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昌学
刘华清(1916~2011 ),湖北大悟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被誉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华清任舰艇研究院院长时就着意留心世界各国海军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应用,思考过航母研制问题,于1970年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并组织领导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航母研制专题论证。
2012年9月,随着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一号”正式交接入列,一个延续百年的中国梦终于成真。毫无疑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航母梦的标志性人物,就是刘华清。“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刘华清这一明志誓言,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船办”主任担航母大任
1970年——浩劫的动乱年。这一年春天,海军党委意外接到中央最高决策层关于研制航空母舰的指令。这项“非常光荣的政治任务”,幸运地落到了刘华清的头上。此时,刘华清被无端从国防科委副主任职位上,打发回海军做了一个小小“船办”——“海军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1970年5月起更名为‘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能亲自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个航空母舰建造工程报告,刘华清倍感荣耀。正是从此发轫,中国航母令他魂牵梦萦整整四十个春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曾参与具体工作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工咨询委员、原舰艇研究院714所教授级研究员于瀛,多年后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从尘封四十多年的记忆宝库中检索出一鳞半爪的珍贵碎片,把我们带回到历史现场。
1970年5月上旬的一天,在舰艇研究院714所从事水面舰艇情报研究工作的于瀛,随领导参加院里召开的紧急会议——中国的第一次航母论证。这一年,中国正处于与苏联全面交恶、与美国关系尚未解冻的特殊时期,安全形势严峻。
舰艇研究院“绝密会议”开过不久,副所长张日明和于瀛带着苏美的一些航母资料受命前往海军机关,向“船办”主任刘华清汇报。汇报结束时,刘华清嘱咐他们“尽快把这些资料做成一本小册子,给上级汇报的时候也可以提供给领导们看看”。
张日明和于瀛很快将航母资料编辑成册,印制了十五套,送到刘华清办公室。刘华清很满意。如今,这本仅有两个巴掌大小的《美帝苏修航空母舰图册》,就收藏在舰艇研究院档案馆。泛黄的纸页,见证了时代的沧桑,成为追寻中国“航母梦”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1970年5月16日,是一个应该被载入中国航母发展史的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刘华清主持完成了《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并呈报给海军领导。
刘华清在报告中提出三年实现中国航母梦的总目标,只是参考了二战后美国常规动力航母的建造周期而已,就中国的科技实力与工业水平而论,即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要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一艘航空母舰从总体设计、施工建造,到舾装试航、交付部队服役的全周期,也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不过,仔细想一想便会明白,这与当时炽热的政治气候不无关系。
报告分别呈送给了海军第一政治委员、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组长李作鹏和海军常务副司令员、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吴瑞林。
十天后,即1970年5月27日,刘华清在海军装备部主持召开了航空母舰论证工作座谈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航空母舰研制代号被冠名为“707工程”。
1970年7月20日至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与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联合组织召开了“五型舰艇”技术协调和交底会议。新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周希汉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刘华清作为“船办”主任,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
当时正值“文革”高潮时期,极“左”思潮泛滥,海军机关一些思想激进的“造反派”认为,中国研制航母就要“赶英超美”,“刘华清版”航母方案太过保守落后。同时,会上也出现了“右”的声音,认为航母目前搞不出来,不敢承担研制任务。
包括刘华清在内的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试图排除“左”和“右”两方面的影响,坚持按上报的航母工程方案往前走。1970年9月28日,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再次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确定航母研制分两步走:到1972年底,重点完成科研设计;1973年开工建造,争取“四五”(1971~1975)末期首艘航空母舰建成下水。
