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图书馆 江苏南京 210018)
随着各级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逐年增加,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资源建设快速增长。但是,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存在文献资源没有发挥整体效益、各地图书馆事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图书馆服务效能指标较低等诸多问题。
本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全省110家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进行统计,总结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并提出发展建议与对策。
至2011年底,江苏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10家,其中省馆1家,地级市馆(含4家少儿馆)17家,县(区)级馆(含3家少儿馆)92家;全省持证读者为272.4万人,占全省常驻人口的3.46%;流通总人次达到3194万人次;文献外借册次达到2503.8万册次。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丰富、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效益明显,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起到积极作用。
表1 2010年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分级别在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排名情况〔1〕(前20名)
201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为61726万册/件(含电子文献)。南京图书馆在全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西藏除外)中排名第2位;有3家地市级图书馆藏书量位于全国市馆前20位、4家县(区)级图书馆位于全国县馆前20位,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见表1)。
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各项指标的排名中,江苏省藏书总量、购书经费、新购图书册数均处于全国前列,但是人均藏书拥有量、人均购书费却位于全国中上水平。2010年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是0.46册,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是0.829元,全国公共图书馆购书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17.3%,江苏的排名分别为第8、第7和第3,与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地位不相适应(见表2)。
表2 2010年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各项指标的排名情况〔2〕
表3 2011年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发展总体情况(按地区行政级别划分)
至2011年底,各级政府对图书馆事业不断增加投入,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达到39781.16万元,比2008年的31325.7万元增长27%,馆平均经费361.65万元;其中全省公共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实际支出达到10443.99万元,馆平均支出94.95万元(见表3)。
近年来,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显著增强。2011年全省持证读者为272.4万人,与2008年124.5 万人相比,提高 118.8%,占江苏省常驻人口的3.46%;流通总人次达到3194万人次,与2008年2383.5万人次相比,提高34%;文献外借册次达到2503.8 万册次(见表 4)。
表4 2011年江苏省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主要服务数据
为适应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趋势,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在收藏印刷型文献的同时,也注重新型载体文献建设特别是数字资源的收藏与积累。至2011年止,全省共有42家图书馆购买了43个品牌的77种数字资源,累计198个数据库,约100TB的资源量。其中省馆购买了33个中文数据库、8个外文数据库,11家地市级图书馆购买了70个数据库,30家县级图书馆购买了87个数据库。在自主建设数字资源方面,全省共有23家图书馆自建了112种各类型数据库,其中省馆22种,10家地市级馆40种,13家县级馆50种,总量达11TB。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满足了读者多元化的阅读检索需求。
至2011年底,江苏省、市、县(区)110家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4676.4万册,馆均藏量42.51万册;购书经费达10443.99万元,平均购书经费94.95万元,两项指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域差异较明显,苏南地区公共图书馆平均购书经费达87.1万元,与苏北、苏中地区分别相差57.59万元和48.94万元。全省公共图书馆平均藏量42.51万册,而苏北地区仅22.97万册,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缩小公共图书馆地区发展差距,加强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是未来我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长期任务(见表5)。
表5 2011年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藏书及购书经费情况(按地域分)
人均藏书量和人均购书费是用来衡量一个图书馆、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文献资源丰富程度的标准,图书馆藏书量只有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够履行其社会职能。从资源建设经费以及人均藏量和购书费的指标看,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南京图书馆作为省级馆,购书经费4215.45万元,占全省购书经费的40%以上;17家地级市图书馆(含4家少儿馆)购书经费占28%;而占全省图书馆总数80%以上的92家县(区)级图书馆(含3家少儿馆)购书经费只占31%。三级公共图书馆相比,省级图书馆经费较充足,而县级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严重短缺(见表6)。
表6 2011年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情况
各地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优化资源结构,建立涵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各种类型资源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确保每个地级市的公共图书馆发挥保存地区记忆的职责,将南京图书馆和13家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建成江苏省和各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为各地区各级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保障,为江苏省地方特色文献和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撑。
全国各地有许多总分馆体系的建设模式。“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苏州地区的总分馆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被称为“苏州模式”,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苏州模式”具体建设内容为:苏州图书馆作为总馆,与各个分馆所在的地方政府签订合同,接受委托,收取相关费用;苏州图书馆负责提供文献资源,派遣工作人员,负责开放;总馆对文献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联合采编、统一检索,总馆与分馆之间实现通借通还。苏州的五个县级图书馆也参照此方法,各自开展分馆建设。与苏州馆不同的是,分馆工作人员由分馆所在地的政府委派。
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的项目设计中,苏州市把以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的重点,至2012年底,苏州要建成拥有140个分馆的总分馆体系,城区的网点布局达到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要求。苏州五市县的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各拥有2个分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总分馆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金陵图书馆作为市中心馆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全市9个区县的通借通还和异地借还,另通过在基层社区自建馆的形式,建立了33家分馆。苏北地区的淮安、盐城等地也有总分馆建设的典型与经验。
