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向明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史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两当起义,别称“两当兵变”、“两当兵暴”、“两当暴动”,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西北发动的一次著名起义,它和习仲勋紧密相关。但目前关于两当起义与习仲勋的研究比较薄弱,相关著述集中在习仲勋与起义过程的记述上,也存在一些表述讹误。[1]如对两当起义遗址的原初情况和变迁情况,报刊载述多有抵牾,也不免混乱之处,更未见专文探讨;而对习仲勋专门回忆两当起义的重要文献资料《关于两当兵变情况的复信(虎志道)》也缺乏深入研究。为使两当起义研究走向深入,本文拟围绕两当起义遗址与习仲勋复信虎志道两点做一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2005年出版的《两当县志》在第41章“文化”的“革命遗址”部分记载说:
两当兵变旧址:即今百货大楼址,原为二层砖木结构楼,后迁至县文化馆院内,共十间,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旧址立碑。[2]
这段文字极其简洁,说明两当兵变旧址,即2005年前两当县百货大楼所在地,原来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上下共10间房,该小楼在建百货大楼前,后被迁移到县文化馆内,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小楼尚在,还在旧址立了碑。另据该县志,关于两当兵变的史事记载,另有两处:分别在大事记(第12页)和军事(第598页)两章中,均较简略,没有对两当兵变旧址进行更多的说明和补充。好在《县志》彩页二收录了这个两当县最早确立的旧址照片(见图1):
图1 《两当县志》在该照片下的说明文字为“两当兵变遗址”,1932年起义时为一连驻地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考察,《两当县志》所载“两当兵变旧址”在城新北街186号,惜今已不存,损毁时间当在1980年县革委会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一年稍过。《光明日报》记者陈宗立等撰文记载道:
1980年,两当县曾修复过当年“两当兵变”的另一处遗址——县城城北街的一幢二层阁楼,并确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两当县连续下了43天大雨,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灾,阁楼被毁之后不得不拆除。目前,该遗址上只有一块“两当兵变遗址”的石碑。[3]
这里说的“另一处遗址”,即相对于今存的县南街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而言,县城北街二层阁楼即县志所载“兵变旧址”,毁于1981年水灾,从原地拆除,第二年迁建县文化馆院内,几经辗转,已面目全非。今见南街张家大院——被确立为“两当兵变”旧址,当在2007年至2008年间,这与文献资料的记载情况相一致。陈宗立等考察两当县南街兵变旧址时有如下记录:
两当县城关镇南街的张家大院是“两当兵变”的旧址,三进院建筑格局,现有房屋20间共418平方米,该院的前院为1932年4月初“两当兵变”时二连官兵驻地;中院二层阁楼为习仲勋、吕剑人等领导人的办公用房,后院为马厩和仓库,据考证为清初建筑。记者在现场看到,张家大院由于经年失修,已破旧不堪,院内仍住着居民,散乱地堆放着柴草,晾着刚洗的衣服,习仲勋等人当年住过的二楼由于堆满了杂物,记者无法进入。[3]
此录也见于《习仲勋与两当兵变》。①见时任中共两当县委书记郭平兼任编委会主任编辑的《习仲勋与两当兵变》(王廷君主编)2011年8月内刊本,第152页。这段文字说明:2007年县南街张家大院被确定为“两当兵变”的旧址,已毫无疑问,但处于刚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院落“经年失修”、“破旧不堪”,还住着居民,而且关键遗址——当时习仲勋所在的起义指挥部——中院二层阁楼还堆着杂物,无法进入,还没有任何展室存在。