然而,令刘华清和所有满怀“航母梦”的人始料不及的是,五个月后,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爆发,刚刚起航的航母工程触礁搁浅、戛然而止。直到此时,刘华清才获悉:一年前下达建造航母令的“中央首长”是“副统帅”林彪。
再次建言造航母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益凸显的海洋主权危机引起共和国开国领袖们对人民海军建设的极大焦虑。
1970年9月25日,毛泽东在接见巴基斯坦海军司令哈桑中将时,不无忧虑地说:“讲到海军,我们恐怕是不行……现在一些大国欺负我们……什么印度洋、太平洋都被他们霸占着。所以我们也得搞一点海军。”
1973年10月25日,重病缠身的周恩来在同外宾谈到领海主权时,动情地说:“我们的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领,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
毛泽东和周恩来关于海军建设的一系列谈话和指示,重新唤起刘华清对早日实现中国航母梦的强烈渴望。1975年9月1日,刘华清第二次建言造航母,在那篇《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的万言书中,刘华清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大胆建言:“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
报告的最后这样写道:
要抓紧时间,在前七年左右将航母首舰试出来,十年末开始形成战斗力。如果这个十年,特别“五五”如不上马,那就是要在二十年之后我国才有航空母舰。因为它的研制周期起码要七年左右的时间,而且我们又是从头做起,时间会长些。我们一定要建设既有数量又有高质量的强大海军。
“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这就是邓小平对刘华清包括建造航空母舰在内的“憋不住的汇报”的批示,而且是在收到报告的第二天就批转给了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寻找他山石,踏上美国航母的甲板
在与这个“海上巨无霸”神交十年后,刘华清终于与它有了第一次现实版的“零距离”接触。当然,这个“海上巨无霸”不属于中国,它的主人是美利坚合众国。
1980年5月24日至6月6日,应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飙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的重要成员,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于5月15日率中国军事技术代表团先行抵美,进行军事技术转让项目考察和技术性会谈,为耿飙访美先期作准备。
刘华清考察参访的最后一站是圣迭戈海军基地。五角大楼掌门人布朗为给首位中共军方高级领导人的到访制造更大的“轰动效应”,将在这里导演一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压轴戏”。作为“预演”,刘华清饶有兴趣地参观了“CV-63小鹰”号航空母舰。
在舰长陪同下,刘华清参观了“小鹰”号航母作战指挥中心、机库、飞机维修中心、升降平台、飞行弹射装置、官兵生活舱、厨房餐厅、医疗病房等设施。刘华清第一次真切认识了“海上霸主”的庐山真面目。
6月4日,圆满完成在白宫、五角大楼以及国会山密集高层会晤与谈判的耿飙,率中国军事代表团抵达参访美国本土的最后一站——圣迭戈海军城。
这是刘华清十天之内第二次踏上美国航母甲板——“CV-61突击者”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航空母舰提供了绝佳的表演舞台。从震惊世界的日本偷袭珍珠港,到决战中途岛和瓜达卡纳尔岛;从马里亚纳、莱特湾和珊瑚海大海战,到硫磺岛和冲绳岛登陆战,航母在人类战争史上写下了“航母制胜”的辉煌篇章。
正是借助于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美利坚合众国取代大英帝国,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二战结束后,冷战的铁幕和核武的阴影曾试图折断航母主宰海空的巨大翅膀,但直至进入21世纪,还难有任何新的武器系统撼动它的历史地位与战略价值。
有感于此,刘华清在回忆录中写道:
可以说,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自它问世以来的八十多年间,几经波折,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这种舰机结合、攻守兼备、机动灵活、坚固难损和高技术密集的多球形攻防体系。今天,它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武器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能抛核弹的战略威慑力量。在世人眼里,它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各国军事战略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1982年8月,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他的中国航母梦更加清晰可见。
冷水浇头后的坚持
1987年3月31日,海军机关办公大楼第一会议室。
受总参谋部首长委派,总参装备部部长贺鹏飞率装备部、作战部相关部门领导,专程到海军听取装备规划问题的汇报。
这不是一次例行的汇报会。
事出有因。2月27日,中央军委召开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总参关于“七五”全军主要战斗装备规划设想的汇报。会议认为,“七五”期间军队装备建设,根据轻重缓急、量力而行的原则,发展顺序应为陆军、空军、二炮、海军。海军敬陪“末座”。
军委常务会议上军委首长的讲话,给刘华清重重地浇了一盆冷水。
维系国家海防命脉安危,事关海军发展百年大计。身为共和国海军司令,刘华清不可能唯唯诺诺沉默不语,更不会装聋作哑置身事外。这不是他的政治品格与为官哲学。即使在1975年那样的逆境中,为了海军装备十年发展规划之争,他甘愿第二次被迫调离海军,也不惜上书邓小平,公开申明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更何况,今天身居海军统帅之位,职责所系,使命在肩;他岂能沉默不语!
“要让军委总部首长全面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刘华清决定亲自到总参汇报,“不然等上级规划好了,再放马后炮就难办了!”
