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9月26日,科技部、财政部在京共同召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以下简称转化基金)启动推进会。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上还开通了转化基金官方网站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网站。
万钢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还不十分通畅,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衔接还不够紧密。启动实施转化基金,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和绩效奖励的支持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民间投资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的重要探索,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创新实践。他要求转化基金要重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供有力支撑,有效弥补成果转化环节的资金短板,分担风险和损失。二是要加强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合作与联动,形成财政科技投入的叠加效应、拉动效应和放大效应。三是要关注项目团队、人才和机制建设,将各类创新人才计划和海归团队纳入支持范围。四是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参与支持创新创业大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余蔚平部长助理指出,中央财政出资设立成果转化基金,运用间接支持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将十分有利于缓解科技成果转化中“融资难”问题。他同时强调,政府支持科技创新,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在支持公共科技活动和营造创新环境的同时,必须发挥好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基金在机制设计上,借鉴国际做法、总结地方经验,遵循成果转化规律,突出了引导性、间接性、非营利性和市场化原则,符合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符合财税体制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决策和执行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实现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有效对接。
2014年是新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国科火字[2010]179号)实施的第五年。根据火炬中心2014年7月发布的《关于申报2014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通知》,各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高新技术企业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申报积极踊跃。此次共有35个省市科技厅推荐报送企业1 361家。经过前期受理汇总,火炬中心于9月25日顺利召开评选会,共邀请电子信息等6个领域的26位专家参加评选。此次评选将会从企业创新能力、行业带动性、营利能力、社会贡献四个方面进行。
火炬中心副主任张卫星到会发言,他从科技部近期工作、新时期火炬工作的定位及重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企评选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向与会专家做了介绍。同时,他指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有益于树立企业创新发展的品牌形象、促进创新要素的整合,希望通过此项工作,评选出一批真正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龙头企业。
9月9日,科技部、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深圳召开了国家种业创新体系再造暨国家种业创新基金启动新闻发布会,宣布落户在深圳前海的第一个以社会化资本投资为主体的种业创新基金成立,会议提出了以科技金融为抓手,再造种业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系统解决方案,标志着我国种业创新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深圳市市长许勤以及科技部农村司、深圳市有关委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盟负责人及种业企业、投资企业等约110人参加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张来武副部长指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种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种业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部署,科技部于2012年博鳌种业论坛上提出再造中国种业创新体系、推进我国种业商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思路。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科技部提出深化再造种业创新基金体系的顶层设计思路,推进构建“1(财政部农业部联合设立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1(科技部联合深圳市、河南等共同发起的国家种业创新基金)+M(区域性、专业性种业基金)”为主体的种业科技金融创新体系,明确以科技金融为抓手,搭建种业科技与种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再造种业创新体系,促进种业创新链、产业链及金融链紧密结合,形成种业全领域、全布局、全链条的种业金融创新链。
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优势,启动科技投入方式改革,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放大和杠杆作用。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科技部的指导以及深圳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国家种业创新基金,即深圳前海中农种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落户前海,必将为汇集社会资本、服务中国种业创新做出新贡献。
农业高效用水精量控制不仅是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构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与效益,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与水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在“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首批项目中科技部启动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组织实施的“农业高效用水精量控制技术与产品”主题项目,8月15日,项目各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在河南新乡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阶段总结。
通过3年多的联合攻关,项目已经在抗旱性小麦、玉米品种鉴选技术、作物生命需水信息调控技术、高效抗旱节水材料、低耗精量灌溉技术与产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我国精量控制灌溉技术研发平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效用水精量控制技术体系,为提高我国农业水利用效率,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截止2014年7月底,该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项,获得国内授权发明专利46件,国外授权发明专利3件,制定国家技术标准4项,地方、行业标准10项,发表论文395篇,其中SCI/EI收录168篇。
科技助力贵州白酒行业发展,酒类企业的专利数量增长快速,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逐步提升。仅2011年至2014年7月,贵州省酒类企业申请专利2 018件,占历年总申请量2 725件的74%。截至目前,贵州白酒共有12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酒类地理标志。
白酒行业是贵州省主要特色轻工产业和“五张名片”之一,贵州省科技厅通过科技来支撑贵白酒特色产业发展。
在第一次施药后32 d,分别调查各试验小区向日葵总株数、被列当寄生株数及列当已出土株数;同时调查各小区向日葵列当鲜重(包括未出土的列当)。再分别计算向日葵列当的寄生率、寄生强度、寄生程度、株防效、鲜重防效,最后对株防效利用LSD法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公式: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贵州省科技厅先后出台若干规划、纲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同时通过设计基金会、启动重大科技项目、整合优势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助力白酒行业发展。
此外,贵州先后投入1 706万元人民币启动了“贵州省酱香型白酒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贵州省酱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与丢糟资源化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
2014年9月19日,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支持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正式开始机体对接,前机身与中机身开始按照既定工艺装配流程进行对合。
C919大型客机机体结构主要包含机头、前机身、中机身/中央翼、外翼、副翼、中后机身、后机身、垂尾、平尾、活动面等部段和相关部件,由中国商飞公司设计研发中心进行设计,分别由中航工业成飞、洪都、西飞、沈飞、哈飞和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浙江西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制造,由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负责总装。C919首架机前机身、中机身/中央翼、中后机身、副翼已经通过中国民航局的适航检查。