2007年后半年至2008年前半年,是两当县正式着手落实“两当兵变”遗址保护和资料搜集工作的关键期。2007年11月,两当县县委成立了两当兵变暨红军长征在两当党史资料编纂办公室,对“两当兵变”旧址暨红军长征经过两当的革命历史遗迹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同时确立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征集到珍贵革命图片200多幅,重要革命文物50多件,并组织编纂《红色两当》一书。[4]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对南街张家大院原住户的迁出安置、整理修葺、布置展室等陆续展开并得以顺利完成,并开始发挥两当兵变纪念馆的职能。这个修缮整理工程因为2008年5月发生汶川大地震而一度停止和延迟,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进行,至2009年前期陆陆续续完工就绪,开始对外接待大量参观者,同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见图2):
有关资料对南街“两当兵变旧址”修葺后的表述为:
图2 南街张家大院
兵变旧址位于两当县城关镇南街20号(上一号张家大院),为三进院建筑格局,据考证为嘉庆五年(1800年)建筑。现有房屋5座20间418.74平方米,搭建厦房4座8间166.57平方米。共有建筑面积586.31平方米,三进院占地853.33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39.65平方米。该院的前院为1932年4月初两当兵变时二连官兵驻地;中院二层阁楼为习仲勋、刘林圃等领导人的办公用房,后院为马厩和仓库。[5]
这段写于2011年4月的文字说明,南街两当兵变旧址距今200多年。张家大院(上一号)为清代三进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6]两当起义时,前院为国民党十七路军警备第三旅二团一营(王德修营)二连官兵驻地,中院有二层阁楼,为二连特务长习仲勋(时任该营地下中共营党委书记)办公住所,负责全连后勤伙食管理和机动勤务事宜,同时该处还住有相机进入二连队伍、以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身份前来领导起义的陕西省委军委秘书刘林圃。现在,这三进院的房间修缮后都布置有展览,除了陈列大量实物外,还展出了相当数量的文字、图片,成为截至目前两当兵变遗址最具价值和吸引参观者的地方,大量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和普通游客,都会来到这个兵变旧址参观,缅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陇南开展兵运工作、举行武装起义的不朽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将会越来越大,并日益显现其代表性。
此外,还有两处遗址值得重视,那就是两当起义部队驻地杨店旧址和两当起义部队改编地和出境地——太阳寺(今两当县金洞乡太阳工作站)。限于篇幅,另文论述。
两当起义旧址——张家大院现展出有习仲勋题为《关于两当兵变情况的复信》函件复制品(如图3):
图3 《关于两当兵变情况的复信》函件复制品
此信原件现存陕西省档案馆,题目为馆藏时工作人员所加。1956年10月,收信人虎志道曾致信习仲勋同志讯问两当起义有关问题,月余获复,虎志道将复信视为重要史料保存。翌年6月,全党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随后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那个政治运动年间,“他担心习仲勋的复信丢失或被没收,冒着生命的危险,不辞辛劳,抄道翻越秦岭,历时一周到达西安,将此信交给了陕西省档案馆的负责同志,这封信才得以保存并收藏至今。”[7]甘肃省档案馆《革命资料》59卷存有复制件,今两当起义旧址展品即依此而作。此信件最珍贵处在于,它是两当起义亲历者、领导者习仲勋唯一一份专门谈及两当起义(两当兵变)这一历史事件的文献资料。全文如下:
虎志道同志:
十月十日来信收到了,知道了你们关心“两当兵变”的情况,我很高兴。现在就我所记,简述如下:
一九三二年春,我们在两当县城曾举行过一个营的兵变,这次兵变是在营委领导下进行的。那时,我们是陕西警备第三旅唐嗣桐部,我在第二团(团长曹润华)第一营(营长王德修)工作,起初只有三个共产党员(有李秉荣、李特生同志和我。李秉荣原是副团长,我们在长武县药王洞开会决定都下各连队开展工作),而且互不联系。原来建立了营委,建立了四个连的支部,每个支部都有二三十个党员,我当时担任党的营委书记。我这个营原驻陕西凤县双石铺、杨家店子(今两当县杨店乡)一带,一九三二年春,奉命移防甘肃徽县(团部在徽县),原计划到徽县后起义。行至两当,因为士兵的革命情绪十分高涨,遂于当晚十二点举行兵变,打死三个反动连长,营长王德修越墙逃跑,除机枪连一部分士兵和武装外,其余都掌握在我们手中。兵变后我任队委书记兼第二大队副,陕西省委派刘林圃同志任政治委员,推举原第二连一排长许天洁为指挥。连夜军行三岔,第二天早上过渭河至通洞峪与驻在赤沙、香泉、城隍庙等地三强力民团激战,将敌击退,突围前进,辗转十余日。后从朝阳岗、八度镇出山,经千陇前进。将高崖民团缴枪后至崔木又与孙蔚如部在蔡家坡(河)打了一仗,撤至乾州,原准备在旬邑与陕甘红军刘志丹部会合,因与乾州土匪王结子打了一仗,部队溃散(士兵大部分乾礼人故),计划没有实现。这就是一九三二年两当兵变的大概情形。那时,兵运工作是艰苦的,兵变后游击运动也是艰苦的,既无经验,又是星星之火,很容易失败。
