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的家长和“没出息”的孩子

2014-12-22 22:41建莉
现代家长 2014年12期
关键词:王女士儿子大学

建莉

家庭生活中的“控制”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且家长的社会化程度越高,控制越容易发生。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某些父母能力非凡,事业成功,社会地位高,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们的孩子却懦弱、笨拙、自卑、消沉。

为什么会这样呢?许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强势父母对孩子无所不在的控制。

王女士是位大学教授,当年从农村考大学进入城市,一直读到博士。老公是她的大学同学,也从农村考上大学,能力很强,现在是国企高管。他们的儿子叫晓航,已上大学。

这本该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但事实并非如此。

晓航由于高考不理想,只上了一所普通高校。这已经让父母深感失望,更糟糕的是:大一他就挂科,大二开始不上课,整天打网游。父母没收了他的电脑,他就到网吧通宵不回宿舍。到学期结束,他也不参加考试,以至于学校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再这样下去,就开除他。

王女士非常苦恼,专门为此事找我。我了解事情的前后经过后,断定晓航的现状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因果关系。

高知父母,

养育的儿子却没出息

父母勤奋努力,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不菲的经济收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的箴言,于是,他们把这种经验运用到孩子身上,于是错误产生了。

王女士说,儿子一出生,她就非常注意培养孩子。孩子稍懂事,她就严格要求,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她就会提出批评,生气了也会打孩子。

学前阶段,晓航听话又聪明,比同龄人出色。上小学后,她给晓航制订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几点到几点写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半小时,阅读不少于一小时,几点上床睡觉,考试错误率不许超过百分之几。

开始,孩子表现得不错,能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但孩子的自觉性一直没有培养起来,日复一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在父母的催促和监督下完成。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逆反,凡父母主张的,他必抗拒。

父母为培养他的男子汉气概,给他报了跆拳道班;为锻炼他的专注力,给他报了围棋班;听说游泳最能强身健体、塑造体形,又给他报了游泳班;同时,为培养他的艺术气质,又请老师教他吹萨克斯。这些课外班都是家长再三考虑后选择的,晓航却一个也不接受。这让父母非常生气。

不管怎样,晓航在小学学习成绩还不错,毕业后顺利进入一所不错的中学。

家长以为晓航上中学后,学习会变得主动些,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好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动过很多脑筋,想过很多办法,可到最后由于孩子不配合,都未能执行下去,各种方案在一次次的争吵中不了了之。

当时晓航唯一感兴趣的是打游戏,家长规定每天只能玩1小时。事实上,他完全不按约定行事,每次都找借口拖延。父母看不下去,强制关机。为此,双方没少发生冲突。

为转移孩子对网游的痴迷,父亲百忙中抽出时间陪他打篮球。晓航很快喜欢上了打篮球。他家住在大学校园里,有随时开放的篮球场,晓航在球场上认识了几个好朋友,班里爱打篮球的同学也不时找他一起去打球。

晓航很快将注意力从电脑游戏转移到了打篮球上,可是家长又开始觉得他花在球场上的时间太多。自从不玩电游后,晓航的成绩进步不少,但离理想名次还有一段距离,如果再用功一些,名次肯定会前进。于是,家长规定,他每周只许打一次篮球,每次打一个半小时。

晓航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一旦打起球来,就忘了时间。妈妈生气地跑到球场上,强行把儿子叫回来。孩子非常不高兴,说妈妈弄得他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以后他没法和别人玩了。

说到这里,王女士有些后悔,说:“孩子在人际交往上一直比较胆怯,那段时间他和同学来往很好,似乎有了一些自信,可我没在意。后来,没人再找我儿子打球了,我心里还暗暗高兴,认为他马上要上高中了,少玩点好,毕竟他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比什么都强。”

听到这里,我几乎要跺脚叹息,多好的一个转机,可惜被破坏掉了。不过,不需要我再说什么,显然王女士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

晓航不打篮球后,重新陷入对电游的痴迷,父母强行关电脑,他就玩手机。为玩手机,他在卫生间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高中三年,他几乎天天和父母发生冲突,学习每况愈下,高考自然不理想,成绩只上了二本线。

报专业时,晓航想学计算机,但父母觉得他学计算机不过是为了满足玩电游的欲望,于是硬让儿子报了父母上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因为父母现在的研究领域和从事的行业就是这个,将来好为他安排工作,妈妈还建议儿子将来报考她的硕士和博士。

为这事,他们又和孩子发生了冲突。父母认为选专业是一辈子的事,关系到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绝不让步。父亲一着急说出这样的话:“就你这样子,将来自己能找到工作吗?还不得我帮忙!”

