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
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郑绍宗同志
主编的《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
告》即将问世,他要我为他这部大作写一序
言,因为我和他是老相识,又都是文物战线上
的老兵,有近60年的业务交往,感情至深,我
难以推辞,除了祝贺之外,也就欣然应命了。
建国初年我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工
作,负责古建筑这方面的事情。他是1952年
文化部、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
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
班年纪最轻的学员,那时也就相识了。1953
年我到承德调查离宫、外八庙古建筑,他为我
跑前跑后,协助测量普乐寺等。因离市区较
远,要坐马车往返,一天一趟,中午餐于寺内僧
房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河北是我国古建筑
较多的省份之一,赵县大石桥,山海关、九门口、
金山岭长城,清东、西陵,离宫、外八庙,每年大
量维修工程我都要跑上几趟,指导和检查工作,
自然也就和地方的同志增深了感情和交往。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遭受了“破四
旧”的严重摧残,许多的重要古建筑、古遗址
和古墓葬遭到了破坏,长城是“破四旧”的重
灾区。长城沿线修建水库、公路,进行农田水
利建设,农民盖房、修猪圈和茅厕等皆拆用长
城砖,全国各地长城的许多段落遭受到严重
破坏,伤痕累累,面目全非。
针对以上情况,1979年秋,国家文物事
业管理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全国长
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对长城保
护和抢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上肯定了
各省在长城调查、保护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
同时提出了三项任务。第一,对长城进行全面
普查,把长城的具体情况摸清楚,如长城的分
布、时代、长度和各种防御设施,切实采取积
极的保护措施;第二,对长城历史文献加以系
统的整理、汇集,这对长城实地考察有积极的
作用;第三,开展对长城的政治、经济、中西交
通、文化、民族关系等研究。会后各省积极响
应,都开展了长城普查和保护工作。这其中以
河北省行动最快、最早。1981年夏,时任省文
物研究所领导的郑绍宗作为长城考察队队
长,首先开展了明长城的考古调查。为支持
这一工作,国家文物局拨给了一定的经费,作
为工资补助,并用于购置小件仪器等。第二年
在滦平召开经验交流会,同时派在金山岭主
持工程的朱希元同志协助培训十几名长城考
古调查勘测人员。经过三个月的培训,队员们
基本达到了田野调查长城测绘和记录的要
求,同时也为培养金山岭长城维修工程的技
术人员打下了基础。
河北省是明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
当时的蓟、宣、昌(属今北京市)、真保四镇的
长城加在一起要有2000多公里长。长城行经
之处多在燕山、军都山、阴山和太行山一线,
基本都是高山区或坝上坝下交错处,墙体宛
若长龙,盘旋于高山峻岭、悬崖峭壁、深山峡
谷等人迹罕到之处。队员们一年四季在野外,
风餐露宿,走深山,踏野岭,十分艰苦。他们在
调查中克服了经费不足以及工作和生活上的
种种困难,到1993年基本完成了蓟、宣两镇
的长城调查任务,此后由于经费拮据而终止
了调查工作。1993年以后,队长郑绍宗转入
宣化辽代墓群的发掘,长城调查暂时搁下,但
长城考古报告之事始终放在心上,直到2001
年才开始考虑编写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但
此时他已退休了。由于整理经费困难,他曾多
次向上级呼吁,但报告的编写工作仍处于半
停顿状态。
2005年10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
了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50周年纪念座谈会,
在会上,老同志手中积压的考古报告的整理
出版是一热门话题。宿白先生指出:“河北长
城搞了那么多年,应该对国家有个交待吧!”
