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新习惯、新意识养成

2014-12-22 08:34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刘 钊

网络信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新习惯、新意识养成

刘 钊

(中南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学术期刊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带了新的思路和挑战,本文敦促编辑养成网络信息下新的习惯,如利用网络资源规范文章引文、对文章查新和评价、对图表审核和加工,查阅文献更新,对量的符号的正确表达,利用软件对稿件进行网络远程校对,并从网络口碑意识,信息素养意识,选题策划意识的建立角度上要求编辑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实现编辑工作的网络信息模式转变。

网络信息;编辑;习惯;意识

一、引言

科技类期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它不仅是科技信息的载体,还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随着网络的兴起,传统的纸质媒体纷纷进行电子化革新,其中又以科技类期刊最热衷上网,而学术期刊读者群上网率最高,对期刊电子化的接受度最高,速度也最快。网络化是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影响力、树立品牌、谋求生存发展、适应网络化出版模式的必然选择。从目前的情况看,学术期刊的编辑等应该转变传统的思维和知识模式,紧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养成新的习惯,强化新的意识,实现编辑工作网络化转变。

二、网络信息时代期刊编辑新习惯养成

(一)利用网络资源规范文章引文

维护学术规范是学术期刊编辑的重要职责,标准与规范原则是编辑初审的关键性原则之一[1]。学术论文的技术操作性规范往往体现在引证、行文格式等具体细节中[2]。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有些作者来稿中的引文并非研究工作或撰写文章中具体参考的某项技术或结论,而是从网上或别人论文中摘抄过来的,而作者多半对引文的正确著录格式不了解,造成来稿引文作者姓名缺如、错拼、姓名颠倒,文章卷、期或页码缺失,文章类型(如[J]代表期刊,[M]代表图书)未标示,甚至将中文的文献翻译成英文文献列在引文里,诸多错误将误导读者并影响学术期刊的学术性。

例如(1):Luan S T, Hao W H, Li L, et 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simulated dye waste water by Ti / Sn, Sb oxide anode [J].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2004, 20(3):334-336.

属于中文文献误写为英文文献,应修改为:

栾世涛,郝文辉,李丽,等.钛基Sn、Sb氧化物电极处理模拟染料废水[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0(3):334-336.

对于英文引文的核对,编辑一般可将引文的文章名输入通过“google”、“NCBI-Pubmed(美国国家国立图书馆)”,或Elsevier、SCI、Expanded-ISI、OCLC Firstsearch、SpringerLink、CSA(Cambridge Science Abstracts)等数据库查询。而对于年分过久或因文章名拼写错误过多而难以查询的引文,可以由数据库中的advanced search中的Journal标签,在Journal name中输入期刊名全称,并逐一选填year,volume,issue,page中的2~3个即可在清楚的检索出对应的目标文献。

例如(2):Richard V S, Robert J A. Stereoselectivity of N-Carboxymethyl amino acid complexes of copper(II) toward optically active amino acids. Inorg nucl chem, 1973, 35: 523-535.查出作者为:Richard V. Snyder, Robert J. Angelici。

根据引文姓前名后的著录习惯,将引文修改为:Snyder R V,Angelici R J. Stereoselectivity of N- Carboxymethyl amino acid complexes of copper(II) toward optically active amino acids[J]. Inorg nucl chem, 1973, 35 (2): 523-535.

其他作者比较容易出错和忽视的就是标准[S]和专利文献[P],均可以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对来稿中引文的缺失或缺陷补充或修正,但网络上信息较多,要在充分理解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的基础上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和识别。

例如(3):DZ/T0214-2002 锌、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

引文缺少责任人、出版地、出版者、年,修后为:

国土资源部. DZ/T0214-2002锌、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3.

例如(4):陈庚辉,李建雄,刘卫,约翰·韦伯斯特.新型生物活性的苯乙烯化合物及其医疗用途,申请号:03823570.6.

引文缺少专利国别和公开日期,修后为:陈庚辉, 李建雄, 刘卫, 等.新型生物活性的苯乙烯化合物及其医疗用途: 中国, 03823570.6[P]. 2005-10 -26.

