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蝶
本科毕业之后,我获得以色列排名第一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全额奖学金,来到这里攻读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硕士学位,同时学习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古希腊语。对我来说,这里是一个每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地方,或者学校里每天超强度的脑力课,或者学校外难以预料的思维撞击。常常我前一秒还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和平,后一秒就听说加油站被烧了,或者天空上盘旋而来的直升飞机,或者教室里突然冒出的燃烧弹气味,或者公交车里身边走过的好几个扛着大枪的以色列士兵……这是一个你从来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的城市,但教会了我享受这一刻的云淡风轻。
在战争片里安静地学习
就在我到达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两场恐怖袭击,顿时把我从梦境拉回残酷的现实。这是我第一次离战乱之地如此之近,更可谓身在其中。
和一个耶鲁毕业的欧洲人网上聊天,他第一句就是你还安全吗?以色列街上的气氛是怎样?人们在耶路撒冷生活得好吗?全是警察吗?你有和任何以色列人或巴勒斯坦人说话吗?这也是我第一次深刻感觉到,原来不只中国人,世界各地的人都觉得以色列是危险的,当然得排除以色列人自己,还有渐渐地习惯上以色列生活的我们。
前两天我正要去以色列博物馆时还收到学校的邮件,说冲突加剧让大家避免去东耶路撒冷地区。可是我们就住在东耶路撒冷啊!今天还有朋友说圣诞节想来以色列,但总觉得不安全,询问我意见。其实我来到这里快三个月了,第一天与两场恐怖袭击擦肩而过,拉防空警报也经历过,现在每次坐公交还会不由自主地观察车上是否有携炸弹的人……但我很喜欢一位朋友评价以色列的一句话:在以色列如同坐飞机,在其他国家如同坐火车,尽管飞机一失事生还率几乎为零,但每天进出安检随处都见扛枪士兵的以色列,告诉我们飞机始终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有一次,耶路撒冷在一周内发生了三场恐怖袭击,大概伤亡了二十人。其中两次都是在从学校到我上巴勒斯坦方言班的必经之路上,于是每周两次的方言课对我而言就成了探险。每次我都会计划着哪个时间出门最安全,是坐阿拉伯公交还是选择犹太公交。一上车时我都会把车上人全扫一遍,看是否有可疑人物;走在路上时我也都尽量避免人群,哪里人少走哪里。每次安全从方言班回到宿舍,真是夸张般的庆幸和欣喜。
还有一次我和英国好友从老城回来时,坐的轻轨到一半就被放下,说暂时停运。好友抱怨怎么这么倒霉,我安慰她说也许我们避免了一场灾难。接着就收到学校发来的短信,有一辆车故意撞向轻轨,造成八人伤亡,而那个地点就在我学校的前一站,我们当时地点的后三站。生活在如此惊险的环境中,学校负责人也经常会发邮件给每个学生询问大家是否安全,如果安全就回句简短的“I'm fine!”这种邮件大概也只有在以色列的老师才能收到了。
快捷回复完邮件的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即使一周三次恐怖袭击,皮尤调查中以色列民众的幸福感依然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占首位了。也许因为小时候我看过的一幅漫画——一个人因为没赶上船而在岸边垂头顿足,而那艘船上写着泰坦尼克号。这幅画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对倒霉的态度。因此,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让我深深地相信一句话:When pretty things go wrong, be thankful, count your blessing.(当遭遇不如所期般美好,依旧感激,或许我们正不所知地被庇佑。)虽然大家在这恐怖袭击频发之地都会焦虑,但教徒们会因为能在这蒙福之地祷告而幸福,我们非教徒则因为能在这学习进步飞速而幸福。
刚到这里时,我曾非常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是否会因熟睡而无法听清警报声,后来发现是自己多虑了。虽然警报声响起的次数依然很多,但在我穿越进战争片那一刻瞬间,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还要镇静。当然这一切还得归功于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和这里每个建筑及房屋都必备的防空间。这边的窗帘都没有布,统一全是一种拉下来房间便彻底漆黑、碎片们都飞不进来的材质。虽然它确实让我在刚住进来的那几天总觉得自己在坐牢,不过犹如“防盗门换一份安心”,我现在已习惯晚上在小黑屋里开个台灯惬意地学习。
晦涩艰深的课程
研究生正式上课的第一周,每天都有6~7.5小时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阿拉伯语、古希腊语、希伯来语、考古学、中东史学评论、中东历史和地缘政治、巴勒斯坦方言等等。五天下来,简直让我脱胎换骨了一番。
阿拉伯语标准语一周9个小时,可3小时的进度就快赶上我在国内学一个月的内容。阿拉伯语分为标准语和方言,其实差别是很大的。标准语用于书写和阅读,但是所有阿拉伯人都只说方言,连几乎所有阿拉伯歌曲和电影都是方言。为了跟上巴勒斯坦方言课,每周三和五我在大马士革门阿拉伯区报了一个巴勒斯坦方言班。巴勒斯坦方言和约旦、埃及、叙利亚方言都比较相似,所以学好后应该相当好找阿语口译的工作。教巴勒斯坦方言的老师是个极其可爱的巴勒斯坦女人,一旦问我阿语听不懂时,就会贴心地用法语再问我一遍。如此每周9小时标准语+3小时方言=彻底爱上阿语!
