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文化分区研究

2014-12-20 08:57齐建文但维宇但新球吴后建吴照柏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4年2期
关键词:亚区分区文化

齐建文,但维宇,但新球,吴后建,吴照柏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 410000)

中国湿地文化分区研究

齐建文1,但维宇2,但新球1,吴后建1,吴照柏1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 410000)

依据文化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理论,对中国湿地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分区,将其分为七个区十九个亚区,并简单概述了不同区域的湿地文化特征。

湿地文化;分区;特征

自然环境的不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而生存发展的方式亦有所差异,同时也反映出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论什么时代,什么国家都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湿地文化也是如此。但是,一直以来但对湿地文化形态的研究,国内外均显单薄。特别是从大区域范围内,从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相互关联复合视角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

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汇总过程中,发现不同区域的湿地资源有规律地分布,这种自然分布差异,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尤其是湿地文化的不同[1-2],所以就有了进行湿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动机。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方向:一是区域自然环境状态下的文化形态特征、发展规律研究;二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三是不同时期上述二个方面文化发展的差异。本文首先从第一个方面,即在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状况下对湿地文化形态特征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旨在探索自然环境指导下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为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1 中国湿地文化分区

1.1 中国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与文化分区[3]

1.1.1 中国地理区

中国通常划分为七大地理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

1.1.2 全国水资源一级区

全国水资源一级区包括西北诸河区、西南诸河区、松花江区、辽河区、淮河区、黄河区、东南诸河、珠江区、长江区、海河区十大区[4]。

1.1.3 中国湿地分区

吕宪国[5]将中国湿地分为:东北地区湿地、华北地区湿地、华中地区湿地、华南地区湿地、西南地区湿地、内蒙古湿地、西北地区湿地、青藏高原湿地八个区域。另外赵其国等[6]也进行了中国湿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及其分区的研究。

1.1.4 中国湿地保护工程分区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从工程管理出发,将中国湿地分为八大保护工程区:东北湿地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东南和南部湿地区、西南湿地区、西北干旱湿地区以及青藏高寒湿地区。

1.2 中国湿地文化分区

水在地球上受到地球环境的控制,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还受到人类自身行为的影响,人与湿地相互影响的总和,就是湿地文化。由于这些影响具有时间与区域性,所以产生的文化也存在区域性,这是中国湿地文化分区的根本所在。

本文以河流和流域文化为基础,结合其他自然地理元素,在过去对湿地文化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湿地文化分区的系统方案。

中国湿地文化分区目前尚未见相关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研究中也零星有关于湿地文化研究的内容[7-17]。本人结合中国湿地分区和中国文化分区,提出中国湿地文化一级分区系统。在一级分区框架下,可以依据研究目的不同进行更细化的亚区或者小区的划分,以亚区或者小区为单位进行湿地文化研究,可以更细致地反映自然与人文相互关系的规律。

本文初步建立的中国湿地文化分区为:

1) Ⅰ东北湿地文化区: Ⅰ-1黑龙江湿地文化亚区,Ⅰ-2辽河湿地文化亚区。

2) Ⅱ西北干旱湿地文化区: Ⅱ-1新疆湿地文化亚区,Ⅱ-2内蒙湿地文化亚区。

3) Ⅲ高原湿地文化区: Ⅲ-1青藏高原湿地文化亚区,Ⅲ-2云贵高原湿地文化亚区。

4) Ⅳ黄河中下游湿地文化区: Ⅳ-1黄河湿地文化亚区,Ⅳ-2海河湿地文化亚区,Ⅳ-3淮河湿地文化亚区。

5)Ⅴ长江中下游湿地文化区: Ⅴ-1巴蜀湿地文化亚区,Ⅴ-2荆湘湿地文化亚区,Ⅴ-3鄱阳湿地文化亚区,Ⅴ-4吴越湿地文化亚区。

6) Ⅵ东南和南部湿地文化区: Ⅵ-1东南沿海内陆湿地文化亚区,Ⅵ-2岭南湿地文化亚区。

7) Ⅶ滨海湿地文化区: Ⅶ-1东部滨海湿地文化亚区,Ⅶ-2南部滨海湿地文化亚区,Ⅶ-3海南湿地文化亚区,Ⅶ-4台湾湿地文化亚区。

图1 中国湿地文化分区方案示意图

2 不同区域湿地文化特征

2.1 东北湿地文化区

东北湿地文化区,主要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在是我国历史文化分区中称为关东文化副区,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东北湿地文化区的湿地以沼泽湿地为主,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分布区。在历史早期,主要是河流湿地影响人类的聚居与分布;到了现代,主要是沼泽地开垦,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依据文化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划分Ⅰ-1黑龙江湿地文化亚区和Ⅰ-2辽河湿地文化亚区。

2.1.1 黑龙江湿地文化亚区

黑龙江湿地文化亚区可分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森林和三江与松嫩平原湿地文化小区。

在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山地森林孕育的是依托森林与湿地的狩猎文化。早期的猎人,一般居住在森林与湿地交接处,以森林和湿地狩猎为主。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文化已经消逝。

三江与松嫩平原湿地以沼泽为主,是北方农耕文化的重要区域,特别是近现代,大规模的沼泽地开垦,形成了一定时期内的农垦文化。近些年来,这种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2.1.2 辽河湿地文化亚区

辽河文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辽河流域的一批重大考古发现而提出的。从发现距今28万年前的辽河流域营口金牛山古人类遗址到距今5 000年的红山文化,在这一近30万年的历史跨度里,辽河地域出现了旧石器、新石器、古国、方国、帝国、等文化现象。特别是在千山山脉的海城发现了距今4万年前的小孤山遗址,有着近万件石器、捕鱼的鱼镖、缝补衣服的骨针和用动物牙齿制作的项链,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临海居民的生活场景。

2.2 西北干旱湿地文化区

西北干旱湿地文化区是指我国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近200万km2,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四省区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历史上该区域有许多古老文化,如随着地球气候变化和湿地消失而衰退的楼兰文明。西北干旱湿地文化区进一步划分为新疆和内蒙2个湿地文化亚区。

2.2.1 新疆湿地文化亚区

新疆是离海洋最远的地区,十八世纪中期前,中亚草原长期生活着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民族,分布于东起阿尔泰山东麓西至里海东岸的草原的地带,南以阿姆河—天山一线为界,在此以南则是定居绿洲的农耕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绿洲文化也被视为农耕文化的一种——绿洲农业。

在塔里木盆地—河中地区,绿洲分布于沙漠边缘离水源较近、或有地下水源的地方,绿洲土著人凭借改进了的生产工具深入沙漠腹地,在地势平坦、汊流众多、土壤肥沃的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建立绿洲部落,形成适应荒漠环境的绿洲农耕经济。

2.2.2 内蒙湿地文化亚区

内蒙古自治区是人类起源和发祥地之一,从距今七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大窑石器制造厂遗址,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闻名于世的河套人,还有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扎赉诺尔人,他们开创了草原人类的游牧文明历史。

北方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农耕民族毗邻而居的经济条件,使马背民族选择了特殊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生息繁衍。

由于北方气候干旱,缺乏水资源,所以蒙古民族非常重视水资源保护,自古以来蒙古族在生活习惯上都有着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习惯,在蒙古族的史书上,还有很多关于保护河流法律法规的记载。

2.3 高原湿地文化区

中国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有云贵高原、青藏高原。

2.3.1 青藏高原湿地文化亚区

青藏高原土地辽阔,面积约250万km2。青藏高原湿地类型多样,但是与人类历史发展最相关的,能产生互动影响的主要有湖泊和沼泽,包括沼泽化草甸。

沼泽和沼泽化草甸,为区域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生产生活的基础,由于季节变换,会给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游牧就是当时湿地植物季节变化的一种适应。青藏高原的湖泊是区域水资源的核心,也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反映出在区域精神领域中的地位,大部分较大的湿地湖泊都被当地称之为圣湖,表现出显著的“圣湖文化”。青藏高原的河流由于地质和冰川运动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水位和水量的剧烈变化,使当地人在这种变化中无奈和惧怕,普遍产生了河流崇拜的习俗。