最终孩子屈服,只提出一个条件,到外地上大学。父母勉强同意了。

强势母亲,

反思童年父母教育

晓航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完全失控。如今看来,要完成学业是不可能了。

说到这里,王女士伤心地落了泪,说:“我小时候,父母根本不管我,全凭自觉。可我为晓航付出这么多,他却这个样子。您说,这是为什么?”

天下没有完美的家长,是父母就会犯错误。王女士也犯了很多错,概括起来,其实就一个——太强势,不给孩子自由。晓航降生在物质条件优裕的家庭,却一直戴着精神的枷锁。

王女士的脸上现出难以接受的表情。我沉默了一会儿,感觉她对我刚才的话在情绪上有所消化后,才接着说:“小时候,你的父母不管你,也许你认为这是不尽职,但从教育的角度看,这恰恰是一种成全。当年父母不管你,客观上减少了对你的控制,为你的自由成长提供了空间。你像撒落在原野的种子,凭借适当的雨露阳光,如遇到几个好老师,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或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等,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一些高知家长,比如你和你先生,作为社会人,十分优秀;作为家长,却太强势了。世间万事,过犹不及。虽然你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在客观上却形成了对他人自由意志的剥夺。你儿子从小到大,事事听命于你们,没有玩耍的自由,没有安排时间的自由,没有发展爱好的自由,没有选择专业的自由,你们安排了他的一切,还不允许他犯错,也不在乎他的面子……你以为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为孩子创造了好的条件,这就是好的教育,其实,你儿子一直生活在半窒息状态,他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升。上大学前,有父母的监督,学业他还能应付。上大学后,离开了父母,又面对不喜欢的专业,他无力管理自己,心理和意志开始崩溃,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让人意外。”

王女士很惊讶,看得出她理解了。我沉默片刻后,又道:“现在,‘富二代、‘官二代出问题的很多,社会习惯于把原因归咎于他们的父母为富不仁或为官不仁,这种归因太简单。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富二代和‘官二代是好的。去掉偏见,客观地说,很多富人和官员是我们社会的精英,他们绝不会蠢到故意纵容自己的孩子放肆和堕落。恰恰相反,他们会比常人更期望孩子优秀,更害怕孩子出问题。如果这些人的孩子出了问题,更多的原因是孩子被管制过度了。父母的能量越大,对孩子自由的剥夺越多,出现的后果就越严重……作为优秀的社会人,这是生产力;作为强权家长,则是破坏力。”

王女士突然说:“您的分析让我想到了我弟弟。我和弟弟的成长,可能正印证了您的说法。”

下面是她的讲述:

小时候,我每天要帮父母干农活,弟弟则什么也不用干。我心里不平衡,觉得委屈。我10岁那年,偶然在村里一户人家发现了一本书,被吸引住了,以至于忘了回家,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那本书似乎有种魔力在吸引我,第二天我尽快干完农活,又跑到那家人那里去看书。

这次我发现他家有很多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那家人允许我看书,但不允许我将书带走,于是我就常跑到他家看。尽管我一再提醒自己,却还是因为看得太入迷而忘了时间,为此没少挨父母的责骂。责骂声中,我读了几十本中外名著。

小学毕业,父母不想让我再上学,我哭着抗争,一定要上。当时我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逃避繁重的农活。读初一时,国家恢复高考,我看到了希望,开始发奋学习。因为成绩出色,经常是年级第一名,所以升高中时,父母没有阻拦。之后我顺利考上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这是父母万万没有想到的。

弟弟比我小5岁,聪明伶俐,父母一心要把他培养成大学生,尤其我考上大学后,他们对弟弟更用心,什么活也不让他干,父母的口头禅是“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们累死也心甘情愿”。可弟弟的成绩一直不好,最终没考上大学,且脾气暴躁,好逸恶劳,让父母大失所望。

在村里人看来,我弟弟天生就没出息,虽然和我生活在一个家庭,父母对他更用心,他却稀泥糊不上墙。现在看来,虽然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我和弟弟所受的教育却不一样。正因为父母对弟弟管制太多,在学习上给弟弟的压力太大,弟弟才变得越来越笨,越来越不上进。

我点头,感觉她分析得非常好。

王女士叹息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负责任的家长,没想到我教育孩子的水平根本没超过我的父母。我是拿着锄头雕刻美玉的农夫,这20年,硬生生地把璞玉一点点砸成了小石头。您说,我怎样才能把我对儿子造成的伤害修复好?我儿子还有救吗?”