我还阴差阳错地选修了古希腊语,当时完全是被可以选择新语言迷住了头脑,后来冷静下来觉得古希腊语大概比希伯来语学出来还不能学以致用。但是,我的一位英国好友却选修了一门更为古老语言:Akkadian(阿卡德语)。她告诉我,阿卡德语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使用的一种亚非语系闪族语言,是已知最早的闪族语言。此外,她还向我罗列了其他不少可以选修的古语。说这些的时候,我们正走在老城中,不禁感触:这么一个小小的城市,竟然容纳了这样多且都十分古老的语言,虽然我现在没有那么多精力把它们一一了解,但每想到正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有种从内心涌出的幸福。
经历了这一番古语反思之后,我又觉得自己能在这个充满古语的城市里学习一门古语是那样幸运。古语不同于现代语言,前者重读,后者重说。它已不仅仅是打开一扇文化之门那样简单,更像打开了一扇穿越之门,能直接带我们回到那个时代,读那个时代的文字,听那个时代的声音,返古思今。在上过考古课可之后更让我加深了这样的感受,比起光看看那些遗迹的照片,还是不如接触语言穿越得真切。
还有一门名叫“19~20世纪中东史学评论”的课,应该是我们听得最一头雾水的课。由于讲课内容太高深,3小时下来我根本没太弄清楚老奶奶究竟讲了什么。但这又是要求极严的必修课,除了期末论文和presentation,还有两次期中小测,没有他法,只得赶紧阅读,除了课上发的18页文章,课后还有几十页推荐书目等着看。
所以,我每天都有看起来永远都做不完的作业:翻译完古希腊语文章,写完希伯来语作文后,还得开始复习第一节“以色列和叙利亚的伊斯兰考古学”课的内容:从Umayyad Empire(倭比亚王朝)和它的第五代哈里发'Abd al-Malik,到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还有一大堆古迹没来得及看,就已经凌晨2点了。其他四门专业课每周课后的阅读量更多,比如“1918年后的中东历史和地缘政治”课一来就安排大家选presentation主题,最后我选择了“摩洛哥移民工人”,单要完成这方面的阅读就快百页。还有我选的一门拜火教课程,加上我总共六个学生,云里雾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拼Zoroastrianism,课后五十页关于这门古波斯宗教的介绍阅读也刻不容缓!每天都好像在跟时间赛跑,实在是太刺激了!
一周的课上下来,我真心觉得语言课是最容易了,比起记那堆积如山阅读里的知识点,还是背单词来得爽快。不过,我还是觉得,当在学习上面临选择困境时,应该适当选择uncomfortable zone(不舒服领域),逼自己去学和挑战自己不擅长或从未尝试过的领域,或许更能战胜自身知识上的弱点和盲区。现在多做一些别人能做而不想做的事,将来就能做很多别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而在这里,耶路撒冷,我的目标就是遇上无论是犹太人、阿拉伯人、法国人或者俄罗斯人,都能用他们的母语与之聊天。因为有一句我一直很喜欢的话:“用他们懂的语言与之交流,你的话会进入他们的耳朵里;用他们的母语与之交流,你的话会进入他们的心里。”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