此致
习仲勋
1956年11月6日[8]
因这封信件在《习仲勋文选》、《习仲勋文集》①编委会编《习仲勋文选》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习仲勋文集》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两书均未收录,学界对此所知甚少。对比上世纪50年代《星星之火》一书记载的参加两当起义的该营三连二等兵石磊《两当起义》回忆录,[9]这封信内涵饱满,不仅宏观方面可以感知两当起义的全过程,可以感受到起义发展中的起伏跌宕,而且在微观方面大小事件如串珠,前后连贯,且处处都有窥豹之管,整体上宏观微观均有兼顾。限于篇幅,该信件的文献价值及其考证,拟另文专题研究,现就该文献有关方面作简要探讨:
图4 虎志道1950~1954年转业前任人民解放军连长时的照片
经我们实地访谈和资料调查:虎志道(1918~1988),甘肃省临洮县人。1935年12月毕业于临洮师范,1937年考入国民党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武昌举办的无线电训练班学习通信技术,同年分校迁至湖南,他随校继续学习。1938年毕业后在国民党第60师担任无线电报务员。1940~1943年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习炮兵,毕业后分派西北军炮兵第六团二营五连,驻守甘肃、新疆一带,先后任排长、连长等职务。1949年9月部队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解放军第22兵团9军26师连长及后勤军械科科长、后勤工管科科长、西北军区师团干部集训班炮兵射击教员、陇西转业训练大队教员等职,立特等功、一等功各一次。1954年从兰州军区转业至两当县,先后任两当县人民委员会工商科科长、文化科科长、劳动服务公司经理等职。1984年5月离休,1988年5月去世。①资料提供和访谈对象:虎爱芳,51岁,虎志道女儿,现任两当县香泉中学副校长。图片提供:苟昌盛,50岁,两当兵变纪念馆宣教员,中教高级职称,陇南师专陇南文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调查时间:2014年1月25日。1956年10月10日,时任两当县人民委员会文化科科长的虎志道,认识到两当起义在甘肃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鉴于当时信息闭塞、所存资料有限、关于两当起义道听途说甚多因而众口不一的状况,遂于1956年写信给组织发动两当起义、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和中央委员的习仲勋,试图了解两当起义这一革命事件始末。习仲勋收信后极其重视这件事,及时复函虎志道,于是就有了这封极其珍贵的专门论述“两当起义”重要文献资料——《关于两当兵变情况的复信》。
因为历史原因,两当起义一向有“两当兵变”、“两当兵暴”、“两当暴动”等不同称谓。其成因我们可以深入到两当起义经历者自己的记述、历史背景和现在学界、媒体使用状况和社会影响等领域进行探讨。
考察文献可知,习仲勋在论及两当起义时,基本都将其称为“两当兵变”,称“两当兵暴”仅属个别。别的两当起义参加者或称“两当兵暴”,或称“两当暴动”或“两当兵变”兼而称之者,吕剑人、左文辉为较多,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论述。多数参加者如许天洁、张子敬、刘希贤、王德修等人的回忆资料,基本一致沿用“两当兵变”称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兵变,就是军队哗变,就是(军队)突然叛变。显然今天还称“两当兵变”,词义模糊且不合时宜。而《辞海》称:“起义,就是:(1)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反抗发动统治阶级或外国侵略者而爆发的武装斗争。如1917年俄国工人和水兵在彼得格勒举行的武装起义,1927年中国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2)在革命力量的强大攻势下,反动军队的一部分弃暗投明,参加革命阵营,也叫起义。”[10]《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起义”一词与此基本相近。所以,“两当起义”是对这个革命事件的准确表达。实际上,一些两当起义的参加和领导者,在解放初的回忆材料中,就准确地使用“两当起义”称谓。刘书林,当时公开身份是该营文书,秘密身份是中共地下营委和中共地下陕西省委间交通员,其以前曾两次秘密去中共地下陕西省委汇报工作,及时带回指示。他在解放初的回忆件《习仲勋随军驻防凤县及领导两当起义》一文就称“两当起义”。文中说:“当时,习仲勋同志是党的营委书记。起义前,党决定由习仲勋领导两当起义,番号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当时我党陕西省委地下军委会派军委刘林圃同志前往,代表省委布置领导起义事宜,住凤州附近张果老庙中(庙中还有道士)。为了严密起义之举,就在那里开会计划,最后决定起义的。在两当起义之后,率领士兵沿途与反动势力战斗前进。”[11]据此,“两当起义”称谓可以说由来已久。