2.3.2 云贵高原湿地文化亚区

云贵高原湿地文化亚区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在文化类型上属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类型,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尽管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但是其文化综合体的特点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着很大区别。云贵高原是我国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河流发达,地表水的时空分布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进程,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往往以河流为依托,沿河群居,依山开土筑田而生存。山地少数民族利用区域内水资源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如云南梯田、贵州苗族利用山地水资源的技术等。

2.4 黄河中下游湿地文化区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和华夏文明摇篮的黄河,被誉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有着同根同源的特征,可以将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的湿地文化统一归并到黄河湿地文化区,因此,黄河中下游湿地文化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黄河、海河和淮河三个湿地文化亚区。

2.4.1 黄河湿地文化亚区

黄河流域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比如在战国以前,黄河下游是漫流的,所以黄河在非常大的冲击扇中间不断地摆动。到了战国时期,一方面由于人口增加,居住和生产区域的扩大,已经不允许黄河下游继续保留大片的泛滥区了;另一方面,有的统治者以邻为壑,利用水来达到军事上所不能达到的目的,所以各国纷纷在黄河两岸建筑堤防。建筑堤防有它的合理性,同时也约束了水道,增加了决溢泛滥的可能性。

实际上,对黄河的治理古人已经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但他们侧重的往往只是某一个方面。近几年利用小浪底水库的蓄水对黄河进行了调水调沙试验,就是明清以来“束水攻沙”理论的一次实践。

2.4.2 海河湿地文化亚区

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条河流自北、西、南三面汇流至天津后,称为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主要的大河之一。

海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先秦至汉代时期,河北平原就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中心和北方地区基本农业经济区。西汉以来,华北平原开发程度仅次于关中平原,城市密度、人口密度位居全国之首,是当时农业发达的经济中心区。流经今海河流域的黄河、漳河等河流沿岸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堤防工程。

2.4.3 淮河湿地文化亚区

淮河从太白顶起源,奔腾向东流,接纳众多支流,水量迅速增加,水位陡涨。特别是在穿过崇山峡谷、丘陵洼地之后,淮河在安徽正阳关与颍河相会,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了“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

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即利用淮水发展灌溉和航运。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兴建了大量的塘堰和引水灌溉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沟通南北的运河邗沟、鸿沟、菏水的开凿,使淮河流域交通更发达,成为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2.5 长江中下游湿地文化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网密布,数不清的湖泊散布在长江及其支流两岸,与青藏高原湖群遥相呼应,是我国湖泊最为集中的两个地区之一。长江中下游湿地文化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巴蜀、荆湘、鄱阳、吴越4个湿地文化亚区。

2.5.1 巴蜀湿地文化亚区

巴蜀湿地文化亚区在中国文化分区上属于巴蜀文化副区,位于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本区虽偏处西南,但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2.5.2 荆湘湿地文化亚区

荆湘湿地文化亚区在中国文化分区上属于荆湘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因此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

2.5.3 鄱阳湿地文化亚区

鄱阳湿地文化亚区在中国文化分区上属于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

2.5.4 吴越湿地文化亚区

吴越湿地文化亚区在中国文化分区上属于吴越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

2.6 东南和南部湿地文化区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东南和南部湿地文化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东南沿海内陆和岭南2个湿地文化亚区。

2.6.1 岭南湿地文化亚区

岭南湿地文化亚区在中国文化分区上属于岭南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本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位于华夏文化核心地区的边缘,近代以来本区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2.6.2 东南沿海内陆湿地文化亚区

东南沿海地区河流密集,水量丰富,受地形条件制约,大部分河流比较短小,入海口往往形成典型的河口湿地。

2.7 滨海湿地文化区

由于古代以来,中国人出国基本以南海出洋,所以在文化特征上,显示出外向、开放、冒险与包容的特征,同时也形成了以海为田的海洋农业文化,如滩涂采集养殖、珍珠采养等,对龙、蛇的图腾和妈祖崇拜,也是滨海湿地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该区分为东部滨海、南部滨海、海南和台湾4个湿地文化亚区。

2.7.1 东南沿海内陆湿地文化亚区

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亚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亚区和岭南文化亚区接壤。

