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211112)
江苏省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沿江沿海流域分布有大片海相、湖相沉积的深厚软土层。这类土层具有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透水性差等特点。如果在这种地基上直接修筑高速公路,路堤(面)荷载和竣工后,在交通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相当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而且完成固结过程的时间长,会对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截止2010 年,江苏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 000km,其中,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复合地基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江苏省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最常用的方法。
然而,目前江苏省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中,水泥搅拌桩桩身对于抗压强度的合格判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江苏省的水泥搅拌桩检测,一直执行原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颁发的《江苏省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检测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在该细则中,对水泥搅拌桩桩身现场取芯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较低(见表1、表2),其中,上部28d 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0.45MPa即为满分。而笔者在查阅江苏省高速公路设计文件后发现,绝大部分的设计要求是“要求水泥土搅拌桩90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为1.2MPa,28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为0.8MPa”。
表1 上部(5.0m以上)计分标准
表2 下部(5.0m以下)计分标准
从实际检测经验来看,水泥搅拌桩上部与下部成桩质量有明显差异,上部的质量普遍好于下部成桩质量。因此,江苏省在高速公路工程的水泥搅拌桩检测中,采用了上、下部分别评分的方法。那么这种评分是否科学,特别是侧限抗压强度界限是否合理呢?本文从力学理论计算分析角度进行了验证。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以下简称《规范》)设计承载力时,按式(1)进行估算,同时应满足式(2)的要求。
式中:Ra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Pa);up为桩横截面周长(m);qsi为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li为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α为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发挥系数;qp为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Ap为桩的截面积(m2);fcu为室内加固土试块在标准养护条件下90d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η为桩身强度折减系数。
式(1)表明,水泥搅拌桩的承载力由桩身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发挥,其中,桩端阻力的发挥与桩端施工质量和桩端土质有关。式(2)表明,水泥搅拌桩在承载力发挥的过程中,桩体强度要保证桩体不发生破坏。因此,水泥搅拌桩桩体强度下限应该由桩身轴力的大小来确定。
用fcuf表示现场取芯检测所得试件的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则应有:
其中:
式中:fspk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sk为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m为复合地基置换率。
根据《规范》,η湿法可取0.25~0.33。
设桩顶荷载为N0,桩身任意截面轴力为Ni,则对于水泥搅拌桩任意截面处,应该有:
其中:
当由水泥搅拌桩和桩间土所组成的复合地基处于临界状态时,在桩顶处应有:
根据高速公路复合地基的用途和特点,本文选取填土高度分别按4.0~8.0m 进行取值(填土重度取18kN/m3进行计算),桩径按0.5m 计算,桩间距分别从1.1~1.8m 进行取值(按正三角形布桩考虑)。本研究中,fsk按90kPa,β取规范建议范围的较低值0.75。按照上述算例,求得复合地基处于临界状态时,桩顶荷载N0最大值,如表3、图1所示。
表3 不同桩间距及填土荷载条件下临界状态时的N0
根据表3 及式6,可以求得现场水泥搅拌桩桩顶检测强度的下限值,如表4所示。
图1 不同桩间距临界状态时水泥搅拌桩桩顶荷载与填土荷载的关系
表4 桩顶现场检测强度下限值(单位:kPa)
由于水泥搅拌桩桩体强度随着龄期增长而逐渐提高,因此,以上强度下限值可以理解为水泥搅拌桩90d龄期要求。基于目前的工期要求,现在检测大多在28d进行。因此,将表4的下限值换算成28d 龄期要求的强度。本次强度折算采用《规范》中推荐的龄期换算关系式:
计算结果如表5 及图2 所示(本研究中按fcu90=1.43fcu28进行计算)。
表5 桩顶现场28d检测强度下限值(单位:kPa)
图2 不同桩间距临界状态时水泥搅拌桩桩顶28d强度下限值与填土荷载的关系
从设计角度来讲,当填土荷载较大时,会减小桩间距,提高置换率,从而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因此,不必考虑高荷载下大间距的情况。本研究中,对以下几种工况与现行检测评判标准进行对比。
