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的构造

2014-12-25 01:25张山力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37期
关键词:倾角岩层沉积

张山力

摘要:地壳中存在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运动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如褶皱、断裂。褶皱、断裂破坏了岩层或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工程建筑的地质环境复杂化。

关键字:地貌内外营力地质构造气候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一、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二、地质年代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球经历了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海陆变迁等许多地质现象并形成了相应的地质体,搞清各个地质体现象及地质体的发生时间及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1、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地质年代,另一种是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但不能反映岩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相对地质年代能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能反映岩层形成的自然阶段,从而说明地壳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在地质工作中,通常使用的是相对地质年代。

2、绝对地质年代确定

许多岩石中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岩石形成初期,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比(丰度)是固定的,自岩石形成开始,其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称母体)开始蜕变,通过仪器可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母体)和蜕变产物(子体)的含量,进而可推算出岩石形成的时间。

三、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

生物演化律主要适用于确立沉积岩的新老顺序,它是建立相对地质年代的基础。但在无化石的岩系和变质岩中,这种方法将无能为力。地质历史上,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往往可使不同岩层之间,岩层和侵入体之间,侵入体和侵入体之间相互接触。利用这种接触关系可以确定不同岩系形成的先后顺序。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

①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无间断。整合接触的形成背景是较长时期处于构造稳定的条件下,沉积地区缓慢下降,或虽上升但未超过沉积的基准面以上。

②平行不整合接触  又叫假整合接触见图3.1。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基本相同,但两套地层之间发生了较长期的沉积间断,期间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即剥蚀面,又叫不整合面。它与相邻的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并有一定程度的起伏。不整合面上可能保存有风化剥蚀的痕迹,有时还有源于下伏岩层的底砾岩。平行不整合主要由于地壳均衡上升,老岩层露出水面,遭受剥蚀,发生沉积间断,随后地壳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形成上覆新地层。

③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缺失了部分地层,且彼此之间的产状也不相同,成角度相交。不整合面上具有明显的风化剥蚀痕迹,且保存着古土风化壳、古土壤层,常具有底砾岩。角度不整合接触是由于较老的地层形成以后,因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褶皱、断裂,并隆起、遭受剥蚀,发生沉积间断,然后,地壳再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

④侵入接触  这是由岩浆侵入于先形成的岩层中形成的接触关系见图3.3。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入体与其围岩之间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很规则

⑤沉积接触  沉积岩覆盖于侵入体之上,其间存在着剥蚀面,剥蚀面上有侵入体被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物质见图3.4。沉积接触的形成过程是当侵入体形成后,地壳上升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的地层。

四、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即岩层的空间位置。用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

1.走向即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的方位角就是走向方位角。岩层的走向方位角表示。同一岩层的走向有两个值,其数值相差1800。

2.倾向表示岩层倾斜的方向。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倾斜方向所引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一般用方位角表示,数值与走向相差900。

3.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称为岩层的倾角,岩层倾角表示岩层在空间倾斜角度的大小。岩层产状要素可在野外用地质罗盘在岩层层面上直接测量。

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锤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

记录描述岩层产状时,岩层产状要素用规定的文字和符号。通常格式是:SW(象限)2300(倾向方位角)∠200(倾角)。表示岩层倾向为南偏西2300,倾角200 。因为走向方位角是倾向方位角加或减900,所以一般不必记录走向,直接记下倾向就可以了。

五、小结

掌握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构造的类型、特征、野外识别的方法及工程地质评价,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阅读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分析岩层产状及地质构造与工程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地质图的编制方法,掌握并分析地质图所反映的内容对各类土木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正常使用,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蔡玉石,1986.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图出版社

刘东生,2001.5,《黄土与环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刘世兴,1988.6《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地图出版社

夏邦栋,1995.6,《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猜你喜欢
倾角岩层沉积
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中风化岩层垂直边坡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系列长篇科幻故事,《月球少年》之八:地球轴倾角的改邪归正
“串层锚杆”加固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岩层洞桩法车站站内爆破技术
汽车行驶性能中车轮的重要影响
泥水盾构在上软下硬地层中的施工技术探讨
煤矿井下采矿生产技术及采矿方法的选择策略研究
无人机作业参数对喷雾沉积的影响
电子束直写模版电沉积制备图案化磁记录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