东南沿海内陆湿地文化亚区受长江和黄河入海口、海洋和东部岛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贝丘早期海洋利用文化,近现代以来由于城市发展,滨海资源得到开发,包括养殖、捕捞。南部沿海,受东南亚的影响,尤其是大量的华侨,以及红树林的存在,形成了有别于东部沿海的滨海湿地文化。

2.7.2 南部滨海湿地文化亚区

南部滨海湿地文化亚区包括珠江三角洲滨海地区、粤西滨海地区、粤东滨海地区和港澳地区。

2.7.3 海南岛湿地文化亚区

海南的特色文化沃土异常深厚和富有魅力。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便在海南设郡,从此中原文化便开始在海南岛扎根,与海南本地民族文化互相滋润融汇,这是海南文化的主流。

海南岛文化的发展除了受海岛独特区域地理环境、行政建置变更、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多因国家政治措施的变更而产生不同影响。历代王朝戍边屯田等政策的实施,作为重要的治理手段和开发方略,在漫长农耕文化时期,通过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原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和扩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7.4 台湾湿地文化亚区

台湾位于我国东海,由台湾本岛及澎湖列岛、钓鱼岛群岛、火烧岛、龟山岛等80余个岛屿组成,总面积为36 000.06 km2。据考古材料证明,很早的时候大陆人沿着连接大陆与台湾的陆桥开始移居台湾,给台湾带来了与大陆一样的新石器文化。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大陆开始逐渐向台湾移民,而明清时期,大陆的移民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移民带来的文化使台湾文化已经与大陆文化无异。

3 结论与探讨

依据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理论以及湿地调查的成果对中国湿地文化分区进行研究,是进行中国湿地文化研究的基础工作。

本研究提出的七个区十九个亚区可以为下一步进行各分区的研究提供引导。各分区的湿地文化特征按照研究计划,今后将按分区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还将依据中国湿地调查的数据和相关文化地理学成果,进一步完善与细化湿地文化分区系统。

[1]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9-31.

[2] 周尚意,孔翔生,朱竑.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45.

[3] 施雅凤.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讨论总结[J].地理学报,1954,20(4):419-425.

[4]李艳梅,曾文炉,周启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3101-3108.

[5] 吕宪国.中国湿地与实地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20.

[6] 赵其国,高俊峰.中国湿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及其分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1-4.

[7] 侯林春,彭红霞,张利华.中国全新世暖期农业考古文化分区及人地关系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9):41-46.

[8] 李慕寒,沈守兵.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J].人文地理,1996(3):7-11.

[9] 马桂英,王鸿生.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观及其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5(5):140-143.

[10] 董雯,李维青.草原文化的环境心理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3):82-84.

[11] 侯仁之.黄河文化[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125-126.

[12] 李振宏,周雁.黄河文化论纲[J].史学月刊,1997(6):76-84.

[13] 徐吉军.论长江文化区的划分[J].浙江学刊,1994(06):102-108.

[14] 黄兴庆.珠江三角洲新石器考古文化与古地理环境[J].地理学报,1996,51(6):508-516.

[15] 袁靖.关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贝丘遗址研究的几个问题[J].考古,1995(12):1100-1109.

[16] 刘丽,袁书琪.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3):34-38.

[17] 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3):9-13.

StudyonWetlandCultureSubareaDivisioninChina

QI Jianwen1,DAN Weiyu2,DAN Xinqiu1,WU Houjian1,WU Zhaobai1

(1.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2.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0,Hunan,China)

Based on cultural geography, physical geography theory, we proposed the system of Chinese wetland cultural district, which divided it into seven region, nineteen sub-region. And we summarized concisely the wetland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regions.

wetlands culture;districts;character

收稿日期:2014-04-29 修回日期:2014-06-09

全国湿地资源普查项目(2130212)。

齐建文(1967-), 男,湖南长沙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与湿地资源监测、森林公园与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森林旅游与森林文化研究。

P 343

C

1003-6075(2014)02-0060-05

猜你喜欢
亚区分区文化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年味里的“虎文化”
手诊分区法之原理探析与诊断应用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吉林省文化区划分研究
谁远谁近?
基于海马亚区的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