目前,各地政府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将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转化为政府行为,同时在政策层面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各级政府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责任主体;二是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三是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责任;四是调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评估的思想,将单馆藏书量改为体系内图书馆的文献总藏量,引入图书馆对于带动总分馆建设的贡献值指标,通过调整评估思路,推动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走向全局化与均衡化。〔3〕
根据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距,公共图书馆优质免费开放的目标设置应该针对苏南、苏中、苏北的各自情况,逐步进行推进,具体目标为:(1)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公共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公共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苏北地区倾斜,向苏北地区的乡村倾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苏北地区图书馆优质免费开放的目标是打造地区性公共文化品牌,确保每个市、县图书馆至少有1个全省知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2)对于公共文化资源充裕、公共文化建设较为发达的苏中和苏南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来说,其目标是确保每个市县图书馆至少有2个以上全省知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并为打造国家级知名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奠定初步基础;(3)实现入选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城市,形成3个以上图书馆文化服务品牌,入选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城市,形成2个以上图书馆文化服务品牌的目标,及时全面总结免费开放经验和创新体制,向全省其他城市推广。
提出优质免费开放的目标,一方面促进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益提出明确指标,注重公共财政经费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一方面促进图书馆千方百计地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力度,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提高文献使用率、文献流通率,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服务能力。
网络环境为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江苏省在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由政府投资,江苏省教育厅牵头组织成立的“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和江苏省科技厅牵头成立的“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已经成为高校与科研系统重要的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作为三大图书馆系统之一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在全省文献资源的协作协调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曾建有“江苏省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负责全省各系统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协作协调,在外文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008年由南京图书馆牵头建立了“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网”,让南京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通过公共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网,由省内13个地级市图书馆和部分县级图书馆使用,并共同开展联合参考咨询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匮乏的矛盾,也提高了南京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推动了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工作,初步实现了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但是由于缺少相应机制,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没有得到长效持久的发展,有限的经费投入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难以形成协同运作、优势互补、高效服务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目前,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具有指导、规划、协调、管理功能的组织机构,能够统一规划、领导和监督管理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整体规划与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协调,建设全省公共图书馆相对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形成覆盖面宽、利用方便快捷的书目信息网络,实现网络公共查询、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协调采购、文献传递等功能,建立迅速高效的数字文献传递系统。
只有将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和优化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运作机制。我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在修订与完善之中,至今还未正式公布。而我国地方图书馆立法工作已走在前面,目前我国已经有上海、深圳、广西、内蒙古、湖北、河南、北京、浙江、山东、四川共十省、市、自治区颁布了地方性图书馆法规,江苏省也发布了《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但未正式颁布。〔4〕
迫切盼望省政府正式颁布《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建议在实施细则中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定以下内容:明确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总书库,是江苏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中心,市县图书馆是本区域文献服务主体;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应该与地方财政支出构成合理比例,并与地方财政支出保持同步增长;规定各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标准和人均年增新书标准;鼓励公共图书馆采用交换、征集和接受捐赠等方式拓宽文献补充途径;鼓励公共图书馆全面收藏地方文献并进行特色资源建设,保存当地文化记忆,负有保护与抢救古旧文献的责任;鼓励图书馆加强与档案馆、博物馆等政府单位的合作与联系,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宣传、开发,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鼓励公共图书馆收藏数字资源等新型载体文献,并在整个文献资源建设中占有合理比例,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中应该包括数字资源建设经费和服务费用等。〔5〕
1,2.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1.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652-653,596-605
3.肖希明,张勇.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法律需求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19-25
4.刘蒙.我国现行地方性图书馆法规比较研究.图书馆学刊,2012(9):128-130
5.肖希明,张新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