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灿烨
生涯教育在发达国家已相当普及,他们开发了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更缺乏专业的教师来进行生涯课程的教学,作为学科教师,要发挥学科育人的主阵地优势,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思想。
生涯教育 人教版 高中《生物》
生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将生涯的概念统合在学习的历程中,由幼儿园到成人,其内容包括生涯认识、生涯探索、价值澄清、决策技术、生涯定向及生涯准备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其生涯成熟的程度也有差异,高中阶段强调生涯准备。[1]
鉴于目前没有明确的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高中生生涯教育是围绕生涯准备而进行的所有正规的教育,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职业需求,掌握了解职业世界信息的方法,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一、生涯教育思想学科渗透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美国联邦教育署提出的生涯教育模式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已接受初步就业教育(career awareness),美国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拥有固定课时。[2]
北森测评技术公司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是57.8%非常不满意,仅8.4%非常满意;“高考生对所学专业与学校的了解程度”是10%的考生完全不了解,35.5%的考生不大了解。这些数据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对生涯教育的忽视,学生对内不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对外不了解职业信息,加之社会宣传媒介的引导,导致高考生盲目追捧“热门”专业,追求“名校”光环,有些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对专业缺乏兴趣或不具备相关的能力。2013年某省高考状元被港大录取学习国学,后发现自己最想学的还是北大的国学,于是弃港大返回高中重读,虽然2014年再夺状元桂冠,但失去的却是宝贵的一年青春时光,这与我们生涯教育的缺席难道没有关系?难怪有研究者说:“素质教育提早到了零岁,职业意识到18岁竟然还没有形成,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现实!”[3]
目前我国在高中生涯教育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且都还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因为还没有出台权威性的课程纲要指导,所以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随着学生实际需求的凸显和学校育人理念的提升,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课程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现阶段,绝大多数普通高中一方面不具备开发校本化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课时安排上恐怕难以给生涯规划课程留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思想,可以让目前看来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生涯教育“接地气”。生涯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科育人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高中各科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涉及相关学科的核心知识、学生未来职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物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在生物学科中渗透生涯教育的思想,就是指任课老师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在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挖掘生物学科领域中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融入生涯教育理念,向学生提供与本学科相关的一些职业信息,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与当下学科学习的联系,从而具备一定的视野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高中生学业的压力转化成主动获取知识的内驱力,乃至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物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4]
二、教材中生涯教育资源的挖掘
1.利用教材“边角料”,帮助学生了解和获取职业信息
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生物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攻克疑难杂症、解决粮食问题、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等,与生物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这样在生物学科领域或与之相关的领域就涌现出很多就业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中,介绍了育种工作者,医院里的检验师,生物技术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神经外科医生,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这些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工作方式、学历要求、需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生涯教育资源。教师在介绍这些职业时,应当告诉学生:在这些职业中,一部分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生物学知识,学生只需要学习该行业的相关知识、取得学士学位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需要通过正规的国家资格考试;还有些要求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具有较高层次科研能力的专业人员,学生需要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才能够从事这些工作。由于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可以指导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通过网络搜索来寻求更多的职业信息,如: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的身体条件、学历条件、专业背景,国内外哪些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乃至历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当学生成为某种职业人才后将获得怎样的薪酬,享受怎样的待遇等。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取职业信息,应该是每一个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有通过平时的训练,积累搜索的技巧,方能在需要时从容不迫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虽然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但书中列举的职业数量仍然偏少,且略显陈旧,这与生物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不相称的,从2004年到2009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陆续公布了12批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很多都与生物学相关,如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公共营养师、酿酒师、生殖健康咨询师等。[5]通过对外部职业世界的了解,高中生对未来的“幻想”逐渐转化为明确的“理想”,进一步转化成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教材“科学前沿”栏目中,介绍了组装细胞、通道蛋白研究、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生物信息学等,通过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生物学科,知晓21世纪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全人类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科自豪感,并为学生在将来选择专业,进行理性决策打好基础。如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肝病的治疗和预防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这说明从事生物学相关研究能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而造福全人类。在“生物信息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介绍中,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十分综合的基础学科素养,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相互渗透是生物信息学诞生的背景,所以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够功利性地只认真学习高考科目,而忽视了非高考科目或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学科的学习。
2.学习科学史,了解生涯人物的成功之路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生涯人物访谈活动是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简单地说,就是找一个职场人士,对其进行面对面的访问。笔者认为,这一活动可以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进行实践。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生物学科学史的介绍,每一段科学史的介绍就是一次对生物学科领域的生涯人物跨越时空的“访谈”。通过学习科学史,学生能够间接体验当时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成功的科学发现背后需要怎样的基本技能和素养,从而激发一部分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内在兴趣。如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领会科学研究需要合作能力,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沃森和克里克因为都痴迷于DNA的结构而走到了一起(即与什么人合作),克里克能够帮助沃森理解晶体学原理,而沃森可以帮助克里克理解生物学内容(即如何取得合作的机会),在这段科学史中,学生还能够了解到从事科研工作,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成功贵在坚持。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还用到了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对DNA衍射图谱的分析建立在复杂的数学演算的基础上,由此可见,进行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兴趣的支持,更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而高中阶段正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教材中的科学史,更多的还是侧重知识的描述或是为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但老师如果去查一些资料,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研究背景甚至科学家的故事等资料,不仅可以让科学史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其他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生涯教育资源开发
在大多数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理念尚未得到传播,更不用说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作为教师,要拥有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情怀,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发身边的生涯教育资源。
建立与学科有关的学生社团来帮助学生发展与之相关的能力,如花卉养殖协会、微景观制作社团、环保志愿者协会等,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一些同学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阶段提高相关的职业技能,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一个人生活的好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从事的职业以及在职业岗位上的贡献决定的。如果一个人选择了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职业,就会发挥自己身上所蕴藏的潜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自我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反之,如果一个人选择了自己毫无兴趣的职业,就会失去工作的激情与动力,阻碍其潜能的发挥,使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此外,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接触社会、进行职业体验、直接了解职业的重要途径。比如,学生在学习“降低化学反映活化能的酶”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的啤酒厂,他们亲眼目睹了在现代化的工业设备中自动完成的一系列发酵过程,我们虽然看不见酶的存在,但它却发挥了惊人的作用,他们也切身体验到了生物学科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随后学生听取了啤酒厂领导的介绍,知道了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需要从业人员了解生物学的知识,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部门都需要生物学的专门人才,仅研发部门的某一领域才需要很专业的微生物相关知识,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择优考虑对口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学生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往往会一时兴奋而对某种职业非常向往,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向往的职业需要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生涯准备。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改革的重心变化必然牵动行业调整结构和布局,我们的学生即将面临不是无可选择而是选择太多的困惑。作为学科教师,有责任通过生涯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兴趣和能力,掌握外部职业世界的信息,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理性的决策。目前最重要的在于教师能否有生涯意识,能否认识到生涯教育与自己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投身于学科育人的实践中去。[6]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Marland)博士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职业生涯教育。我们教育家所应努力的,便是让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能成为适当有用的受雇者,或继续接受更进一步的深造。适当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需要新的教育整合,它必须破除教育系统与社会隔离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韦立君.国际视域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
[3] [美]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7年增补本).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6] 汪文龙.发挥学科育人主阵地优势 促进学生生涯发展.基础教育参考,2012(11).【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