新建成的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主要包括总装厂房、部装厂房、复合材料中心等功能区,总装移动生产线基本安装到位。承担机体结构对接工作的部装厂房由中央翼装配、中机身装配、水平尾翼装配和全机对接4条生产线组成,采用了自动化制孔、钻铆设备、自动测量调姿对接系统、自动引导运输车(AGV)、飞机移动系统(AMS)等先进设备,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机部件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装配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目前,C919大型客机除机体结构开始总装外,正在同步开展机载系统的研制,项目工程发展工作稳步推进。
国家863计划项目“3 000吨/日级大型煤气化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的应用研究及工程示范进展顺利。2014年7月9日8时56分,该项目依托的示范工程——兖州煤业鄂尔多斯能化荣信化工项目全系统贯通,生产出纯度为99.9%的合格甲醇产品,装置运行安全稳定。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世界上单炉规模最大、单炉日处理煤3 000吨级的超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正式投入生产,标志着我国自主超大型煤气化技术示范取得重要突破,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在国际大型煤气化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3 000吨/日级大型煤气化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于2012年启动实施,项目总体目标是建设应用于大规模多联产系统的单炉日处理煤3 000吨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水煤浆气化示范装置,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气化系统进行集成示范和技术优化,形成适合于大规模多联产系统的超大型气化技术。
项目在“十一五”863计划成果基础上,结合已有单炉日处理煤2 000吨级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的成功运行经验,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工业运行优化的有机结合,对超大型化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涉及的关键技术——水煤浆气化热态火焰特性、多级合成气洗涤除灰初步净化工艺、旋风分离器结构优化、分段支撑的大型化气化炉耐火衬里结构、气化原料煤种的气化动力学等开展了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优化了3 000吨煤/日级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工艺流程,完成了超大型化气化技术工艺设计软件包的编制。该装置自2014年7月初投入试生产以来,处于稳定、可控的试运行状态。3 000吨/日级气化炉完全达产后,氧耗、煤耗将比同类型气化技术低3%~5%,碳转化率达到98%以上,有效气体成分达到82%~85%。8月19日成功实现双炉运行,目前装置运行平稳,预计每年可实现利税约6亿元。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与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合作的“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应用课题组”宣布,首次通过颅内植入电极的方式实现意念控制机械手,人类利用“意念”操控机械不再是空想。这一成果为“渐冻人”实现运动功能重建带来了希望。
脑机接口,是指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神经信息交流与控制通道,从而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完成大脑对外部设备的控制。本次研究中的大脑皮层植入电极技术可以在相同时间内采集到更多、更准确的信号来反映大脑神经活动。对于患者的思维尝试,电脑可以识别相应的脑电信号并使机械手作出反应。据了解,此次实验是进一步把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到人类运动功能重建领域的转化医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这种皮层电极片不能长时间安置于脑内,患者在接受手术后最长一个月必须取出,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材料的使用,脑机接口这一技术有望实现电极端口终身植入,为更多患者带去福音。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我国地域广大,自然地理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各有特点,各地区癌症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20世纪70年代,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首次绘制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30多年间,由于人口老龄化、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我国癌症负担不断加剧,癌症发病、死亡的地区分布也随之变化,癌症高发区的分布却仍沿用20世纪70年代的结果,为防治策略制定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根据目前掌握的调查资料和监测数据,利用科技信息技术重新绘制癌症地图,分析癌症的空间分布特征,重新设定高发地区和重点防治区域,为病因学研究提供可靠信息,以提高癌症研究和防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癌症地图集》编制”项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实施,分为“中国癌症基础数据资源建设研究”、“中国癌症地图模型的建立”和“多源数据建模在估计不同维度癌症发病和死亡率中的应用”三个课题。项目将通过整理分析全国肿瘤登记数据、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数据和各相关年份的人口学资料,绘制、出版以县(区)为单位的新版《中国癌症地图集》,建立区域性癌症流行情况大型元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从而明确我国主要癌症的地理分布情况,为多学科科研、癌症的早诊早治和政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信息,为我国制定中长期慢病防治规划提供重要资料,同时,通过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提供我国的癌症信息成果,提高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
我国运河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其年代之早、数量之多、规模及影响之大,在世界上堪称独一无二。2014年6月,我国大运河成功获批列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还存在史料尚未系统、规范整理,重要河道湮没线路仍未确认,缺乏一部完整、权威的运河变迁图志等一系列问题,这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对运河历史和现实作用的科学认知,不利于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科技部通过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部署了“中国运河图志编研”项目。9月3日在北京专门召开的专家组会议,标志着此项工作的正式开始。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专家组成员及承担单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参与单位人员等20余人参加会议。
项目旨在系统收集、整理中国运河变迁史料,制订史料整编与数据库建设规范,建立运河变迁史料数据库;应用史料考订、遥感影像解译、地学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复原运河变迁历史;廓清历史时期运河体系的演变过程,阐明运河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编纂一部有代表性的中国运河变迁图志。该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将为保护与传承运河遗产、弘扬运河文化、开展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促进运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权威的基础数据。
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资助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哈佛大学、奥本大学等单位组建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了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并揭示其独特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这是国际上首个完成全面解析的异源四倍体硬骨鱼类基因组图谱。该研究成果以Article形式于2014年9月21日在《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DOI 10.1038/ng.3098)。
鲤鱼是全球分布和养殖范围最广泛的经济鱼类之一,同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也是我国最有条件利用基因组资源进行品种改良的水产养殖物种之一。鲤鱼基因组由100条染色体组成,是迄今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脊椎动物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其基因组经历了四轮复制,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四倍化脊椎动物基因组之一。
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标志着鲤科鱼类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和遗传选育研究全面进入基因组时代,对解析鲤科鱼类生长、品质、抗病、抗逆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研究脊椎动物基因组进化和基因衍化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模型,为开展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培育品质优良的鲤鱼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