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章,王 龙,张亚萍,刘彦民,朱海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承担了全校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平均工作量接近80 000人次/年。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系统地接受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1-2],课程授课内容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3-9]。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拔尖人才的目标下[10],实验中心通过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实现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管理2个层面上的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等物理实验教学参与者的积极性,将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培养推广到全校各专业,集不同专业背景优势,加快了大学生创新培养的步伐,实现了学生、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协同发展。
2012年之前,实验中心实施的考核体系,主要包含了面向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定量考核办法和面向实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考核办法,而面向实验技术人员的定量考核办法缺失。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实施对实验项目的3段式逐一考核,即对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考核。考核办法对所有专业学生和课程开设的所有实验项目是千篇一律的,不能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实验项目的特点。面向实验教师的考核方法主要以教师上课次数来计算教学工作量,而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及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定量化评价得不到体现,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面向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方法则完全实施平均主义大锅饭,缺失定量化考核成分,造成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建设、实验创新研究等方面积极性偏低。另外,对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实施完全独立且具有明显差异的考核办法,使得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在心理上存在隔阂,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协作与沟通,在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工作任务分配不明确和工作相互调整难度大的问题,甚至出现这山望着那山高,造成怠工现象。
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均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两者本质上是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应该让实验技术人员逐步参与到实验教学和指导学生创新工作中来,实现教职工资源利用的最优化[11-12]。目前,实验中心的实验技术人员完全具备这个实力与能力,实验中心的13名实验技术人员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85%,大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在指导创新实验上具有丰富的经验。2012年和2013年,实验中心逐步完善了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逐步实施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定量化考核办法,并实现了考核办法在不同类型工作量间的等价转化,彻底打通了实验教师岗位与实验技术岗位的统一考核标准。依托网络信息化技术构建了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实现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管理2个层面上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学生、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协同发展。
(1)多元化考核体系理念。发挥定量化考核的核心指挥作用,从教学和实验室管理2个层面引入适当竞争元素,开创物理实验开放新格局;推动个性化培养,引导创新意识,建设创新文化,推动研究性教学进程;实现学生、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协同发展。
(2)多元化考核体系框架。多元化考核体系包括面向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体系,面向实验教师的教学考核体系和面向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室管理考核体系。整个体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大物理创新培养力度、提升实验中心教职工队伍水平、促进实验教学大团队的相互协作与支持等为目标,将学生、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学生与实验教师、学生与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一种密不可分的、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评价体系框架(见图1)。
图1 考核体系框架图
学生与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与实验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室卫生安全管理及实验仪器维护状况的评价;实验技术人员与实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创新实验辅导及成绩评定。实验中心教职工质量工程考核小组,对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质量工程进行统一的、标准一致的定量化考核。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面向我校理工科专业,共开出38个大学物理实验项目,搭建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区和模块化必做项目区。由20个操作性强、现象直观的实验项目组成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区,每个实验项目配以适合专业的指导说明,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模块化必做项目区,由18个偏重物理技术方法和数据处理分析的实验项目构成,根据我校不同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差异,为每个专业量身定制实验模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区实施3学时实验课堂教学,而模块化必做实验项目区实施4学时实验课堂教学。
课程的考核内容由开放实验、实验基础理论、实验课堂、课程论文和创新实验课题几个环节组成(见表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要求学生连续2个学期完成,分别对应大学物理实验2-1和大学物理实验2-2。为保证学生在实验选择上有的放矢,对课程开设实验项目有全面的了解,在每个学期初,实验中心开设8个单元的实验室大开放,向所有学生开放所有实验项目,允许学生对每个实验项目进入初步的了解和学习、试做和仪器调节,并配有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对于大学物理实验2-1,要求学生完成大学物理实验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完成固定数量的选做实验项目以及必做实验项目模块。对于大学物理实2-2的考核内容分为2类:其一,为选做实验项目、必做实验项目模块和课程论文3部分的考核;其二,为必做实验模块和创新实验课题2部分的考核。在课程2-1总评成绩前10%的学生中遴选部分学生(占2-2课程总人数的5%左右)参加创新实验课题的学习,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创新课题任务与目标。
表1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组成
大学物理实验2-1课程总成绩由开放实验、实验基础理论考核成绩、实验课堂考核成绩以及实验课程期末考核成绩4部分组成,实验课堂成绩为学生所做实验项目平均成绩,对于选做实验项目和必做实验模块中的实验项目实施不同的考核细则;大学物理实验2-2总成绩的计算相应分为2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由开放实验、实验课堂、课程论文、期末考核4个部分组成,第二种类型由开放实验、实验课堂、创新训练3个部分组成,各部分成绩在课程期末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中心构建了基于网络信息化的实验测试系统,实验基础理论测试、实验预习测试、实验课后测试以及实验课程期末测试均采用该系统完成。