我如实说,伤害就是伤害,有些伤害造成的阴影会绵延一生。但这不意味着这个人就完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带着童年的心理创伤长大的。人的机体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的心理也同样。我们只要找到真正的病根,然后对症下药,情况肯定会好转。所以,你要树立信心。孩子的问题是从小受到的管制太多,那么从现在起,把自由还给他。

放弃控制,

孩子才有自立的希望

王女士和我一直保持着联系,后面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她回去后,跟孩子谈了话,剖析了自己多年来教育上的失误,并表达了悔恨之意。孩子很惊讶,但不置可否。接下来,她告诉孩子,她现在完全理解他不想上课和考试的心情,让孩子别着急,想想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她给孩子的建议是休学一年,到各地旅游,同时读些想看的书。孩子同意了,但是休学后并没有像家长期望的那样去阅读或旅游,而是把自己关在卧室,昼夜颠倒地上网玩游戏,不洗脸不洗澡,也不出门。

这种情况持续了10多天,王女士难以忍受,打电话向我求助。我告诉她不要着急,心理从无序走向有序,必然要经历一个混乱期,这就像整理衣柜时,我们需要把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这时床上、沙发上堆满了东西,整个家似乎乱套了,还不如以前呢。但是只要有信心,假以时间和合理安排,真正的有序就会慢慢呈现。

这半年时间,孩子的表现令她几乎崩溃。这个过程,与其说在等待孩子变化,不如说她翻越了最艰难的心路雪山。她还要说服丈夫,理解当下孩子的“堕落”,阻止丈夫的“破坏性行为”。她不仅自己翻雪山,还搀一个人去翻!我很佩服她自我批判的勇气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个瞬间,我看到一个学者的理性和智慧。

她不但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同时给孩子赋权。小到晚上吃什么、周末去爬山还是睡懒觉,大到她的课题选题,都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决策,让孩子感到他是有能力、有话语权的,感觉父母需要他。

慢慢地,儿子不再抗拒,和父母有了交流,也有了笑容。王女士说,孩子休学后的第一个月,她其实心里还不能真正接受儿子不上学的现实,促使她彻底改变的,是她无意中看到儿子电脑中的日记,发现他居然有自杀的打算。她万万没想到儿子活得这样痛苦,连生命都打算放弃了,而自己却还在“上进心”上和孩子纠缠不休。

联想到现在动不动就有学生跳楼自杀,她开始了真正的反思,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孩子休学一年后,还是不想回学校,提出退学,她同意了。

晓航当时并没想好退学后干什么,她安慰孩子,不着急,人生很长,寻找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跟着感觉走就可以了。

妈妈的话给了儿子巨大的安慰和信心。退学后,晓航又在家里“堕落”了半年。一天,他突然说,在校园里开个果蔬饮品店应该不错,然后讲了他的看法和计划。王女士没想到儿子讲得头头是道,且想法比较成熟,当即表示支持,并帮儿子在校园租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店。

自己是大学教授,儿子在校园卖饮品。这要搁在以前,王女士说她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但是,现在她坦然接受了。儿子的变化至少让她放心了,也让她看到了儿子自立的希望。

王女士后来告诉我,晓航的饮品店生意不错,现在已经在另一所大学开了分店,还雇了伙计。至于他将来是把生意越做越大当老板,还是一辈子就开小店过日子,或者回校园上学,都顺其自然吧,人生最重要的是有幸福感。她相信孩子只要有正常的心态,总会找到生存之道的。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王女士儿子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贴心的“健康日历”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捅破“窗户纸”,癌症不可怕
司机摸女乘客腿:就想知道裤子上有洞冷不冷
追尾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