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河南民间艺术开发 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4-12-22 21:36丁松丽
创新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河南文化

丁松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河南 郑州450000)

加强河南民间艺术开发 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丁松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河南 郑州450000)

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类和多彩的民间艺术风格,千百年来一直为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丰富艺术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之下,民间艺术的生存受到冲击,散兵游泳及低水平重复的小作坊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当前急需挖掘和发挥河南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优势,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措施,力求把河南民间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适应中部崛起的战略发展需求。

民间艺术;开发;产业

1 河南民间艺术发展现状

民间艺术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地域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器具、技能、工艺、表演形式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显性基因”。承载着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人文情怀、审美取向、情感心理和行为方式,表征着民族的风貌和岁月积淀[1]。

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鼻祖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河南民间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代表,与江苏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它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点是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艳丽,除了实用价值外,朱仙镇木版年画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04年,开封博物馆成立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汴绣又称宋绣,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并称我国五大名绣。它从“宋绣”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制作时,首先选择画稿及所需底部材料,并依画稿搭配各色绣线;布料上蹦,在上面绘轮廓图;然后施绣、整理而成。图案题材多为花鸟、山水,尤善摹制古代名画,所用针法达几十种,已发展成为双面异色绣及双面三异绣。产品纯朴自然,富丽明快,艳而不俗,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形态逼真。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其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门类,100多个品种,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中原民间特色,是历史的活化石。目前,浚县泥咕咕主要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产品具有艺术把玩价值、经济文化价值及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河南的剪纸发展为豫东、豫西两大流派,早在宋代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题材广泛,意趣丰富,与中原地区的民俗、民风关系密切。“靳之林先生说:剪纸艺术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内涵,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及造型体系[2]”。用作四季节令、婚丧嫁娶、人情礼仪、环境装饰等活动必不可少,代表着以追求吉祥美满,幸福安康为核心内涵的民俗文化。如:闺女出嫁,娘家要准备象征着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的“白头翁”,代表多子多福的“石榴”;儿童12周岁成人时要剪“五子登科”和“祛石桥”;老人寿辰会用剪“寿”字、“寿桃”、“八仙”等等。高寿老人过世,称为喜丧,在豫东、豫西都有制作“彩宾楼”、“送终塔”、“孝彩莲”、“香幡”的习俗,其剪工精巧别致。

除了静态的艺术形式,河南民间艺术还有动态的代表。如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中州大鼓,是新乡县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在逢年过节和重大庆典时,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素有“无酒不成宴,无鼓不算会”的说法。扁担戏也曾经是在全省流行相当广泛的一种小型的木偶戏,一根扁担可以挑起全部家当,一人完成说唱、控制人物表演、演奏乐器的所有工作。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几近消失,急需抢救扶植。还有,流行于豫西陕县、灵宝、卢氏、栾川、渑池等地的锣鼓书,艺术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厚,它以唱为主,说白较少,善于叙事,常用方言俚语,乡土气息浓郁,是研究民俗活动和艺术民俗的有价值的资料。

2 河南民间艺术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民间艺术原生环境的改变。

随着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遭遇了深刻变化。因其实用功能的萎缩,民间艺术遗产规模日益减小,有限的利润导致从业人员减少,传统技艺难以推广,效率低下,经营惨淡,困难重重。

2.2 传承与创新的矛盾

目前,很多民间艺术还完全以传统形式开展,对传统技艺从内容到形式原汁原味的继承,并未考虑当代大众审美水准的提高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忽略了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形态,导致产品脱离市场需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面临生存危机。

2.3 民间艺术品牌营销意识淡薄

民间艺术生产多以家庭作坊式的模式开展,往往不注重包装与宣传,秉承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根本不具备成熟的销售方法,更没有品牌意识和版权观念。销售仅仅停留在有限局的市场,限制了其向更大空间的拓宽,无法实现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

