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舒珍珍
近日,中国体操之乡——湖北省仙桃市传来喜讯,该市首推的富硒水稻“黄花粘”喜获丰收。
三伏潭镇栗林咀村农民张大清手捧金灿灿的稻谷说:“我种了半辈子田,从未见过生长期这么长的水稻。黄花粘含微量元素硒,吃了对人体有好处,一斤最高可卖15元,是普通稻米的10倍。”张大清家6亩田租金加上打工收入,一年比以前多挣两万元左右。
过去“靠天收”的普通农田,如今变成农民致富的“金土地”。这是仙桃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集约节约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取得的成效。
“泥腿子上楼” 农民变富翁
从汉宜高速公路进入仙桃城区,一条被当地人称为沔街的文化美食街映入眼帘。谁能想到,如今绵延数公里、蕴含明清建筑风格的沔街,是由过去脏乱破旧的城中村改造而成,现在成为集文化、美食、旅游于一体的风景线。
入夏后,每天有不少市民到沔街消暑纳凉。刘口社区正在散步的龚大爷,怀揣收音机,悠闲地听着“沔阳花鼓”。
刘口社区的前身是仙桃市沙嘴街道办事处刘口村。2005年以前,刘口村还是一个负债村,集体经济发展迟缓,多数村民外出打工养家,年人均纯收入仅3000元,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
龚大爷用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破破烂烂来形容昔日刘口村的村容村貌。2010年,刘口村迎来改变历史的机遇,作为仙桃市城中村改造第一站,刘口村进行整体拆建。此次改造,每户分得300平方米的还建楼和10万多元的拆迁补偿款。
村民李国志住了10几年老楼房,现在拥有刘口社区3套商品房。“记得搬新家那天,儿子女儿高兴地不停拍照。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泥腿子洗脚上楼’,一下子从农民变成居民。”
刘口社区书记朱腊章介绍,社区成立了刘口工贸发展公司,目前拥有固定资产总值2.5亿元的商业铺面和1.2万平方米的美食街出租产权,公司年利润可实现500万元至700万元,租金收益的49%按股份给农户分红。自2013年沔街开街以来,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日营业收入近百万元,安排居民就业近千人。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赚一两万元不成问题。
城中村改造使普通土地“生金吐银”,为城市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给招商引资开拓出宝贵的投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村民们“洗脚上楼”,不仅在个人收入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还能享受公共设施齐备、综合环境幽雅的都市化生活环境。
企业进园 寸土生寸金
仙桃是一座快速崛起的城市,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一边是旺盛的用地需求,一边是有限的城市空间,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关系,考验着国土部门破解发展瓶颈的能力。
执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用地突围的唯一途径,首先要通过用地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仙桃在项目用地上严把“六度”,即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环保程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和时间限度。市里明确规定: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城区不得少于150万元/亩、税收不得少于15万元/亩,乡镇投资额不得少于100万元/亩、税收不得少于10万元/亩。环评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一律禁止落户,科技含量不高的项目严禁立项。
走进城区西南部的仙桃工业园区,各类企业按产业分布于不同区域。园区汇聚了台湾旺旺、香港联亮等12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医药卫材、非织造布等五大支柱产业。
除知名企业外,园区不乏中小企业的身影。走进一家纺织厂,上百号工人正在紧张作业。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原计划在城区选址建厂,因达不到投资强度被拒。后来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进入园区已经建好的标准厂房,公司只需支付租金及管理费。
“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短缺,引导企业用地向集约式转变,不仅可让企业摆脱用地制约,降低投资成本,更有利于产业聚集发展。仙桃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科科长尹梅介绍,中小企业在园区内可选择租赁现有厂房、先租后买等多种方式,园区为其提供物业管理、物流、财税、用工等多项服务。
一方面“用地难”问题绊住不少企业,另一方面“圈而不用”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仙桃市国土部门据此酝酿新政,出台巡查制度,对部分闲置、低效利用等各类土地,利用各种方式有效激活、二次开发。闲置土地超过两年又无力开发的项目,坚决收回。
此外,为从源头防止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仙桃市国土部门出台了更有针对性的用地政策。“比如实施滚动供地。去年一家企业需要130亩地,我们先按一期实际用地供地,等第二期开建时再供地。”尹梅表示。
截至目前,仙桃市共清理出闲置土地113宗、4576亩,通过限期开工、督促转让、用地置换、收回出让等方式已处置盘活闲置低效用地68宗、2662.15亩,征收土地闲置费50多万元。
“在今后较长时期,仙桃市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需要在现有存量建设用地中寻找出路,要把每一块珍贵土地用在刀刃上。”仙桃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诗文表示,严格处置现有闲置土地,能盘活存量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遏制土地闲置浪费现象。
土地整治 地里挖“金娃”
仙桃市大力开展富硒土壤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建起7000亩的富硒农产品产业示范园,引进中粮(仙桃)米业公司流转土地2000亩,于去年启动水稻产业园核心示范区建设。
栗林咀村村民李洪强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的田地时常抛荒或交给亲戚种。自从仙桃市启动富硒稻米产业开发,他家4亩田全部租给中粮公司,年租金共4000多元。
仙桃市创新运行机制,坚持“企业+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促进全市富硒水稻高效科学开发。在此背景下,栗林咀村专门成立农业合作社,农民返聘到中粮公司干活,统一农药化肥、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割烘干。
与栗林咀村毗邻的要兴村,也因土地整治享受到惠民成果。村支书刘春仿说,村里3000多亩土地经过科学整治后,原本泥泞细窄的田埂、“边角料”田块被整平拉直,变成一片片方整的水田;一条条灌溉涵管、引水渠代替了土渠土沟,涝能排、旱能浇,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节省了人力成本。
要兴村村民龚进华,一个人在家种了10亩田,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龚进华算了一笔账:他家有6.5亩田,土地整治前亩产不到1000斤,整治后达到1300斤。由于旱涝保收,春季还可以插播一季水稻。算上省下的人力物力,总体比以前增收一半以上。
据统计,2003年以来,仙桃市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8个,建设规模87.88万亩,总投资额12.82亿元,全市已完成65%以上的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工作,惠及农民近百万人,预计2017年可以实现全域整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