习仲勋这封复信提到了一些人物,如:陕西警备第三旅唐嗣桐、第二团团长曹润华、十七师孙蔚如,这些人物看似重要,但实际与两当起义的直接关系不大,且有关他们的史料较为丰富,在此无需考察研究。但关于两当起义敌我双方的主要人物(除习仲勋本人外),如中共地下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敌陕西警备第三旅二团一营营长王德修、起义总指挥许天洁、一连连长吕剑人,还有导致两当起义失败的地方匪首王结子等,鲜见有专家探讨,为使人们对这封复信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做一简要探察。
(1)刘林圃(1909~1932),陕西耀县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一个革命意志坚定、善于思考、多谋有为、勇于担责、坚贞不屈的基层领导者。张邦英(原中顾委委员、刘林圃同窗战友乡党)和刘力贞(刘志丹之女、陕西省人大原副主任)曾撰文说:“刘林圃又名景文、景仪,化名张庆云,1909年5月生于耀县下高埝乡刘家河村(今铜川市新区正阳路办事处新城村)。1925年到国民军第二军当兵,任营部军需官。后考入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共产党员。1931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军委书记,后在地下中共陕西省委参与领导工作,曾与习仲勋、李特生、吕剑人、许天洁等同志一起组织、发动了“两当兵变”。1932年9月26日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3岁。”[12]据史料,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产生还与他有直接关系。几乎在与习仲勋进入王德修部开展兵运工作的同时,也就是1932年1月,他通过同学关系到甘肃正宁——当时西北反帝同盟军的驻地见到了谢子长等人。通过他的了解,发现这支新成立的革命队伍需要加强领导,遂致中共陕西省委《意见书》,建议改其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加强思政教育及群众工作。陕西省委负责人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实施改革,后调他至中共陕西省委任秘书,期间协助谢子长、刘志丹做了大量工作。两当起义前后刘林圃的任职,史料有多种表述:一说为中共陕西省委军委秘书长,一说为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一说为中共陕西省委军委秘书。据记载,1931年8月至1932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为李杰夫;另据1932年10月21日“陕西省委来信”(中二号)称,刘的任职是军委秘书。此时中共陕西省委军委组成简单,人员很少,因此可断刘林圃的职务应是中共陕西省委军委秘书。他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前来领导此次起义,并指示了起义后的发展方向:“要由凤县到西路的麟游……以麟游为根据地,开展西路灾荒区域内的游击战争,以与陕甘边境(指陕甘游击队——引者注)汇合。”[13]“负责摸清兵变后的行军路线。”[14]两当起义失败后,他由乾州辗转回到西安,向中共陕西省委详细汇报了起义经过和失败的教训,并做了自我批评。随后在省委军委负责组织工作,协助省委筹划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开展在杨虎城部和民团的兵运工作。同年9月,他在西安民众教育馆报栏前看报,被叛徒马腾云告密出卖被捕,后在西安习武园英勇就义。