这话触动了郑绍宗的心,作为队长的他当即
提出整理、出版经费有困难的问题。国家文物
局局长单霁翔同志当场表态:“凡老同志主持
的重要考古调查、发掘项目,报告的整理出版
经费,国家文物局给予支持。”这句话犹如雪
中送炭,增强了郑绍宗对这个考古报告整理
出版的信心。2006年以后,国家文物局先后
通过电话或致函河北省文物局,指出因郑绍
宗年事已高,希望配备年轻助手协助,迅速把
长城报告整理出来。河北省文物局首先落实
整理报告经费,包括线图、图版、拓片的印制、
文字打印等。经过一波三折,几上几下,最后
在省文物局、省文物研究所的具体支持下,于
2010年10月最终完成了报告定稿,并交付
出版。
由于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的篇幅太长,
我无法全部浏览,只看了报告提要和部分章
节,知道这部报告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240
多万字、3600多张图版、2500多张实测图、
200多方碑文拓片以及大量表格和研究文
章。因事隔近30年,当时参与这项田野调查
的人员多已离去,甚至有些已谢世,报告的任
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郑绍宗的肩上。编著这
部长篇报告用了将近10年工夫,到交稿时他
已80岁,可谓艰辛。这使我极为敬佩。
明蓟镇长城报告的主要收获是:
一、通过全面调查,摸清了明蓟镇长城的
家底。明人把蓟镇分为十二路,东起山海关老
龙头,西到怀柔亓连口。调查时分为25个测
区,分段进行,据报告中披露的数字,考察队
员共调查长城主体墙、附边墙736374.2米,
调查敌台2097座、实心敌台20座、战台471
座、附墙台183座、墩台213座、烽墩174座、
炮位(台)183座、台基41座、便门(腹里门)
256座、房基341处、水门洞15座、关隘和口
门216座,以及镇、路、关、营、堡城201座,哨
楼4座,全部取得了第一手材料和具体数据,
为长城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打下了基础。所有
遗迹全部落在千分之一的长城线路图上,各
项遗迹都按考古操作要求进行了详细记录,
重点遗迹有实测图和照片,并附表格等,做到
了档案资料完备,便于利用。
二、弄清了长城上各种遗迹、遗物的保存
情况。蓟镇十二路敌台主要完成于戚继光主
持蓟门时期(隆庆三年至万历十一年,1569—
1583),当时计划修建的空心敌台1500座已
经完成,俟后继续修建,发现的敌台碑刻最晚
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1981至1987年调
查时共发现敌台2097座,分为四种保存情
况:当时尚保存完好的470座,基本保存完好
的192座,尚存部分建筑结构的204座,全部
毁坏的1231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敌台不足
全部的四分之一,考察队员重点测绘了其中
的280座。这些长城建筑的精华,经过四五
百年的风雨沧桑和人为破坏,仍于20世纪七
八十年代屹立在长城线上,实属难得。
三、提出并解决了长城研究中存在的一
些问题。如明蓟镇边墙的长度和等级,边墙
建筑的分期,边墙上的建筑设施,空心敌台的
等级、规格、年代与分期,明蓟镇边墙上的关
隘,镇、路、关、营、堡城等,结合实际调查都进
行了研究。限于篇幅,此处不能展开做深入
的介绍,只有请大家看报告原文了。
四、碑刻的大量发现,是明蓟镇长城考古
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边墙沿线,于敌楼、关隘、
住堡中,共收集到碑刻222方和一部分砖文。
碑刻是现存的活的长城文献,其中记载着许
多不见于正史并鲜为人知的长城历史情况。
碑刻的种类包括阅视碑,鼎建碑,修边墙记事
碑,分界碑,修敌台、堡城、桥台记事碑,庙宇
功德碑,匾额,诗碑,摩崖刻石等。最早的碑刻
出现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最晚到崇
祯时期(1628—1644),隆庆(1567—1572)、万
历(1573—1620)问最多。修边墙记事碑记录
了所在边墙、敌台的建造过程,边墙和敌台的
等级、规格、施工人员、阅视官员、责任者以及
完工日期,相当于一纸责任状,从封疆大吏到
一般工匠都一一记录在案。各种碑刻内容丰
富,是研究长城极为重要的实物文献资料。
长城上各种遗迹的丰富内容,是任何历
史文献所不能替代的。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世
界的奇迹。1961年,长城的许多重要关隘和
城墙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长城比