然而,就在刘华清决意找上门去向总参汇报“真实想法”的当口,3月下旬的一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各大媒体同时发布了一条消息:总参一位领导在会见外宾时公开表示,我们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
刘华清惊诧不已,顿感事态严重,更觉得有必要尽快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向军委首长和总参领导作个详细汇报。为慎重起见,他决定先听听德高望重的老司令员萧劲光的意见。
第二天晚上,刘华清来到开国大将萧劲光的住处,两任海军司令员敞开心扉,就中国海军发展和装备建设交谈开来。
“我完全赞同你提出的‘近海防御海军战略。”萧劲光对刘华清说,“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没有航母,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了。技术达不到,经济实力也不行。”
老司令的由衷之言深深打动了刘华清。他接过话头,直抒胸臆:“现在搞航母,技术水平提高了,经济上也强多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财力、技术仍有困难。所以不能等,要早论证,早研究,这样才有主动权。”
“是这个意思。”萧劲光赞许道,“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详细汇报。”
刘华清回答:“有这个考虑,并已作了安排。”
临别,刘华清恳请萧劲光把对发展航母的看法,连同对海军建设的其他见解,写成文章在海军内部发表。萧劲光接受刘华清的建议,很快撰写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一文,并在《海军杂志》刊登。
与萧劲光一席深谈,彻底打消了刘华清思想上的顾虑与杂念,更加坚定了他向总部进言的决心。
很快,总参第一时间派员赴海军听取了刘华清关于“七五”海军装备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在汇报中,刘华清再次分析了世界海军发展形势,并从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发展“近岸海军”得出一条沉痛教训:海军绝不能再搞那些简易、粗糙、水平低、质量差的装备。这种搞法看起来花钱不多,很容易搞成一大堆,部队规模不小,但实际作战能力有限,长远效益很差。他坚信:“我们想通过发展航母,引出海军装备发展的路子来。现在我们这样规划,三十年后就会看到效果!”
“航母舰长班”开课
1987年4月初的一天,海军军校部部长赵国钧和干部部部长傅渤海同时被召进刘华清办公室。
“航母从现在开始论证研究,立项上型号顺利的话,大概二十年后能入列服役。这就要求我们超前考虑航母必备人才,特别是航母舰长的培养问题。”刘华清下达指令,当年秋季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期“飞行员舰长班”,毕业后全部上驱逐舰、护卫舰,从副舰长、舰长,到编队指挥员,一步一步锻炼成长。二十年后,就可以从他们中间挑选中国航母需要的第一代指挥员。
7月中旬,经过逐级考核筛选和文化考试合格后确定的十名飞行员舰长班学员名单,送到刘华清的案头;9月上旬,当中国海军首届“飞行员舰长班”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的消息通过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海外舆论高度关注。“飞行员舰长班”被境外媒体直接解读为“航母舰长班”。
就在首届“飞行员舰长班”紧锣密鼓筹办之时,由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组织承办的“发展航母研讨会”,也经刘华清批准,分别于当年5月和8月在北京举行。以此为标志,中国航母论证正式全面展开。
1987年,刘华清在海军精心策划并激情导演的这出“航母连续剧”,及其在军委总部和社会各界产生的热议与纷争,不可能不引起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高度关注。他似乎什么话也没有讲,什么态也没有表,但同对待十二年前刘华清那次“憋不住的汇报”结果一样,他再次把赞许的眼光投向了这位老成练达、智谋超群的老部下。
时隔短短七个月,1987年11月,邓小平就亲自点将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并委以统揽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之重任,使他成为继聂荣臻元帅之后,共和国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战线的又一位领军主帅。
此后十年,中国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驶入刘华清主导设计的新航程。变化是显而易见的:1988年,中央军委首次提出:“要注意空军、海军装备的发展。”进入90年代,更进一步明确装备建设要把海军、空军作为重点。
凭风借力好行船。由刘华清主持编制、以海军党委名义上报军委的《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和《海军2000年前装备发展规划》所列重点研制装备与预研项目,不仅悉数获得通过,而且航空母舰的论证预研工作,也在刘华清的直接统领下,由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海军和相关工业部门分工协作,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调研和卓有成效的论证。