(1) 填土荷载为8.0m:桩间距为1.1~1.3m时,桩顶水泥土搅拌桩桩身现场抗压强度分别要求达到333kPa、387kPa 和446kPa,虽然低于目前上部桩身强度满分标准(0.45MPa),却高于合格标准(0.25MPa)。如果按目前的合格标准检测,可能出现安全隐患。
(2) 填土荷载为7.0m:桩间距为1.1~1.4m时,桩顶水泥土搅拌桩桩身现场抗压强度的要求,虽然低于目前上部桩身强度满分标准(0.45MPa),但却高于合格标准(0.25MPa)。如果按目前的合格标准检测,可能出现安全隐患。
(3)填土荷载为6.0m:桩间距为1.1m 和1.2m时,桩顶水泥土搅拌桩桩身现场抗压强度分别要求达到198kPa 和227kPa,都低于目前上部桩身强度合格标准(0.25MPa)。按照目前的强度评判标准,能够满足上部荷载的要求。但如果桩间距大于1.3m时,目前的检测评判标准可能偏低。
(4)以上数据表明,目前的检测评判标准在填土高度小于5m 时较为适用,检测标准能够保证路基的稳定性。但如果填土高度超过6m 时,目前的检测标准就偏向不安全了。这里还需要考虑其他几个因素:桩间土的承载力及发挥情况、水泥土强度与龄期的关系,本次研究都按较低的水平取值。
(5)总体来说,现场检测强度是否合格,与工程地质条件、荷载水平等有较大的关系。因此,用一个标准来评判所有水泥搅拌桩桩体的质量,对于工程地质条件好、荷载水平低的情况,是不经济的;而对于工程地质条件差、荷载水平较高的情况,是不安全的。
水泥搅拌桩既不同于碎石桩等柔性桩,也不同于钻孔灌注桩等刚性桩,是介于柔性桩和刚性桩之间的一种桩。因此,其受力特点和荷载传递规律既不同于柔性桩,也不同于刚性桩。设计者往往将水泥土桩理解为桩基,要求其像刚性桩那样,在桩长范围内强度一致,且桩强度越高越好,这违反复合地基基本假定。《规范》认为,水泥搅拌桩桩身轴向应力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其最大轴力位于桩顶3 倍桩径范围内。因此,在水泥土单桩设计中,为节省固化剂材料和提高施工效率,《规范》(JGJ79—2012)推荐设计时采用变掺量的施工工艺。现有的工程实践证明,这种变强度的设计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根据式6,假设桩身深度范围内,土质均匀,则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
式中:fi为桩身任一界面处承载力(kPa);f0为桩顶承载力(kPa),如图3 所示为桩身受力示意图。
图3 桩身受力示意图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桩身直径取0.5m;根据工程经验及《规范》相关规定,qsi对淤泥可取4~7kPa;对淤泥质土可取6~12kPa;对软塑状态的黏性土可取10~15kPa;对可塑状态的黏性土可取12~18kPa,此处保守地取qsi为4kPa。根据《细则》规定,江苏省现有的水泥搅拌桩上、下部以5m为划分界限;li取5m。水泥搅拌桩综合评分时规定,上部应达到75 分(对应强度要求0.25MPa)以上,下部应达到60 分(根据评分标准,用线性内插得到60 分对应的强度为0.098MPa≈0.01),则判定为不合格桩。由此,式12可以变换为:
可以看出,5m以下部分规定的承载力应比5m以上部分至少小160kPa,假设桩顶的承载力f0取合格值(f0=0.25MPa)时(《细则》中的规定),5m以下桩身承载力fi合格值的上限应小于0.09MPa,而《细则》规定桩身质量达到0.098MPa 时合格,说明《细则》规定上、下部合格值的差值范围科学合理。
(1)设计中要求的水泥搅拌桩桩身强度,在实际检测中往往达不到。其主要原因是,设计中的强度要求并未根据承载力的要求和沉降计算来确定,而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建议在今后的设计文件中,对不同的填土高度和沉降要求,分别验算桩身强度。
(2)设计中未对室内配合比试件抗压强度和现场检测强度分别提出要求,导致施工单位按照室内配合比进行现场施工的桩身强度达不到要求。而从历史检测资料来看,现场检测强度有时候仅为相同配合比试件强度的1/3~1/4。为此,《规范》(JGJ79—2012)也对室内试件强度采用了折减系数。建议在今后的设计文件中,必须分别明确室内配合比试件和现场检测强度的要求。
(3)本次研究采用几种接近极限的工况对桩身强度进行验算,表明《细则》是基本合理的。但对于填方超过6.0m 的高填方路段,检测标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严格。
(4)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承载力对桩身强度的要求,未考虑沉降对桩身强度的要求。后续研究中应充分考虑沉降对桩身强度的要求。
[1] 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2] 陈炼,王立华.水泥搅拌桩室内配合比实验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1(3):24-26.
[3] 何淼,赵帮亚.高速公路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效果室内试验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08,5(2):10-11.
[4] 张仕洲,季鹏.钻芯法检测水泥搅拌桩的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51-52.
[5] 石名磊,朱森林.关于水泥系深层搅拌检测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院报,2000,19(3):63-67.
[6] 石名磊,战高峰,于志淳,等.多元统计在水泥系搅拌桩检测中的应用[J]. 公路交通科技,2000,17(Z1):52-55.
[7] 段继伟,龚晓南,曾国熙.水泥搅拌桩的荷载传递规律[J].岩土工程学报,1994,16(4):1-8.
[8] 刘朝晖,唐风华.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粉(湿)喷桩质量检测方法评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4,21(3):22-25.
[9] 徐建力.水泥搅拌桩质量检测与综合评定方法的探讨[J].市政技术,2003,2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