(二)利用网络对文章查新和评价

原创性和新颖性是学术期刊论文的重要特点,是学术期刊论文生命力和活力所在,是吸引编辑或读者的精彩亮点。在抄袭风盛行,编辑可以通过网络对文章的关键词索引,明确该领域或该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从而对文章的学术价值进行判断,甄别陈旧的研究课题,鼓励新颖原创的学术成果。

例如有关“Real-time PCR”的研究论文投稿,编辑通过在CNKi-知识元搜索-学术趋势中输入“Real-time PCR”,便可获得如下信息:

图1 Real-time PCR学术关注度

图2 Real-time PCR用户关注度

由图1和图2可知,Real-time PCR(实时定量PCR)这一实验技术在2003年之前学界关注较少,2003年以后关注度逐年明显递增,虽然在2011、8~2012、8这一年间使用Real-time PCR这一技术的人关注上下波动较大,甚至有下降趋势,但该技术仍为学术的热点和生物医药领域日益普遍的技术方法,来稿中如利用这一技术定量检测某几个基因的表达量是符合时下的研究趋势的;而若来稿中仅就Real-time PCR的方法的条件优化进行讨论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为该法从2005年起就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而被广泛应用。

(三)利用网络对文章的图表审核和加工

来稿中文章的表格多半不规范,而编辑也不可能是某研究领域的专家,这时如能参考其他学术期刊对该问题的表格处理,无疑令编辑事半功倍。如化学类来稿中有关“费-托合成”的文章,在cnki-知识元搜索-表格搜索中输入“费-托合成”,便会出现诸多在各类学术期刊上有关费-托合成的相应表格,编辑可根据作者的文章侧重和数据参考相应的表格,包括表的标题、英文名称的表达、量的符号和单位、表格的设计等各种信息,丰富了编辑的学术见识,提高了文章的质量。而图片的处理也可以借助网络的帮助,有时对某些荧光照片的图片,编辑很难提出修改意见,但若在在cnki-知识元搜索-图片搜索中输入“FISH and 水稻”,就会出现相应的通过FISH技术拍摄的荧光照片,对比作者来稿,编辑自己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如建议作者更换荧光更强的照片,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四)利用网络查阅文献更新对量的符号的正确表达

编辑的工作的重复性和琐碎性容易养成编辑的某种思维定势,这恰恰是好的编辑应该避讳的,因为规则也是人制定的,会随着科学技术和认识水平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提高,所以编辑应养成随时通过网络中的查阅科技文献信息,修正和完善自身编辑中的修改习惯。如生物类文章中如何区分表达相同的基因和蛋白符号,笔者参阅《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规定:蛋白名称采用大写正体,例如BCL-2蛋白,不要写成bcl-2蛋白或Bcl-2蛋白;而基因名称是将原蛋白名称中的英文字母大小写不变均改为斜体,包含名称中的数字符号也改为斜体,如,,这样全正体字符的蛋白名称和全斜体字符的基因名称就容易区分开,也省去文中“蛋白”或“基因”的赘述,从符号的正斜体上读者就一目了然。又如吸光度或常在文献中作为图的纵标出现,笔者参阅《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关于《吸光度(光密度)量符号的正确表示方法》一文,结合GB3102.6-93(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中规定,认为光密度(oplical density,OD)或吸光度(absorbence,A)均为名称而非量符号,光密度量的符号应为(),()=-lg[()],在文中叙述可将A或OD作为吸光度或光密度,但因其不是量符号应用正体表示,而在对于图表等则应用()表示。

(五)利用软件对稿件进行网络远程校对

校对是期刊编辑工作流程的重要环节,校对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传统的三校一读是编辑用红笔在纸质版上标出再交给排版员修改,作者自校论文清样则由编辑将纸质校样邮寄给作者修改后再由作者邮寄给编辑部。在网络环境下,编辑日益采用互联网远程校对缩短出版周期,常利用Foxit Reader软件,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如注释工具、图形标志工具、数学工具等)对pdf校对文件作标记或者批注;或通过使用PSP Pro系统发排软件结合虚拟打印机(pdfFactory Pro)实现将方正太样(Ps)转换为PDF格式文件后,采用PDF的标注及注释功能进行标记;或采用符合传统手写批改习惯的小元手写批改软件,在电脑上模拟原来的纸上手写改稿方式,通过传稿端(设计排版人员)和批改端(作者、编辑、改稿校)通过网络传送稿件,既高效环保又快捷,为编辑和作者创建了更为人性化的审阅校对平台。

