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刘清亮
(山东省沾化县水务局,山东 滨州 256800)
沾化县城乡供水“两化”建设探讨
李磊,刘清亮
(山东省沾化县水务局,山东滨州256800)
【摘要】沾化县淡水资源匮乏,当地群众饱受缺水之苦。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断提升的原则,采用兴建平原水库、建设现代化水厂、逐步完善升级等多项先进技术措施,在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又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城乡供水信息化,并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形成了以信息化引领的供水工程模式,“两化”的建设产生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城乡供水工程实现科学、高效运行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沾化县;城乡供水;两化;建设
沾化县地处山东省最北部,渤海南岸,系黄河尾闾冲积平原,总面积2117平方公里,总人口39.1万人。全县地势低洼,盐碱荒地多,多年平均降雨量556.5毫米,降雨年际、年内变化大,年蒸发与降雨量相差悬殊,形成旱涝不均、干旱严重的局面。全县地下浅层水几乎全部为苦咸水,深层淡水含氟、碘量严重超标,客水资源除黄河水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多数属于Ⅳ、Ⅴ类水。缺水直接影响了全县居民的饮水安全。
1.1建设平原水库为城乡供水水源的必要性
沾化县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面积仅有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6%,其余大部分区域地下水属于矿化度高的苦咸水;除黄河外,沾化县过境河流徒骇河、秦口河及潮河,由于上游市、县长期大量的向河道内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河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引用黄河水是解决沾化城乡居民吃水困难的主要途径。由于国家对引黄用水实行严格控制,尤其是春秋干旱季节,引水困难。因此,修建平原水库,对黄河水进行丰蓄枯用,冬蓄春用,缓减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城乡供水提供水源保障。
1.2建设平原水库供城乡用水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黄河水是沾化县惟一的可饮用水源,境内已建韩墩、小开河两大引黄灌渠,已形成全县引黄贯通、渠系配套的引水网络,通过统一调度、相继引水、建库调蓄,解决县内供水水源引蓄问题。
一是毛家洼平原水库的建设。该水库位于沾化县中部,为沾化县中西部地区和县城供水的水源地。自1995年建成后多次升级改造,至2009年库容达到5160万立方米。成为鲁北地区规模大、标准高、功能全的平原水库。
二是河贵水库建设。该水库位于沾化县东部。至2010年对水库再次增容改建,主要建设内容为坝内坡全断面衬砌改造、坝顶及坝外坡整治、提水泵站改建等内容,蓄水能力达到1940万立方米,为沾化东北部和沿海开发区供水提供了水源保障。
通过高标准水库的建设及后续增容建设,使沾化县一次性蓄水能力达6680万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沾化县引用水矛盾和供水水源问题,为实施城乡供水提供了充足而可靠水源保障。
2.1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为了统一解决全县范围内居民的供水问题,针对沾化县内人少面积大、村庄稀疏、城镇规模较小的特点,采取了管网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管网布局。农村管网采用了树枝状型式,经计算,较环状型式减少管线距离36.4%,达到了投资省、施工期短、管理维修方便和管理成本低的效果。城区管网采用了环状型式,达到了管网压力均衡,设施损坏较差,供水安全保障。
二是多方考察,优化管材选型。全县农村管网仅村以上主支管线长达1288公里,跨越大中型河道和省以上干道68次。在多方考察咨询的基础上,选用了高密度聚乙稀(HDPE)供水管材。该管材除具有使用寿命长,耐腐蚀性、抗磨损、耐冲击外,还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在施工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
三是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由于一次投入太大,采取了先期实施村村供水,有条件乡镇发展户户供水的办法。到2000年实现了城市化标准的全县户户供水,成为全国农村城市化供水第一县。
2.2信息化引领高标准供水水厂建设
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和先简后繁的原则,在解决城乡供水过程中,从直供原水解决基本的吃水困难问题到信息化引领的高标准现代化水厂,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996年至2000年为第一阶段。在先实施沉淀和加氯消毒工程,解决了沿海乡镇百村十万人吃水困难的基础上,新建了具有先进工艺流程的净水水厂,按同等标准实施了老水厂净水设施完善工程,实现了全县农村按国家水质标准供水
2001年至2007年为第二阶段。新建现代化城区净水厂和对各农村净水厂进行全自动现代化升级改造,实现了全县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从2008年至2010年为第三阶段。争取水利专项资金,各水库先后新建了高标准、现代化一级泵房、反应池、沉淀池等水处理设施,采用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水处理工艺,水质完全达到饮用水安全标准,进一步改善城乡饮水条件。
2011年至今为第四阶段。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实施了全县居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及水厂信息化建设。依托毛家洼和河贵两大平原水库实施了管网延伸工程及沾化县饮水安全信息调度中心,实施信息调度中心及监测站点,水厂自控及调度系统的建设,提升全县供水工程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3.1保证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城乡居民长期生活在缺水和喝苦咸水的环境中。通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平原水库水源稳定,水质合格,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使城乡居民发病率下降20个百分点,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城乡饮水安全信息化系统调度中心主要包括水厂信息调度中心软硬件平台、水厂视频监控系统、水库视频监控系统、管网压力监测点压力监测、流量监测、水质监测、GPRS无线通讯网络平台的建设。该中心的建设,提高了综合信息数据可视化能力,为平衡供水压力、调度生产工作提供高效、及时、准确、充分的数据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了供水管网运行安全性。
3.2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居民供水信息化”是供水的最高层次,也是符合供水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通过统筹整合水利资源,以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为载体,信息化供水为目的,全县居民的供水水量、水质、保证率等实现一致,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格局正在形成。
3.3提高了社会综合效益
“两化”的统筹推进,使全县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方便的自来水,提升了生活质量,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统筹推进,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信息化的建设,保障了水质、水量的同时,实现了全县供水的科学化、数字化高水平运行管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3.4示范推广应用
沾化县城乡“两化”供水建设,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已成为沾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支撑条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鲁西北地区、黄河三角洲乃至全国沿海平原地区解决用水困难,提供了借鉴。该供水建设技术的成功,起到极大辐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推广实践,邻近的县区运用该模式与技术大力实施城乡供水,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投资[2005]1302号,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2]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4]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5]山东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山东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要点(试用)
【作者简介】
李磊(1984-),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水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