2.4 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主要是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老龄化,以及创意与经营人才的短缺。目前掌握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数量很少,且多数年事已高,急需新一代人才补充和继承。而创意与经营人才既更加匮乏,他们不仅能熟悉传统技艺,还要具备专业的营销与管理知识,这就需要吸附大量高层次人才参与进来。

2.5 资金投入不足

经济投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还是鼓励创新,培养后继人才,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河南民间艺术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投入支持,以及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但这些资金来源并不稳定,且数量也极为有限。

3 河南民间艺术开发的策略

3.1 加强河南民间艺术的研究整理工作

河南民间艺术的开发要建立在对其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之上,把握河南民间美术资源的总体框架,进行多视角、多层面、深层次、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要把河南民间艺术置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局,着力关注与研究河南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2 加强政府的保护和资金支持

针对目前河南民间艺术产业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的情况,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保护文化多样性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河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民间传统工艺遗产保护条例》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对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工艺产品进行分级保护,这对河南民间艺术的良性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政府的规划引导、宏观调控对引导民间艺人开拓市场、促进产业的不断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3 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产业化发展是河南民间艺术腾飞的必经之路。河南省文化系统“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鼓励各地依据产业发展基础和文化资源特点,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区。要以国有文化企业为龙头,以社会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利益为纽带,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结构,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不断拓展文化产业领域,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跨越。预计培育3至5家年经营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10家左右经营收入过20亿元的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5个左右。如今通过产业规划,如南阳玉雕、烙画、开封汁绣、木版年画、淮阳麦秆画、周口淮阳泥泥狗、登封少林武术、钧瓷文化、汝瓷文化等一批艺术文化产品生产园区发展起来,其文化和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

3.4 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创新品牌推广手段

根据“河南文艺精品工程”的要求,坚持品牌培育和提升相结合,依托我省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和有意识地培育、挖掘、包装、推介、宣传,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品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品牌优势的,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古都文化、文字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等,可以和当地旅游相结合,通过历史文化宣传、渗透,以满足消费者心理愉悦为目标,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做好品牌推广,加强文化营销。可以通过民间艺术品专卖店的方式进行贩卖,在产业集聚的地和旅游景点建立专营店,品牌旗舰店,客户体验店等连锁机构,也可通过销售专柜、特约经销的方式进行产品推广,让产品通过高端销售渠道与消费者见面。这样有助于品牌档次的定位,品牌消费习惯的养成,最终使民间艺术产品脱离地摊叫卖的低端市场,淘汰假冒伪劣产品,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3.5 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节、艺术节,使文化品牌与经济互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河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就是将河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转化成文化资源,在河南经济的发展中凸显出积极的作用。”[3]要充分发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展示交易功能,举办若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会展活动和知名节会。加强与国内外会展组织的合作交流,不断开拓文化会展项目。依托河南优势文物馆藏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物展览,吸引人才、发展投资环境、创造经济财富、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3.6 强化人才支撑

民间艺术事业发展的核心是人,人才的培养对产业能否在竞争中保持并发展其文化品牌起着决定作用。要积极引进、大力培养、合理使用文化产业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领军人才、复合管理人才、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各展所长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民间艺术产业的壮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4 结语

河南民间艺术是中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中华文化、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更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我们的保护、研究、让传统的民间艺术纳入现代生活,利用现代观念、科技去发展和创新民间艺术,让这个典型的文化符号永远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1]郄建业,王利君,朱江.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初探[J].大舞台,2010(03):147.

[2]胡晓瑛.农耕文明下的河南民间剪纸艺术[J].艺术与设计,2013(08):142.

[3]刘华东.河南省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J].现代装饰,2011(10):66.

G124

A

1671-0037(2014)02-94-2

2014年2月1日。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民间艺术发展策略研究——面对市场,重新定位”项目编号:201206b2。

丁松丽(1971.4-),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设计理论。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河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民间艺术篇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谁远谁近?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