其它任何一件东西都珍贵,它所包含的内容
特别丰富。我对长城有着深厚的感情,几十年
来一直和长城打交道,而去河北的长城次数
最多。我曾在多处场合陈述我的观点:长城是
世界上形体最大的文物建筑,是最宏伟的古
代军事防御工程,要使其长久地保存下去是
很不容易的。我一直在提倡、呼吁每一项重点
调查和维修的古代建筑工程都应当有一个专
题研究的详细报告。长城是最大的古代建筑,
为了使其生命长存,形体永固,借以教育和昭
示后人,只有把它的现状、形体用文字、实测
图、照片等科学手段记录下来,才能进行维修
并世代相传,从而充分体现其历史、艺术和科
学的价值。蓟镇长城考古,正是从这一点出
发,并最终取得成果的。
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余里,这两句
话具体概括了明长城的两个方面:一是说它
延续修筑的时期之长,二是说它工程的宏伟。
的确,这两者是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都难以
找到的,可称得上绝无仅有。两千年来,各朝
各代修筑的长城中,以明长城保存最好,而明
长城中又以蓟镇长城为最,究其原因,在于拱
卫明王朝首都北京之重要性使然,在于燕山
地形使然,在于戚继光改进长城之防御功能
等使然。这些原因造就了翻崇山、越峻岭、起
伏盘旋、飞舞腾翔的长城的壮丽奇观。蓟镇长
城报告正是抓住这一主题而进行的,可谓重
点突出,切人实际,更增加了这部书的分量。
山海关、九门口、喜峰口、古北口为蓟镇
长城之精华,特别是金山岭、司马台一带的长
城,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修筑者们的高度
智慧和创造,有其独特的风貌。这一带的长
城及敌台,主要建于隆庆三年至五年(1569—
1571)。长城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起时
落,敌楼形式多样,变化之大,恐怕在整个万
里长城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这许多特点在书
中都谈到了。作为明九边重镇之一的蓟镇,算
是大镇,由于其拱卫京师、屏蔽陵寝之重要,
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修建工程的规模、
质量以及武力配备上,都居上乘。几十年来,
作为当时一个镇的长城的全面考古报告,除
了刘谦同志的《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以
外,《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1981--1987年考
古报告》踵其后,可能是第二部了。
我认为,这部《明蓟镇长城1981--1987
年考古报告》的出版太重要了。
第一,它是首次全面实地调查明蓟镇长
城的大型考古报告,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靠。它和以往只记长城
局部或部分段落的报告不同,调查的深度、广
度和方法也不同。它全面完整地把蓟镇长城
公布于众,给人以整体的思维和概念,使世人
了解了作为重要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长城。
第二,对蓟镇长城的保护与研究有很大
的参考价值。它是30年前蓟镇长城比较翔实
的记录档案,可与2006年以来进行的全国长
城资源调查作对比研究,从而了解长城某些
局部面貌的变化。对那些现已消失的长城遗
迹,原始记录和测绘材料更显得珍贵。它对今
后的长城保护、维修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三,对蓟镇长城的地理、历史、军事建
筑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
的出版,为整个长城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由
于是早期调查,许多长城段落和上面的建筑
遗存在当时仍保存着,而现在已不见了,所以
这个报告中保存了诸多珍贵的长城档案资
料,实属难得。
作为长城保护和研究工作战线上的一名
老卒,我在长城上跑了几十年,但因长城太大
了,仍有一些没有跑到的地方,更希望及早见
到这个报告的面世。为了庆贺,特做一篇简短
序言,并把我在山海关长城考察时作的律诗
一首载录于下,以志祝贺(图一):
长龙拔地起临洮,跨越千山万水遥。
直下燕山连险塞,飞奔临海饮惊涛。
环球众说称奇迹,宇宙航观见峻标。
秦皇明祖今安在,唯有民功永不凋。
2011年5月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