(2)许天洁(1908~1992),陕西铜川人。1928年参加渭华起义,1931年9月入党,1932年4月两当起义时推选为军事总指挥、起义支队长兼三连连长,选他的理由是:“他当过兵打过仗……我们都没军事常识,没经验,都是二十一、二的学生娃娃。”[15]两当起义后,据他本人回忆:“我被王德修抓去判刑15年(实际坐牢4年——引者注),吕剑人比我早出来4个月。”[16]“西安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释放,随即在林棺诚部特务营、独立旅当战士。1937年7月由组织介绍到旭县保安队任分队长,1942年由于搞地下活动暴露身份,做乡村教师三年。1945年到北渔关保警队当队长,1946年9月前后因暴露中共党员身份转入边区,由马兰军分区分配到黄龙地委,派往铜川地区组织游击队,任游击队队长,1947年6月调路东纵队二支队任队长,1948年11月,路东工委撤消后改任潼关游击队队长,1949年元月调三原军分区二科任科长,1949年5月调西安市公安局任科长,1949年10月调任西安市公安局刑警队队长。1950年6月在西北局党校学习,1952年6月分配在西北局工作,1953年6月调洛阳轴承厂任行政科长、支部书记,1957年4月调三门峡水库筹建处任副处长,1959年10月任三门峡市政府人委副秘书长,1960年9月调任陕西省交际处副处长,1964年4月调临渔县政协任副主席。1966年8月调蒲城县政协任副主席。文革受冲击,1989年元月恢复县政协工作,任原职,1985年12月离休,1992年病故。
(3)吕剑人(1908~2002),陕西乾州(今乾县)人。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至1930年先后担任陕西省乾县东区团区委委员、团县委宣传部部长、团省委交通主任、中共华县县委工委书记、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32年参加和领导了两当起义,任一连连长。[17]起义失败后,在西安被捕,以“兵变胁从罪”(军事犯)判刑10年,1936年夏假释出狱。1936年至1949年4月,先后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联络员,西府地委书记,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调查站站长,工委委员、省委统战部部长,南线指挥部政委,西府工委书记兼西府总队政委,西府地委副书记。1949年5月至1952年11月,任陕西省委委员、宝鸡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2年11月至1978年6月,先后任中共新疆分局统战部部长、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党组第二书记,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监委书记、党委常务书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1979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同年12月兼任陕西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1985年12月离休,2002年在西安病逝。
(4)李秉荣(1908~1979),陕西绥德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石家湾后花家湾村。1925年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革命活动,1926年初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经老师徐梦周、张志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在党组织安排下由宁夏银川考入冯玉祥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后随校开赴西安。1930年5月底在警备三旅二团一营任三连副连长,负责成立营党小组,李秉荣任小组长。[18]1932年4月参加两当起义,同年12月,经党中央同意,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建立红二十六军,任联络员。1933年11月,李秉荣回西安向省委汇报工作,联络接头时(在南广济街马坊门处)被敌人发现跟踪逮捕,后被叛徒李冲霄(原任中共地下陕西省委副书记)指认,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宣判五年徒刑。1937年抗战爆发后于11月释放出狱。1938年8月,与当地地下党负责人张登铎建立联系,按照指示担任村保主任。1940年初,曾为王震359旅解放绥德组织军粮九十多担。1942年至1946年,在绥德地委工作。1946年10月,担任解放军骑六师供给部副部长。1947年,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担任行政处副处长。1960年,任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文革受冲击,被开除党籍,1979年病故,同年经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决定,同意省委统战系统落实政策办公室对他的复查,决定恢复其党籍和参事职务,同时恢复行政十二级待遇,并补发工资。