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测试系统,可实现快捷、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实验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项目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效解决学生盲目抄袭他人理论课作业、盲目抄袭实验讲义而不求甚解的问题,使学生的实验预习更具针对性。基于网络信息化测试系统,针对同一个实验项目实施实验课堂前后的2次测试(测试试题不变),通过测试成绩的变化客观反映学生对实验项目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教学效果。测试成绩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了课前预习与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的教学目的。基于网络信息化测试系统实施课程的期末考核能让学生把所学习的各个实验项目串起来,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整体性的客观认识与评价,根据学生学习实验项目的具体信息考核系统自动生成相应的测试题目,做到学到哪里测到哪里,有效杜绝作弊现象。在各专业中遴选优等生并融合各专业优势,成立物理实验创新团队从事物理创新实验课题的研究学习,并使之占固定比例课程成绩,可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研究热情。
教学团队评价体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师系列与实验技术系列工作量的转化计算方法,实现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统一的定量化考核。增加定量化的质量工程评价标准,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实验教学与教学科研的协同发展。
(1)教师系列目标。提高实验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探索实验教学的新内容与方法,深化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建成一支高效、精干的实验教师队伍。
(2)实验技术系列目标。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总体素质和团队凝聚力,加强实验室管理,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辅助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提升实验技术队伍对教学和科研的支持服务水平。
为鼓励物理创新实验教学和自主实验仪器开发与制作,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将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指导大学生物理创新实验课题以及自主实验仪器开发等工作引入到教师系列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实体工作量的计算中。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实体工作量组成如表2所列。
表2 工作量内容明细表
实体工作量中,实验教学及理论课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教材等项目工作量的计算有学校和学院颁布的工作量计算办法为依据。对于新增项目的工作量计算,规定指导并完成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分别等同于2个和1个本科毕业设计工作量;指导并完成大学生创新物理实验项目,等同于0.5个本科毕业设计工作量;开发制作完成一项自主实验仪器和配套活页讲义,并达到实际使用目标者,等同于32学时新编教材工作量;一个单元的开放实验指导工作量,等同于3学时实验课教学工作量。
实验中心的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工作指定到个人,每个实验技术人员负责指定实验室,主要包括日常实验仪器维护与调试、实验室教学准备、资产管理、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等。所管辖实验室有上课安排时,实验技术人员需进行值班。为了与教师系列工作量计算能达成一致,规定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工作量与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换算方法,实验技术人员值班一个单元工作量可用教师系列实验课教学的工作量来计算,规定实验技术人员值班一个单元工作量与一次实验课教学工作量的比值,等于值班系数n×(实验技术人员总数N1×平均技术岗位金额M1)/(实验教师人员总数N2×平均教师岗位金额M2),其中,5个实验项目以上值班系数n=1.2,4个实验项目值班系数n=1,3个实验项目值班系数n=0.9,2个或1个实验项目值班系数n=0.8。
为进一步鼓励教师在本科实验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培养等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到实验教学和指导本科生物理创新培养工作中来,提高实验教学与研究的服务水平,实验中心构建了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质量工程评价体系,并首次将质量工程评价系数引入到年终工作量的计算和年终考核中。教师系列质量工程评价体系主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教学及科研成果几个方面进行定量考核,其中教学效果与质量主要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教学评价系统完成,学生每完成1个实验项目的学习,需对上课教师在实验巡回指导力度、实验讲解清晰度、课堂授课方法与技巧等10个指标给出定量评价。
实验技术系列质量工程评价体系主要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室管理、教学与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定量考核,其中实验室管理评价分数主要基于网络信息化的实验室管理评价系统完成,学生每完成1个实验项目的学习,需对实验室设备完好率、实验室卫生等6个方面给出定量评价。教学科研成果方面对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定量评价,主要涉及了教学及科研项目立项、教学及科研相关的各种奖励、指导学生获奖、教学及科研论文等几个方面,由所有方面的具体评定分数最终计算质量工程系数。评价项目与标准如表3所列。
表3 质量工程评价体系构成明细
教学评价分数为学生对实验教师一学年教学质量评价的平均分数进行排序,取前10名,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以此类推;教案展评分数为每个学年的教学资料展评,全体教职工采用不记名投票,评选出前5名,分值分别为5~1分;实验室管理评价分数为学生对实验室一学年的评价分数平均再排序,取前10名,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以此类推;实验室安全卫生检查评比分数为每个学年进行2次实验室安全卫生评比活动,中心全体教职工采用不记名投票,评选出前5名,分值分别为5~1分;项目立项中横向课题分数为到位经费(万元)/10分,经费小于10万元者按10万元计算,经费高于50万元的按50万元计。其他可与上述条款等同者由中心考核组讨论决定其分值。
项目、教学文章、教学科研获奖等仅取作者或完成人署名顺序的前3位,分值计算权重系数分别为1、0.5和0.2。质量工程评价系数Q=0.9+(个人质量工程分数/最高分数)/5,此系数被引入工作量计算中(工作量:实体工作量×职称系数×质量工程系数),直接参与年终津贴的计算。职工年终考核中,质量工程总评价分数占的80%,中心考核组投票结果占20%,按分值和投票结果进行排序,决定年终考核优秀人选。
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定量考核方案的实施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客观定量化评价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成绩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以透明、公平、公正为原则的考核机制,对激励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对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队伍建设、规范实验室管理等起到内在推动作用。考核体系对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执行统一的考核标准,制定了合理的工作量转化规范,打破了实验技术人员多年来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惯例,打破了实验技术人员与实验教师独立考核的旧传统,将实验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有机联系到一起,在考核机制上做到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平等与工作上无缝对接,更方便两者间工作的协调,更有利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到实验教学与实验创新训练指导工作中。
(
)
[1]李书光,张亚萍,朱海丰.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张兆奎,缪连元,张立.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武颖丽,李平舟,吴兴林.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差异分析[J].物理实验,2013,33(5):21-24.
[4]李秀珍,曹群,庞思平.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40-143.
[5]司道文,孙金莲,孙红.改革操作性实验的考核机制,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47-149.
[6]刘嘉南,胡今鸿,王晓迪.高校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探析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129-132.
[7]苏图,吕念玲,殷瑞祥.激励创新,完善实验队伍考核评价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02-206.
[8]张清祥.探索实验教学载体,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30-133.
[9]娄娟,蔡国伟,周军,等.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7):126-129.
[1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简介[EB/OL].http://www.upc.edu.cn/new_sec/xxjj.html.
[11]魏伟.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机制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57-161.
[12]陈永军,刘进,汪国高.基于量化考核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