000多人。
三、旅游大潮中所谓的“骗子”
1985年我国旅游经营权利开放,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普通百姓的出游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在一次次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从头到尾的服务者是导游。游客往往是通过一个导游来解读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导游处于中心位置,导游关乎于旅游活动的成败。所以国际旅游界将导游服务称为“旅游业的灵魂”、“旅行社的支柱”。在许多书目中导游是“民间大使”、“民间外交家”、“地方形象代表”、甚至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批导游涌入,导游从业人员的质量也开始大打折扣。而且兼职导游数量庞大。这样旅游局和旅行社等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导游谩骂游客、频繁带游客逛商店、收取各种杂费的现象层出不穷。于是国家旅游局进行了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级别划分、出台导游行为标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等整顿行为。然而,许多制度和条款的变更尤其是导游不再是国家干部而是隶属于旅行社、导游服务中心或导游公司的工作人员,使得导游人员的身份发生了很大改变。
这种巨大的转变我们从两本关于导游的书中就可以读出来。北野一志于1991年出版的《一个中国导游的自白》讲述了导游从业人员许多的无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美好世界。比如导游与游客的关系十分友好,离别时都还能见到许多人情的味道。在作者当导游那段日子,导游尤其是外语导游的身份挺高的。但是随着导游门槛的降低,大批量的导游涌入了这个行业。加上各种政治制度的调整,导游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于是出现了许多的“导购”、“黑导”。
邬敬民2006年出版的《叫我如何不宰你:一个导游的自白》虽然也掺杂着导游的无可奈何,但着重在讲述导游界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书中这样写道:“如今的旅游市场,充满了欺骗。整个骗局的大部分工作,是由导游来完成的。但设下骗局的,恰恰是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旅游者本身。但是,由于导游工作的特殊性,整个行业的黑锅,几乎由导游一个人来背负着。” 这句话道一语击中了导游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例如2011年2月14日辽宁游客在澳门旅游时因导游迟到,没有高举接站牌进而殴打女导游,事后调查却发现并非如游客所说;2011年3月24日三亚多名浙江游客因为乘坐景区内的电瓶车事宜与女导游发生争执,进而殴打女导游,致使其牙齿脱落、多处受伤。”导游被打事件频频发生,而基本上每次的结局就是“一切都是导游的错,吊销导游证永不录用”。媒体的大事渲染报道之后,当事导游员总会在媒体场合公开道歉。
自从所谓种种导游内幕曝光之后,人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导游。虽然很多书和文章中分析了导游吃回扣事出有因:这与导游是无工资、无保险、无保障的“三无人员”密不可分。然而读者与游客们虽然知道了导游的艰辛但同时也知道了“内幕”,在他们出行的过程中总会想到导游又该收回扣了。这样“骗子”、“导购”、“妓女”、“吃青春饭”等等名称都安在了导游头上。游客总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想着不上导游的当。原本就有了隔阂的导游与游客之间又怎样获得一段愉快的旅游经历?
在国外导游是一个令人羡慕、尊敬的职业,是一种人们表现自我的方式。只有具备一定学历的人才具有这样的资格。欧美发达国家的导游员大部分是自由者,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养老、医疗待遇。较为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也为包括导游在内的自由自由职业者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国外从事导游职业的人的生存状况相比与中国来说要好得多。对于他们的负面评价,对于导游职业的关注远远没有中国这样强烈。
面对各界媒体对导游形形色色的评价;面对权力话语中失语的境地;面对游客心中的坑蒙拐骗的形象,导游们自己录制了一首歌曲,希望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让人们了解这样的一群人,看到他们为游客付出的努力:
“迎着朝阳,望着星空。我们的脚印遍迹着城巷。收起疲惫,让我们微笑。每一次经历都让我们更坚强。穿越着古今,声音在城市回荡。指引着人们走进历史的长廊。梦回在前朝,一转眼就到今朝。道不尽五千年华夏的荣耀。我们是导游,城市的窗口。一双脚印遍及着京城。我们是导游,文化的火炬,唱尽中华最灿烂的文明。我们是导游,不轻易放弃。迎着风昂首毅力向前。我们是朋友,大家一起走。相亲相爱是一家人。我也会、你也会、他也会、完成这骄傲的历程。”
四、电子导游仪的兴起—传统语境的丧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种新的导游出现了—电子导游仪。电子导游仪就是运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创造出来的代替原始人工讲解的各种讲解设备。我们常见的有采用数码技术供游客自由选听的“数码按键播放机”,利用视频及网络技术将重要文物做成视频图像和配上解说供参观者观赏的“触摸式视频讲解系统”,在固定景点上使用的、而且最方便管理的投币方式的“电子导游机”。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导游的功能越来越智能化,身份识别、掉队提醒、掉队告警、发车提醒和自动点名等功能也陆续得到发展。
在欧美等国家电子导游仪已经普遍使用,这些年来在我国电子导游仪也得到了快速传播和使用。比起传统的人工导游电子导游储存了大量的信息,会用多种语言,而且减少了传统的支付、配用、组团等环节,小巧玲珑携带方便非常利于游客使用。电子导游仪具备人工导游员所具有的功能同时也具备很多人工导游员所没有的能力,这样人工导游员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就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按照民俗学语境理论的分析,电子导游仪是以声音形式固化的文本。它是导游员人缺席,声音的延续。它缺少了导游人的在场,缺少了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减少了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乐趣。它们的出现增加了游客对景区知识的了解但同时会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一点点隔绝和冷漠?
五、结语
导游身份的历史变迁遵循着自然界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古代的向导、改革开放的国家干部、旅游大浪潮中的“骗子”、电子导游仪的转化,哪怕冰冷的机械开始取代了部分热情的人工服务,也不忘导游是旅游业的灵魂人物,感谢他们为社会带来的一抹靓丽色彩。
参考文献
[1]陈蔚德.《我的导游生活》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徐军.《导游女》昆仑文学丛书.昆仑出版社,1986.
[3]北野一志.《一个中国导游的自白》作家出版社,1991.
[4]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5]熊剑平等.《导游学:理论·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2007.
[6]方海川.《导游原理与务实》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邬敬民.《叫我如何不宰你:一个导游的自白》华夏文艺出版社,2006.
[8]刘建平.《导游学研究》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9]刘建平.《导游理论与实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10]曾丽.《我国导游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
[11]何宇红.《论我国电子导游的兴起及发展优势》消费导刊,2009.
[12]赵湘军,《导游学原理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吕宛清,《旅游导游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