(5)李特生(1906~2000),陕西扶风人。1926年10月在陕西三原渭北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2月在陕西省党部政训班任学员,3月被党组织派往陕西咸阳做农运工作,任农筹会委员、特派员,6月转陕西蓝田做农运工作,任农筹会委员、特派员,同年9月至1928年3月在甄寿珊部教导营做党的地下工作,任学员、教导员。1929年12月参加周户(周至—户县)农民起义,1930年1月在西北民军九支队任书记,同年冬在警三旅二团一营,任营党委书记。[19]1932年4月参加领导了两当起义,后任排长、连长,同年10月参加了敌甘行署干训队兵变(蒿店兵变),任支书、班长。1933年4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兵委书记,7月任中共陕西省委西路视察员。1934年在家乡任教,1936年5月在家乡做党的地下工作,任支书。1937年2月在陕西乾县做党的地下工作,任支书,7月在陕西铜川、宜君、耀县做党的地下工作,任特委书记。1938年1月在抗日义勇军26师26团任支书、支委,1944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教导团任军政委员、教员。1946年9月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军分区保6团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西路纵队4支队任政委。1948年4月,在西路纵队2支队任政委,1949年3月,在陕西军区彬县军分区卫生部任政委。解放后,先后在宝鸡军分区卫生部任政委、解放军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教系任政治教员、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教授会任政治教员。1955年在解放军后勤学院被授予少校军衔。1956年4月被授予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三级解放勋章”。1958年转业到甘肃工业大学工作,任马列主义教研室负责人。1979年在甘肃工业大学离休,1984年经中共甘肃省委批准,享受厅局级离休待遇,2000年在陕西临漳病逝。
(6)王德修(1907~1993),陕西富平人。在两当起义亲历者士兵的眼里:“营长名字叫王管三,据说曾是共产党员,他对营里的共产党员不直接捕杀,但他反对部队起义。”[9]另有资料记载:“1930年间,原在冯玉祥、宋哲元部前敌政治工作团工作的共产党员李秉荣、王德修等,拉起了一支以王德修为首的约一连人的武装。不久,共产党员李特生也来到了部队。”[20]随后为当地军阀甄寿三收编开赴长武,共产党员刘书林出狱后也来到这支部队。①因白色恐怖、组织破坏等原因,王德修连未建立党组织,党员以个人身份活动。杨虎城入陕,王德修连被杨部警备旅苏雨生部收编,并扩充为一个营,扩并中习仲勋来到部队,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这时候他同情革命并未捕杀共产党员,在客观上为以后的两当起义提供了条件和可能。1931年后,他在苏雨生影响下脱党、脱离革命,未参加两当起义。事后他是想着如何收拾残局、寻找出路:“跑回西安,找到旅长唐嗣桐就住在他家。”[21]他在西安出面抓许天洁和吕剑人,是他一生大错。两当起义重要成员张子敬评价说:“我们搞啥他都知道,就是想利用我们的势力,保住他的营长,其实他也不会带兵。”[22]1949年他随部起义,任关中军分区教导大队中队长、三原县武装部长等职,1959年任政协三原常委,1982年离休。
(7)乾州土匪王结子。王结子“本名王振邦(1904~1933),乳名财娃,乾县人。因口吃严重,所以被人们称作‘王结子’。鼎盛时,其匪徒多达千人。”[23]两当起义队伍经十多天行军作战,到达麟游山区岳御庙地区,突遭王结子匪部包围。据档案记载:“遇王结子匪部二十余人来攻,我哨兵稍事回击,敌即退去,许天洁以为误会已经解除,但该敌旋即返回再次发起攻击,同时敌主力将我包围……两当兵变遂告失败。”[20]由此看来,许天洁的轻敌也是造成这次起义失败的重要因素。吕剑人回忆说:“我们的部队在子弹殆尽的情况下被击溃。除少数滚沟跑出外,其余的人包括许天洁在内,全被俘虏。”[24]王结子匪部烧杀抢掠,还犯有其他反革命恶行。①1933年他因在乾县境内抢劫瑞士外交官、并掳其夫人压寨,惊动了蒋介石。蒋严令杨虎城缉捕严惩,杨遂派所属王劲哉团清剿活捉王结子,后在西安将其枪决。
习仲勋给虎志道的这封复信,就两当起义而言,还有很多值得重视的方面,这将在后续考证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1]李东朗.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2013,(10).