三、网络信息时期的期刊编辑新意识

(一)网络口碑意识

纸质期刊因其成本、效率等原因影响了口碑传播的效力,但网络媒体中,信息可以低成本高效率自由的传播,期刊界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质量性能竞争转变为品牌口碑竞争[3]。国外期刊如《Science》和《Nature》等通过网络构建自身的期刊平台,不仅有latest news,latest research,journal,science live,science signaling,careers,还发布科技新闻的Blog and Communities(博客和社区),更有包括有让读者聆听和观看杂志社及科学家对于科学动态和研究工作的评论的podcast(播客)等,为作者、读者提供优质鲜活的知讯和服务,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和优质稿源。国内许多学术期刊学习这种经验,加入权威数据库,自建网络出版平台,或创建同行专业学术期刊权威数据库[4]。由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目前汇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众多科学家于旗下,并撰写博客;《分析化学》开通编辑部博客(http://hi.baidu.com/analchem),都是一种较好的尝试[5]。期刊网络平台可尽量将各类资讯集约化、门类化、专题化、细致化,如提供远程审稿和投稿系统,最新资讯平台,图片和视频展示,学术或热点讨论,本刊高频和最新论文免费下载,本领域专家的最新博文或权威解读等各子链接。编辑应积极的参与管理网站,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第一时间为作者或用户答疑解惑,通过沟通交流吸引和留住作者;注册博客树立起科学领域亲近大众的形象,为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供园地。通过这种网络口碑宣传模式,既使期刊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6],又有利于期刊网站的活动不断做大做强,使网站经营形成良性循环,寻找更多的口碑传播者引发期刊舆论导向作用的羊群效应。

(二)信息素养意识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指称经过训练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实际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有效定位、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已成为资源、财富和竞争力,编辑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消化能力和占有能力,是编辑成败的关键,也是编辑实力的体现。面临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编辑在掌握好传统的文字加工处理等基本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养成通过网络主动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习惯,因为学术期刊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其作品内容代表了最新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编辑自己若不能与时俱进,必会面临处理稿件时难以判断、把关不准、审核不严、修改不到位等诸多弊病。编辑倘能结合自身工作的需要,善于利用网络或数据库资源,根据文章关键词检索;熟练使用E-mail、QQ、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多与作者交流;通过期刊网等平台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实时关注学科的动态和发展;加入学术期刊编辑QQ群,广交良师益友,品读编辑学者博客,丰富内涵,必能增强编辑信息素质的养成,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变化和需求,提供具有代表性、客观性、精确性和全面性的相关科技论文和知识,将学术期刊办好。

(三)选题策划意识

在网络时代,一流的学术期刊是研究变化趋势,二流的学术期刊是适应变化趋势,三流的学术期刊是被动适应变化趋势[7]。在“信息内容为王”的今天,谁能更好的整合或获取最新的信息,策划出吸引作者和读者的选题或栏目,谁的期刊就有更大的影响和市场。传统的选题策划费时费力又缺乏相关的参照,很难保证选题策划的成功。而在网络这一新的传媒上,优质的策划能保证学术期刊走在本领域前沿。编辑可首先通过网络搜索学术信息,熟知相关领域理论发展、新技术前沿和国内外研究水平和现状,捕捉最新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分类整理并建立选题数据库[8]。并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获得反馈信息,如将拟策划的选题在网上发布问卷调查,或通过E-mail向作者群发出相关选题的介绍和约稿申请,综合意见和来稿进行判断,再将其中比较成熟的栏目通过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进行查找和比较,依据最新的学术资源,策划出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选题。

四、结语

信息网络使学术信息的传播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导致相对“小众化”的学术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为大众所共享,它在极大地改变学术期刊生存大环境的同时,也给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微观运作提出了新的活力和挑战,“读库的人越来越多,读刊的人越来越少”,网络信息敦促编辑多尝试一些利用网络信息的习惯,如利用网络资源规范文章引文,对文章查新和评价,对文章的图表审核和加工,查阅文献更新对量和符号的正确表达,利用软件对稿件进行网络远程校对等,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学术期刊编辑更应树立网络口碑宣传意识,积极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擅用网络进行优质选题策划,才能改善学术期刊的创作环境,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为信息网络对编辑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何苏,衰国君,朱和平.学术性科技期刊编辑初审的关键性原则[J].编辑学报,1998,l0(1):42-43.

[2] 韩霖.学术规范与学术期刊编辑责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5-29.

[3] 张玉琳,毛蜀,张昊,等.期刊网站的口碑效应[C]. 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A].上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2.236-239.

[4] 王华生.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及因应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144-151.

[5] 王重洋,陈燕,田建平.博客在科技期刊网站中的应用以《分析化学》网站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1015-1017.

[6] 安玉亮.期刊网络的商务化[J].媒体经营,2009,(3): 64.

[7] 陶侃.网络时代专业学术期刊的编辑角色审视与三个转向基于数字化虚拟交互的视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74-78.

[8] 张峻瑜,王巍.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及培养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2):107-108.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s New Habit and New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by Network Information

LIU Zhao

(Journal Editorial Board,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has exerted editing and publishing mode in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periodicals with new idea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urged editors to form new habits in network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use of network resource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itation, paper novelty search and evaluation, chart review and processing, correct expression of quantity symbol, manuscript network remote proofreading by software. So we should cultivate good reputation consciousness, information literacy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 planning consciousness by full us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o realize the editing work model chang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iting; Habit; Consciousness Cultuation

刘钊(1978-),女,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学报编辑.

G232

A

2095-414X(2014)02-0091-04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