“航母上马,‘走也放心了”
1987年11月起,刘华清进入中央军委决策层,由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副主席,晋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军委副主席。此后十年是刘华清政治军事生涯的巅峰十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加速实现海军现代化成为民族意志的表达,更是刘华清孜孜以圆的大国海军梦。而这期间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也进一步坚定了他推进中国航母研制的决心。
1988年3月14日发生在南沙群岛的赤瓜礁海区战斗,将中国海军在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斗争中,海空作战兵力的“短腿”软肋暴露无遗。尽管刘华清采取紧急对策,修建了西沙机场和研制了空中加油机,但他十分清楚,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执行远海作战任务,失去了制空权,再强大的舰艇编队都将成为敌手实施空中打击的活动靶标。
1991年1月17日爆发的海湾战争,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第一场高科技战争。透过海湾战争的硝烟,刘华清洞悉了失去海洋竞争对手的美国海军精心策划的由“在海上”战略转变为“从海上前沿部署”海军作战纲要的全部精义:把航母战斗群的高度机动性、隐蔽性和突然性,与巡航导弹、舰载战机和空地导弹的突击威力、破坏威力相结合,以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取代传统近距离的人力及武备机动,以海军单一的对海作战、对陆支援作战变为海空远程对陆突击,从而开拓出“海空一体”作战的崭新模式。
刘华清曾先后出访美、法、英、意、俄等发达国家,并参观考察了这些国家的航空母舰。为掌控航母核心技术,凸显后发优势,刘华清曾尝试过多种解决方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试图与英国合作,购买或建造轻型航母,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1984年11月访英时,他特意参观考察了英国海军的“无畏”号航空母舰、“鹞式”舰载战斗机和攻击型核潜艇。“没有核潜艇和舰载‘鹞式战斗机,就打不赢马岛战争。”英国海军参谋长非尔德豪斯上将在会见刘华清时特别强调,海军必须拥有舰载航空兵,以保证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活动。他介绍说,“鹞式”战斗机原来设计主要是截击轰炸和侦察,后来改进了机载雷达,使之可以进行空中格斗。“在马岛海战中,‘鹞起了关键作用,成功抗击了来袭的敌机。”菲尔德豪斯上将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于英方要价过高,加之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背景,合作谈判无果而终。
1995年5月,从乌克兰传来消息:原苏联在黑海造船厂建造的一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准备出售,正在寻求买主。刘华清得到报告后,指示总参、海军和中国船舶总公司迅速调研论证,提出可行性报告。如此,中船总公司总经理黄平涛受命前往乌克兰,到黑海船厂考察“瓦良格”号航母,看看有没有购买的价值。
原来,这一年俄罗斯以抵偿债务形式将“瓦良格”号送给乌克兰。乌克兰为化解经济危机,急欲从国际市场寻找买主,以甩掉这个“烫手山芋”。黄平涛从乌克兰考察回国后,立即向副总参谋长曹刚川和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汇报考察情况,并建议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其理由是,以我国现有的造船能力,建造航母技术难度较大,购买“瓦良格”不仅能大大缩短建造周期,而且可以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母装备打下良好的科研和训练基础。
中乌双方就“瓦良格”号的转卖谈判随即展开。然而,中乌关于“瓦良格”号航母的转卖谈判遭到美国的粗暴干涉。美国警告乌克兰:若向中国出售“瓦良格”号,必须将舰载武器装备全部拆除,否则,将采取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慑于美国的淫威,乌方将舰载武器装备拆卸一空,“瓦良格”号变成了一个空壳子。中乌双方的谈判就此搁浅。
诚然,对刘华清来说,未能在任期内促成航母立项开工建造,是其漫漫七十载辉煌军事生涯留下的最大遗憾。但是,作为中国航母工程的倡导者、推进者和决策者之一,刘华清卸任离休时,怀抱的是对中央“慎重决策”的赞同与自己能尽“谋划责任”的欣慰。
2004年8月,中央正式批准航母工程立项上马。
“航母上马,‘走也放心了。”已届“米寿”的刘华清闻讯欣喜万分,感慨系之。当然,他更期盼在“走”之前,见证中国航母编队巡弋大洋的威仪。
2011年年初,刘华清“走”了。这一年,是中国航母元年,人民海军一个崭新的时代——航母时代拔锚启航了。这位九十五岁的老人,终于“可以不用汗颜”地去向老首长邓小平汇报了。
(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