[2]甘肃省两当县志编纂委员会.两当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713.
[3]陈宗立,罗斌,周文馨.两当兵变纪念馆修建工作具有重大意义[C]∥两当兵变暨红军长征在两当党史资料编纂办公室.红色两当.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5.
[4]龙晓刚,徐小林.两当县切实加强党史工作[N].陇南日报,2008-04-01
[5]竹翠,杨丽君.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走进“两当兵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N].陇南日报,2011-6-29(1版).
[6]苟昌盛,蒲向明.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4,(1).
[7]苟昌盛.心系两当兵变——谨以此文纪念“两当兵变”80周年[N].陇南日报,2012-4-19(4版).
[8]习仲勋.关于两当兵变情况的复信(1956-11-6)[C]∥红色两当.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32.
[9]石磊.两当兵变[C]∥杨尚儒,等,著.革命故事 星星之火.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1-16.
[10]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302.
[11]刘书林.习仲勋随军驻防凤县及领导两当兵变:1964-03-28[B].西安:陕西省档案局全宗123号,案卷1124卷:52.
[12]张邦英,刘力贞.光辉的青春——纪念刘林圃先烈诞辰100周年[N].陕西日报,2009-11-13.
[13]陕西代表团杜励君报告(1932-6-2)[C]∥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甘肃党史资料:第3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78-79.
[14]李特生.记两当兵变[C]∥甘肃党史资料:第3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94-95.
[15]左文辉.回忆两当兵变(1982-08-10)[C]∥王廷君,主编.习仲勋与两当兵变.两当县《习仲勋与两当兵变》编委会.2011(内刊本):39.
[16]许天洁.谈“两当兵变”(1982-08-12)[C]∥甘肃党史资料:第3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93.
[17]吕剑人.回忆两当兵变[C]∥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文史委.陕西文史资料:第11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66.
[18]中共长武县委党史办.一九三○年春习仲勋同志在长武县药王洞召开党员会议的前后(任志高、高元虎整理1986-3-15)[B].长武县档案馆.中共长武县地下党调查材料(卷67号):52.
[19]习仲勋.长武县药王洞会议[B].长武县档案馆.中共长武县地下党调查材料(卷66号):17.
[20]王着.两当兵变部队的发展沿革及党对该部的领导:1964-04-28[B].西安:陕西省档案馆A.13.13.32,西北红军军战史编写委员会办公室.
[21]王德修.回忆两当兵变(1982-08-13)[C]∥红色两当.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58.
[22]张子敬.谈“两当兵变”情况[C]∥甘肃党史资料:第3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99.
[23]秦凤岗.刘林圃与两当兵变[C]∥王廷君,主编.习仲勋与两当兵变.两当县 2011(内刊本):197.
[24]吕剑人.我的回忆[C]∥郭建民.光辉的青春——刘林圃纪念文集.铜川市新区作家协会,2010(内刊本):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